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月湾村──讲和修睦

(2020-02-04 16:29:45)
标签:

记住乡愁第一季

明月湾村

刚强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一季

明月湾村──讲和修睦

解说:刚强

太湖碧波36000顷,据说有72峰,42个小岛屿,而其中就数西山岛最大。在西山岛的南端有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这里就是明月湾村。

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相传,明月湾古村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赏月而得名。

南宋时期,大批北方移民为了躲避战乱,随宋高宗南渡后,有一部分人来到了这个湖山阻隔,兵火难及的西山岛上,如今的村民姓氏以邓、秦、黄、吴四大家族为主,多为南宋退隐贵族繁衍的后裔。

【记者:唐天骄】

王老师,当时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个地方落地生根,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呢?

【苏州吴文化研究学者:王仁宇】

当时从时代背景来考虑,因为当时是南宋处于战争时期。北方在打仗,远处在打仗,要不要打到这里来,不知道,他们于是选择在一个湖岛上,西山岛上这里远离陆地,有湖山阻隔,冷兵器时代,打仗打不到这里,这是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在一个孤岛上面,要在这里安个家,安全吗?自然天气对它影响怎么样?有大风来了,这里风大吗?有大水来了,这里水能淹吗?

王仁宇多年来一直从事明月湾古村的保护与研究,先后撰写了《明月湾古村》等很多关于明月湾的书籍。

在王仁宇看来,明月湾三面靠山、一面傍水。这里气候温润,盛产杨梅、枇杷、柑橘等水果,一年四季花果不断,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使得村民既可外出经商,又可以种植花果。

古往今来,这里都是一片秀水福地。所以,地处西山岛腹地的明月湾村民千百年来一直悠然世外,隐逸超脱。讲和修睦、家族和合,天人合一之风一直在古村世代流传。

【记者:唐天骄】

这个是四大家族当中哪一家的祠堂呢?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这是黄家的祠堂。祠堂干什么用呢?就是刚才这个门楼上写的叫敬宗睦族,尊敬的敬。我们祠堂里面一般都是把祖先的牌位都放在墙上。敬宗就是大家在一起祭拜,通过祭拜我们历代的祖先。

这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什么呢?睦族是一个目的,使家族和睦。有一副对联就是教人怎么做人做事的,上联是“心气和平,事理通达”;下联是“德性坚定,品节祥明”。

【记者:唐天骄】

就是说你一定要心平气和,你才能够做到事理通达,才能够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对!你一定要静下心来和和气气的才能把事情做好。

多年来一直从事古村落保护和地方志研究的邹永明曾经发表过很多关于明月湾“和文化”的研究文章和书籍。

在他看来,明月湾古村自从建村以来一直把“人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尺度规范村中的每一个人。正如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明月湾的先民很早就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明月湾古村虽然深藏在湖山僻处,但是却能自给自足,一年四季花果不断。毗邻太湖又盛产各色湖鲜,所以古往今来,明月湾人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宛若世外桃源。

然而久居一地,村民之间难免磕磕碰碰,面对争执和矛盾,明月湾的先祖很早就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在以前,我们西山这边有一种习惯,邻里之间有这种矛盾纠纷了,双方因为打官司的话,因为官府比较远又比较费钱,就流传一种习惯叫喝讲茶。讲话的讲,喝茶的茶。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我们家跟你们家有了纠纷,我们就请村里面德高望重的一些长辈,一些比较公平公正的,双方都认可的几个人,然后我们在村子里面找个喝茶的地方,双方一起坐下来喝茶,然后大家评理。大家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然后由几个长辈来进行公议,看看到底道理在哪一方,然后进行调解。

邻里纠纷、婚姻失和等等在平日琐碎的生活中总是在所难免。而古时,一来交通不便,官府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苏州城,报官难免舟车劳顿,二来事情闹大容易伤了和气,而茶馆作为百姓休憩喝茶聊天的场所,也是民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好去处。

