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园观察系列之二】肖传国事件与我们的脆弱
标签:
杂谈 |
http://s8/middle/60a36c1dta33d9262dea7&690
提要:肖传国先生和方舟子十年的斗争,其实也折射出学校在学术权力平衡上的问题,其中师生表现出来的民粹倾向也令人担忧。那句“母校就是那个一天自己骂八遍,也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表达的又何尝不是一种脆弱呢?
十年了,肖传 国先生与方舟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到今天也不曾消停,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学人之间穿越时空的对峙,为一句话验了明了正身:学人记仇不输贩夫。
看了许多两人之间的资料,结果发现作为一个观者的我更迷茫了,原先的大是大非观念居然模糊了,不敢轻易去做判断。对医学兴趣有限,“肖氏反射弧”对我来说无疑无字天书,自然也没有那个能耐分析一二。
打仗的两人,一个是自由职业者,一个是学校的教授,等到斯文扫地,我们才发现夹在二者之间的还有个尴尬的所在,就是我们的学校。肖方斗争,堪为这十年最大重要的科学纷争之一,学校在关键时候虽由校长出面“清理门户”,挽回一些颜面。但从事件发展来看,其间轻重又岂是一句“解职”可以说得清楚的。
撇开方舟子,这里要抠自己的责任。
方舟子的质疑之所以有市场,还是在于“肖氏反射弧”手术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安全性,新闻报道说至少有13名患者在接受该手术之后病情加重,就连医学杂志出具的资料也显示该手术仅是在实验阶段。
资料显示,至少1995年时这一手术就已近开始了。从医院方面来看,手术如果试验成功将获得巨大的声誉与利益,肖先生也将留名医学史。肖遭到质疑是在2003年之后,在绵亘几期长达数年的试验过程中,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在那所著名的医学院里,人们都是如何应对这手术出现的状况的?人们不得而知。我们了解的只是,手术的试验人群达到近百人。
从试验控制来说,医院肯定会在第一期就会发现手术中的风险。而已看见的危险,没有成为阻止试验继续的理由。专家们难道没有看到这其中的风险,难道在手术改进中没有感到困难?
关于这个手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者曾说过“拿个诺贝尔奖”的话。在权威的话语主导之下,该手术的很多问题都被压下来了。每一个人内心都会有崇高荣誉的召唤,听到这样的话语作为学校任何细小的一份子心里都会有憧憬。
医者父母心,人命关天,他人的疾苦如何敢轻视呢。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在这些预兆和隐患面前,为何就没有一个声音说要停下呢?
学术权力的制衡,在这个案例中几乎没看到影子。肖先生走到最后身陷囹圄,这个环境是有责任的,不要都说是肖先生的人格品德不高。那些急切的希望和名利的浮躁合起力来,把这样一个学人推向犯罪的底部。
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医学院仍然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与财权,学校层面上不可能做出太多的干预,但是反思还是必须的。但除了校长的说明之外,学校一直在低调处理这一件事情,希望这是尽快翻过去的一页。作为身边极佳的一个可以教育学术人品格的例子,却因为害怕反思就这无痛感地过去了。
其实,袭方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师生一些态度是值得玩味的。大量的人觉得表达出对方舟子的厌恶,觉得这样一个“讼棍”逮上谁咬谁。从这种否定“人品”的立场出发,进而为肖先生抱不平。最后,甚至出现了方舟子就是与我校为敌的论调,专门搞“黑材料”整学校,一时间群情激奋。
方的品行如何,这里不敢妄测。但是,我们似乎忘却的一点是他是一个受害者,他确实被人打伤了。后来警方判定为肖先生买凶伤人,从这一点来说肖先生就丧失了道德的立场,做出了一个学人不该有的行为。作为学校中人来说,此时更应该反思自省,察觉自身的不道德的可能。
但一些师生的言论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他们的思维经历了奇妙的共情过程,从而以捍卫集体的名义表达出对不德行为的认可。这一倾向在华中大校园近年来愈发明显,就是典型的民粹思维。想一想,药家鑫的师妹李颖何尝不就是这样的逻辑,我们离这样一个人人唾弃的角色又有多远呢。不警惕之于学校认同感而生的民粹危险,理想精神的修炼就不会到位。
最近,媒体开始报道方舟子夫人学术抄袭的往事,方从媒体的宠儿变成弃儿,仿若时光倒流。我们该不该欢呼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