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都正常了,冷漠的底线在哪里
(2010-04-22 18:07:31)
标签:
杂谈 |
4月5日清明节晚上,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跳楼自杀,当场死亡。在与学校交流并查阅了陈蕾生前的短信后,陈蕾的自杀原因依旧不明。事后校方拒绝承担任何责任,院长甚至称,现在大学生自杀很正常。目前陈蕾的母亲已经向学校发出律师函,准备走司法程序。(时代周报4月22日报道)
大学校园里的自杀事件总让人觉得刺痛,那些有着大好未来的美丽生命,却选择以残酷的方式离开了世界,顾不得自己的亲友眷恋,唏嘘难掩遗憾。一个人的狠心决绝,相信必定有难以诉说的理由,当社会反思的时候,却总是得到死因不明的回答。常常,大学生自杀总会带来个人选择与学校责任的辩题,这么多年如此多生命消逝,问题依然没有厘清。
一个需要正视的现状是,学校很难监管以至于杜绝自杀,就生命个体选择而言,教育工作人员的触角毕竟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当自己的学生跳楼身亡之后,院长居然声称大学生跳楼很正常,来回答家长的质疑,人心肉长,这不是伤口上撒盐么。诚然,院长此言有着为教育方辩白的意图,以大学生自杀并非个例来为自身开脱,但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的厌世,真的就是正常的吗?
就北科大而言,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经“三连跳”,如此频繁的学生跳楼行为,恐怕穷尽知识理论也难以说明其正常。这些跳楼事件之后,校方有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没有启动心理干预机制,这些都还需要澄清。而这些措施有没有走过场,工作有无落到实处,尚且存疑。但从结果来看,校方的干预是失败的,没有遏制住悲剧的一再上演。教育方跟学生沟通不畅,形成师生间的疏离导致的失误,必然是需要鞭挞的冷漠。
近日,我在校园之中听了一场师兄的讲座,其中讲到他90年代在校时一些同老师之间的趣事时,让人感触颇深。他曾写了一篇四万字的论文,当时一位教授竟在文稿上批注了一万多字,而该教授并非他的指导老师,两人也并不熟悉。反观如今的大学校园,已经看不到老师对作业的批注,看不到老师同学生谈笑风生地走在林荫道上,一如学生们毕业时被问及授课老师的名字时的茫然。我将大学温暖逝去的感慨写在了博客里,居然获得同学们的热顶,师生之间的冷漠已经成了许多大学生的一致感受。
师与生之障隔已久矣!这其中可能有学生不主动的因素,但是教育方在课程、教学上安排设置,毕竟才是导致师生两张皮的主要原因。根本不认识的师生之间,何谈温暖的师生情谊,何谈排除内心忧困呢?所以,院长在解释自己学生死亡时,用到了惊心动魄的“正常”一词,因为死去的学生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人。
对于整个教育制度来说,师生交流可能并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大学则是由人串联起来的记忆。对于自杀问题而言,人情关怀始终是弃生者最后的一道也是最有效的防护墙,除此之外并无良方。当悲剧到达顶峰,担当监护角色的教育工作者居然认为自杀正常的来撇清自己的责任,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原谅的。
跳楼自杀正常论再次让人看到大学温暖的流失,师生之间障隔、老师之于学生冷漠的畸形生长。一个学生带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惨烈离世,都可以用正常来解释,这冷漠的底线在哪里呢?
大河报 学生自杀很正常冷漠有没底线?http://epaper.dahe.cn/pdf.htm
新华每日电讯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4/23/content_13407587.htm
黑龙江晨报 http://newspaper.dbw.cn/hljcb/html/2010-04/24/content_24715.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