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郭梦秋中国过劳死宋体慢性疲劳综合征杂谈 |
那是一个爱唱歌的姑娘,年轻、漂亮,但她的生命符号却在还未绽放出最美丽花朵时戛然而止。昨日凌晨,浙江电台音乐调频动听968官方微博发出讣告,告诉了网友动听968女主播郭梦秋突发心肌梗塞不幸离世的消息,年仅25岁。郭梦秋的好友透露,郭梦秋比较敬业,她怀疑工作压力大是其年纪轻轻就离世的主要原因。(8月2日《南海网》)
女主持猝死的消息让我们反思,当“过劳死”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人们不至于为了工作透支生命?而每个人是否都有理由从这社会寻找到“不得不承担”的救赎可能?
当人们还在为25岁的女硕士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23岁的方言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和长期熬夜的24岁淘宝店主猝死的消息唏嘘不已的时候。25岁电台女主持郭梦秋因突发心脏病猝死的消息又引起了轩然大波。郭梦秋的家人告诉医护人员,女孩晚上刚刚健身完回到家,一走进家门便昏倒在地,没了心跳呼吸。有专业人士分析称,这种运动性猝死大都是心源性猝死,这与刚进行剧烈运动和她近期患有感冒造成潜在的心脏病有很大关联。根据临床表现,郭梦秋很可能是患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而医院心脏科医生表示,从2003年至今,经他手的心肌梗塞或心肌炎病人中,女性和年轻人的数量正在上涨。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素无不与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压力有关。而这又让大家再次陷入“过劳死”的沉思中。
所谓“过劳死”即过度劳累导致的死亡。国际上定义“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形成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当前,我国25到50岁青壮年“过劳死”现象日益突出。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让不少年轻人身心俱疲。年轻的时候拿命换钱,年老的时候拿钱换命。这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行为写照。他们自嘲称自己过着“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熬夜加班、通宵赶稿、升职充电,他们以健康为代价,透支着身体。很多职业因为工作负荷大已经属于高危职业,不少人正在“过劳死”的边缘行走。然而,即便是面临着这样的威胁,他们也从未停下来,因为怕“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
为了生存,必须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必须承担“有工作无生活”的沉重代价,这是许多人的可怜之处,也是高节奏现代社会中谋稻粱者的宿命。那些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与竞争压力不去说它,光是至今仍不完善的用工保障体系,就让人们失去了对高强度工作说“不”的勇气。而社会对人口红利的依赖也远未结束——不能反抗的发展模式,让每一个人都只能背负压力,独自承担。
当“过劳死”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人们不至于为了工作透支生命?都市里的“过劳死”并非中国的独特现象,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但最终都催生了国家式的干预。有的国家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拟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也有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如果员工身故原因被认定为“过劳死”,就可以据此对雇主追责——如果社会制度是充满恻隐之心的,那么“过劳死”就很难成为苍凉的社会表情。
25岁的女主持不是第一个“猝死”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多数人无法获得诗意生活与诗意工作的两全。不过,这个社会却应该最大程度地预防“过劳死”,每个人都有理由从国家那里寻找到“不得不承担”的救赎可能。在24岁的女淘宝店主和25岁的女主持猝死后,我们需要再次审视其间的空白,积极缓解健康与工作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