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犀利哥”的温暖源于注意力经济发烧

(2010-03-03 07:37: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考写得
2010-03-03 05:57:00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乞丐“犀利哥”在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宁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松称“已经联系宁波救助站,积极去寻找‘犀利哥’。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关注,也有责任让每个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在网民们的娱乐精神驱使之下,“犀利哥”震撼网络,其轰动程度不亚于明星大腕。现在政府的表态,很可能给“人见人爱,车见爆胎”的“犀利哥”带来生活上的改善,其结局令人心驰。可以说,寻找“犀利哥”并予施助,将是相当具有观赏性的一部宣扬人间大爱的肥皂剧。其中,网民和政府部门也找到了契合点,各取所需;“犀利哥”也化身男主角,风光无限。剧情到了这里,“犀利哥”不仅具有娱乐意义,还将产生社会乃至政治方面的衍生价值。

    “犀利哥”何幸,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让如此多的人和如此重要的人为之牵挂奔走;其又何辜,这一切毕竟没多少是和他相关的,他之所求,无非暖衣饱食,片瓦遮顶。所以,这来得有些突然并扎堆的关怀,所带来者,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聚焦下的灼烧,而非绵延不辍的保暖润心。忽冷忽热,受助者并不是在享受温暖,或许只是在感受温差。

    这种温差在于让人们看到,“犀利哥”始于默默,终于喧嚣的霄壤,前倨后恭,温暖反倒稀薄了。另一方面,“犀利哥”得到了特殊的关照,而和他一样的其他人却站在他的泡沫后面被隐没了。真正的悲剧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种道德自满中,放弃了对那些不能出现在视线里的弱势者的关怀。

 

    “犀利哥”并非孤家寡人,在他的背后,还有庞大的乞讨人群。那么,以政府的名义大张旗鼓地送给“犀利哥”温暖,相对于其他乞讨人员的疾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这样的关怀,让人有举轻若重、千斤打四两之感,涓滴救火,虚弱而又不实际。

    不可否认给“犀利哥”送温暖的善意,但社会及政府的目光都聚焦于一个人的饱暖,这种狭隘说是善心的偏爱,实则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的消费。行善施惠,推及人人。“犀利哥”不过是个隐喻,寻找他的真身不见得那么重要,以小见大,将善心惠政带给那些弱势群体,才是负责任的扶弱济困。

 成都商报  http://e.cdqss.com/html/2010-03/03/content_121285.htm  3月3 日

新年首篇,写得有内心枯竭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