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岂是蓬蒿人——新闻07实习作品集序
(2010-09-26 16:29:31)
标签:
杂谈 |
“记者的内心像诗人,写作像历史学家,作风像战士。”王克勤的这句话是很多新闻学子的座右铭。三个抽象的比喻句,却粗线条般勾勒出新闻职业的图景,令人晓白之余涌起胸膛热血。
之于我等即将踏上传媒业的青年,诗人、历史学家则喻示着文字操业者的情怀,这需要深长的学术锻炼与文化积累,这也是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主要任务。战士,全然不同于诗人、历史学家的文气,激昂处还有铿锵之色,乃需要真刀真枪,短兵相接。一冷一热,一静一动,这其中的沟壑便是新闻学子转变为新闻人需要跨越的“龙门”。如方家所言,刚柔相济、动静咸宜是成大道的臻境,也是我等需要经历的涅槃。
连接和跨越的路途叫做——实习。实习如桥,在专业学习与实践的迥异的两端,求诸行动,勉力前行,感受自我和知识的力量;也如线,抽丝剥茧般迎来新知,在深化我们对于新闻认识的过程中,也以现实教益牵引对于职业和人生定位的再思考与再调整。岁月静好,但现世珊珊可爱,新闻的力量源于现实,也作用于现实,而我们要为这枕戈待旦。实习则是将自己的指触贴近我们所处时代的脉搏,以心聆听揣摩那些涌流与呼喊,以手钩沉阐微,激扬文字恢复真相并提醒尊严,达成你我之间的理解。
庚寅年夏,即新历2010年6月,新闻07级凡60余人前往大江南北之媒体历练,以作准新闻人之磨砺,声势鼎盛,各式各层媒体皆有涉及。国家级媒体中,有张晶晶、黄筱、刘婵等女中豪杰跻身神州第一报《人民日报》,有陈兴忠、卢迪、易桂杨等俊秀躬身学习于声誉隆重的《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地方媒体中,熊伟强、董音菲、周历婧、王姗、苗佳佳、姚班不择细流,竭尽心智于《南方日报》、《楚天都市报》等等,深得赞许;人才所降,不拘一格,黄宁宁、李铮等人于《凤凰卫视》及公司实习,足当大任。就我本人,也于《南方周末》潜修,笔锋所及,亦能兴贬弹赞,标记舆论风向。由是,不胜枚举。
然负笈天下,所获亦不菲,知识与现实缝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令人欢欣,其中不少人涌现出彩,凸显出卓越不群的专业才华。如谭伟陈兴忠两人合作的《北京水源地禁令正变成一纸空文》一文,独立调查并成文,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与批示,可谓激浊扬清,令人心旌。其他同学中以新闻之名,传动改变社会之举,也非常繁密。新闻的力量与个人的力量,完美融合并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面对期许与梦想,一众归来之所学,可足自言不虚此行了。
无庸置疑,我们成长于实习,也成熟于实习。实践新知,不仅是我华中大人自强的金科玉律,也更是新闻人丰富自我的不二通途。期间,我们因为耳所听目所及,感知社会的寒暖风霜,逐渐学会了思考,为自己立命。而在另一向度,身为刀笔客的我们,也学会了运用话语公器,塑造了自身的公共思维,趋向公民身份。这就是所谓“经世致用”的真谛吧。
年少飞扬,行走天下将始。虽然,各求美好生活,为饭食房居计,然职责心气所在,仍有匹夫不辍之担当,这是先赋我等的要紧之事,社会谓之栋梁是也。而这个夏天的点点滴滴,对于那些“记者”自身,亦是千金不易的珍藏回忆。
青春当歌,谁见豪杰迟暮,我辈又岂是蓬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