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尔福:他是一种警醒

(2009-06-15 16:33:46)
标签:

杂谈

分类: 环球作家

鲁尔福何以受冷落

 

作者:傅小平 日期:2006.05.18 版次:1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先驱,与中国作家渊源深厚 鲁尔福何以受冷落 


    今年是享誉世界的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逝世20周年,5月16日又恰逢他的90诞辰。鲁尔福的作品对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坛的余华、莫言、苏童等作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自1955年出版以来,已出版和翻译多次,至今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60多种文字。1990年为纪念其文学功绩而设立的“胡安·鲁尔福文学奖”是当今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鲁尔福对“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产生的巨大影响更是广为人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佩德罗·巴拉莫》,也许就没有《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曾盛赞鲁尔福:胡安·鲁尔福作品使他找到了为继续写作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鲁尔福与中国作家渊源深厚,在其逝世20周年之际,中国却几乎没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与国内纪念贝克特百年诞辰的热潮相比,鲁尔福的纪念活动显得颇为低调。除一家读书类报纸刊发了国外相关纪念活动的消息外,国内各家媒体鲜有反映。在“google”里输入“鲁尔福”三个字搜索,仅有3890条相关信息,远逊于“贝克特”85900条的高纪录。据记者了解,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社只出过鲁尔福作品的两三个集子:以199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安·鲁尔福全集》收录最全,200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经典印象”系列丛书收入他的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和部分短篇小说。这些集子的发行量仅限于千余册,之后他的作品也没有再版。鲁尔福及其作品对中国作家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如今他却在中国遭到冷落,其间的巨大反差无疑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许多作家不约而地同对鲁尔福表示了赞赏。他们认为,鲁尔福被“冷落”有多方面的原因。他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少了被媒体“大肆炒作”的噱头,其作品数量少,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又较为难懂,难以在大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另外,尽管鲁尔福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扮演了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但其锋芒显然难敌马尔克斯,而其创作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紧密相连,也使他难以摆脱区域性的影响。

    作家吴玄表示,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版图上,鲁尔福处于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尽管鲁尔福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但说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当属马尔克斯。从中国作家对拉美文学的接受上看,我们正是通过马尔克斯才熟知鲁尔福的,当鲁尔福被介绍到中国来时,“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已过了“黄金时期”。与被广泛接受同时又被无尽曲解的贝克特相比,鲁尔福或许更适合于小众的精英阅读。本报记者傅小平

 

 

 

 

 

 

中国作家眼中的鲁尔福——他是一种警醒(附照片)

作者:傅小平 日期:2006.05.18 版次:1


中国作家眼中的鲁尔福——他是一种警醒 
    鲁尔福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异数,除了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他只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加在一起才薄薄的一本书,可这二十几万字的作品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家赵丽宏在散文《遥远的叹息》中写到了《佩德罗·巴拉莫》问世之初的情景。该书出版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乏人问津。在墨西哥文学界,开始对这部小说的看法也歧见纷出,有人认为它“写得很好”,有人认为它“简直就是一堆垃圾”。鲁尔福对这样的纷争并没有受宠或受辱之惊,他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写完了小说,他还是安心地当他的汽车轮胎推销员。及至几年后,《佩德罗·巴拉莫》被美国和西欧的读者所欣赏,奠定了鲁尔福在拉美文学中的地位,鲁尔福却从此以后不再写任何小说。赵丽宏说,暂且不论鲁尔福何以在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停止写作,综观他的整个文学生涯,其平淡、沉静的创作姿态对中国当下浮躁骚动的文坛是一种警醒。写作对鲁尔福而言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创造。
    “鲁尔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复制、什么叫批量生产,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着不同的品质,简短的篇幅却包含了巨大的容量。”作家徐则臣表示,鲁尔福的小说把拉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强烈的现代意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唯此鲁尔福才写出了真正具有民族气质、但又能抵达整个世界的作品。鲁尔福的写作关乎人的精神和灵魂,关注事件背后本质的东西。而多数中国作家吸取包括鲁尔福在内的拉美作家的写作“经验”,关注的只是形式,忽略了内容,忽略了作家和作品、作品与世界、作家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他们的皮毛。
    批评家洪治纲说,鲁尔福给中国作家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他穷毕生之力写出20多万字的小说,却篇篇成了经典。与此相对照,当下中国作家却普遍高产,盲目地追求发表数量,肆意地挥霍写作激情,忽视思想积淀,导致了作品的浮躁与苍白。洪治纲说,鲁尔福的写作是其有了充足文化储备、解决了基本叙事问题之后的一种精神创造。而我们的作家多数缺乏完整有效的写作训练,在对譬如细节如何展开,情节如何推动等基本叙事技能不了了之的情况下就匆匆投入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大多只是一种自我重复。
    洪治纲表示,从鲁尔福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系统的认识,对人的存在境遇有着独特的发现,对人、自然、历史、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深邃的思考,而我们很多的作品却常常缺乏那种丰实的传统人文素养,缺乏深厚的哲学根基,缺乏对现实表象遮蔽之下的“中国经验”的独特思考,而是仅仅停留于作家个人的感性经验和生活常识之上,满足于生活表象的新奇或历史经验的复述。本报记者傅小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