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地区发展冲动暗示“逆向”改革思维
(2009-06-14 23:52:22)
标签:
杂谈 |
落后地区发展冲动暗示“逆向”改革思维
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实行12年免费教育,舆论褒贬不一,但更多人表示“看不懂”。既是没看没明白,发言立论不免轻浮,笔者认为,落后地区“勒紧裤腰带”式的突围为改革提供了镜鉴和新的思路。
近年来,关于高中实行义务教育的话题屡有提及,包括陕西的吴起、志丹、神木、府谷先后“尝鲜”12年“免费教育”。现在宁陕这个财政收入仅有1500万元陕南山区小县,也以微薄之力撬动教育改革的大门。一些落后地区的敢于作为却有“后发先至”的趋势。这让以“客观条件不足”作“免改牌”的官方和专家有些语塞。
从这些官员、专家看来,神木、吴起这些在西部比较富裕的县域是基于资源上的, “民智未开”;而宁陕这样国家级贫困县实行免费高中教育,根本就是“烧包”。然而,神木医改就是在众人唱衰的情境下,坚持在走;宁陕教改也可以在免费高中舆论市场疲软的时候,喊出“我能”。这些“土壤”并不是很好的地区,却成了改革的“高产田”,让众人看到落后地区也有自己的改革诉求和优势。
首先,落后地区更有改革的愿望。有论者认为宁陕此举重在增强其教育的竞争力,建设教育大县。这种揣测意欲“低看”宁陕改革,极力消解它的意义。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实行免费高中纵然是想“多考出些人”又有何不可呢?只要能给当地教育带来改观,惠及民众,这样的政绩也要得。作为一名从陕南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笔者深知山村供养学生的艰难。升读高中时,就有五分之四的同学因为贫困等缘由被挡在了学校门外,到了高考,一百人多中也仅有五六人能考上二本。城乡差别下,作为弱势地区教育的落后和人才不兴,不仅使得家庭的希望变得黯淡,也成了地方发展的瓶颈。作为当地父母,还有官员,当他们共同期许教育办得更广、更好时,这种教育的改革就会显得急切而必要。
二者,落后地区改革更少掣肘,社会成本更低。改革涉及的是利益的重新分割,这也是改革遇阻重要原因。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一些先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社会利益的部门化。以权力为铠甲的“庇佑”下,这种部门利益呈现膨胀固化的趋势,而利益体保持现状的本性会阻挠改革的深化。国家医改的不成功,就是部门利益“阻击”改革诞下的“苦果”。比之先进地区在利益关系上的复杂,步履沉重,乃至在利益拉锯中的形成的政策惰性。落后地区“船小好调头”,反而较少受到部门利益的牵绊。具体到宁陕的一个注脚就是“全县领导干部三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120元”。这种政府部门的自我约制,以推动惠民措施实施,无疑为改革的推进清除了“路障”。
大家所知的多数改革措施 “试水”也都在一些发达先进的地区。可以说先进地区经验输出推广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在区域发展鸿沟面前,宁陕这些穷乡僻壤中的“改革”,不仅是一种自我救赎,更昭示了一条具有后发优势的逆向“改革路线”。这对在这一些破除改革“迷信”上,对于现今踟蹰的改革,这些声音显得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