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斯梅尔·卡达莱:展现阿尔巴尼亚的传统与现实

(2009-06-15 16:13:44)
标签:

杂谈

分类: 环球作家

展现阿尔巴尼亚的传统与现实

日期:2007-02-15 作者: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

file:///E:/%E7%8E%AF%E7%90%83/2.files/W020070215519735315572.jpg


  伊斯梅尔·卡达莱代表作《破碎的四月》首次引进中国  展现阿尔巴尼亚的传统与现实

    ●伊斯梅尔·卡达莱,出生在阿尔巴尼亚却用法语写作的作家,最终从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众多国际知名作家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

    ●《破碎的四月》围绕“卡努法典”,深刻揭示出阿尔巴尼亚特殊的复仇习俗,以简洁有力、直指人心的笔触把阿尔巴尼亚的传统与现实艺术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近年因武装冲突、种族清洗等动乱事件备受国际关注的阿尔巴尼亚为小说增添了悲剧色彩,作品的成功主要还是得益于作家讲述故事的匠心和功力。在小说中,我们不难体味出这样的命题:生存到底为了什么,人在制度中能否主宰自己的命运?

    伊斯梅尔·卡达莱,一个对中国读者来说显得有些陌生的作家,他的国际知名度显然还无法比拟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然而正是这位出生在阿尔巴尼亚却用法语写作的作家,最终从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包括米兰·昆德拉、约翰·厄普代克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作家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三人终评会主席,英国批评家约翰·凯里盛赞卡达莱,称他“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依循着可以回溯至荷马的叙事传统”。

    小说《破碎的四月》最早出版于1978年,是卡达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被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利斯改编成电影《太阳背后》,获得2002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近日,这部迄今为止已在4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的小说,作为“重现经典”图书的一种,首次由重庆出版社引进出版。

    从情节上看,《破碎的四月》看似一个屡见不鲜的家族复仇故事。主人公乔戈的哥哥米希尔被泽夫·科瑞克切杀害,从那一刻起,乔戈的生活便离他而去,因为“卡努”——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血亲复仇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被杀死,那么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乔戈无法摆脱宿命,3月17日,他成功射杀了凶手。在被死者家族追杀之前,他被允许有30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4月破碎成了两个部分:在4月17日之前,在休战协定保护下,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后便是“黑色”的,亡命的……

    小说讲述的故事及其展示的阿尔巴尼亚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风行书市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没有把故事局限在几个人的恩怨情仇上,而是以饱满丰富的阿富汗和穆斯林文化为背景,以将近30年的时间跨度,覆盖了阿富汗动荡的当代历史中大部分重要事件,体现出作家“书写史诗”的艺术追求。相近的诉求在《破碎的四月》中,却表现为作家围绕“卡努法典”,深刻揭示出阿尔巴尼亚特殊的复仇习俗,以简洁有力、直指人心的笔触把阿尔巴尼亚的传统与现实艺术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作家不厌其烦的叙述,读者和主人公乔戈一起领略“卡努法典”的残忍与血腥:将敌人枪杀之后需要走近跟前去翻看死者的尸体;在杀戮之后,习俗不允许洗去血污;杀戮之后还需要到当地库拉去交“血税”;神父不参与家族世仇;在家族或部族的墓地中,不允许存在陌生人的坟墓;卡努法典有自己的阐释者等等,凡此种种,不一枚举。

    不难看出,乔戈是作者刻意创造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卡努法典”的驱策下,他成了仇杀的工具,也成了牺牲品,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阿尔巴尼亚的缩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评论者称:小说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时间里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困扰和悲剧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处在巴尔干边缘地带的阿尔巴尼亚就是“战乱”的代名词。作家的期望显然超乎于此。在布克国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卡达莱表示,“我来自巴尔干半岛的边缘,过去几年中欧洲最声名狼藉的一个部分,那里不断传出有关暴行、冲突的新闻。我希望这次得奖能告诉世界,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也能带来其他的新闻,它也能在艺术、文学领域取得成就。”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期望,伊斯梅尔·卡达莱在小说中安排了另外一条线索:与乔戈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安娜对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想在4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然而,在贝萨的最后一天,即4月17日,他为了追寻该夫妇的马车,最终倒在了仇人的枪口下……从小说情节的设计上,不难看出作家在直面阿尔巴尼亚传统和现实时的复杂心态。

    很显然,近年因武装冲突、种族清洗等动乱事件备受国际关注的阿尔巴尼亚为小说增添了悲剧色彩,小说的成功主要还是得益于作家叙述故事的匠心和功力。小说充满了诸多阴暗的意象,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独特的自然、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主人公乔戈处于黑暗时期的绝望心境。弥漫全书的那种扣人心弦的氛围、那种浓重的压抑、那种对家族复仇习俗的惊骇,那种对个人无法抗争的命运的悲叹,不能不说是小说能抓住读者的巨大魅力所在。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破碎的四月”实际上象征着一种无法改变的命运。小说深刻揭露了在“卡努法典”支配下,阿尔巴尼亚山民的悲惨命运,由此引发读者深刻的反思。我们在小说中不难体味出这样的命题:生存到底为了什么,人在制度中能否主宰自己的命运?本报记者傅小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