于是,吃讲茶演化成为明月湾人约定俗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判决,具有很强的威慑力。迫于家族长者和大众舆论的压力,大多数的调解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如果这个事情讲和成功了,大家达成一致了,调解了。大家就握手言和,然后一起喝茶,把一壶绿茶跟一壶红茶倒在一个杯子里面,大家就是调和了。就是两种茶,红茶绿茶调和在一起,大家一起喝,就是说我们喝讲茶就成功了。

【中国人民艺术学院院长:丁方】

我把吃讲茶的这些道具看作是儒家,中国传统儒家礼的一个延续,延续到一种民间的风俗之中。

吃讲茶的传统也使得千百年来,明月湾古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如今,老茶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吃讲茶的传统早已不在。但是,村民们又有了一种更为亲切的方式来化解纠纷。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吴剑明】

老娘舅一般都是姐姐的孩子叫我舅舅,旁边的人都会一起叫舅舅,一起把这个老娘舅,大家都叫惯了。

【记者:唐天骄】

跟着喊跟着喊,就有了老娘舅这么一个称呼。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吴剑明】

对!

在明月湾古村,吴剑明更喜欢称呼他为“老娘舅”。77岁的他,对于村中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都了然于心。作为村里吴氏家族的长者,德高望重的吴剑明一有事情便被大家请去做中间调停人。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吴惠强】

这个房子当时东也坏西也坏,我们打电话到上海,通过我们爷爷的兄弟,叔叔传话说来修一下吧,再不修就塌掉了。

眼前古色古香的礼和堂是吴惠强家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坐北朝南,占地450平方米,如今修葺一新的宅院在2005年以前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由于年久失修,老宅几近倒塌。

但是,由于当初分家时还有一部分产权属于吴惠强的哥哥,哥哥又住在上海。不愿回来,也不愿出资修房。所以,兄弟俩在房子的维修问题上闹得有些不愉快。

【记者:唐天骄】

那您当时是怎么给他们调解的,让他们觉得心里面能接受这个事情了。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吴惠强】

跟他们讲,你们是这个房子祖先的小辈,你们要对得起上辈留下来的遗产,你不能把这个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毁掉,这是不光彩的。他们听了觉得对,我们要争口气把它搞起来。又赶上这个机会,就把它搞起来了。

后来经过老娘舅的几番调解,再赶上2005年政府开发保护古建筑。经过协商,吴惠强兄弟俩决定出租老宅的产权,由政府出资维修。如今,曾经破败不堪的宅院不仅修整一新,兄弟俩每天还能收到一笔租金,本来闹得不愉快的兄弟俩又重归于好。

【记者:唐天骄】

所以,其实街坊四邻有事都会找到他来说说理。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吴惠强】

对对对!我们村坊里有事都要找他老太公来解决的。你们叫他老娘舅,我们叫他老太公。

无论是古时的吃讲茶,还是如今的老娘舅,这都使得明月湾人很早就树立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以和为贵的人和理念。

吴剑明说,在村中,邓、秦、黄、吴四大家族的族谱上很早就有祖先在人和方面对于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秦氏家族洞庭支第29世孙)】

这里有,你看这个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周礼大司徒职,以阳礼叫让,则民不争。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再下面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让则无争,无争则俗厚。”实际上就是他们吴氏家族的家训跟家风。

【记者:唐天骄】

也是教人温和从礼。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秦氏家族洞庭支第29世孙)】

对!温和从礼。温、良、恭、谦、让。你看,它强调一个“让”字,和睦宗亲。我在《秦氏文化研究》上就找到了关于家谱中的家训。那么,这里面就讲到了一个是秦氏家族的家训八条。一曰:“敦孝弟”;二曰:“睦宗族”;三曰:“勤读书”;四曰:“端本行”。

【记者:唐天骄】

其实,这个看起来总共只有八条。但是,在第一条就说要跟亲友之间要和睦。第二条马上就说宗族之间也要和睦。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秦氏家族洞庭支第29世孙)】

对!

【记者:唐天骄】

所以,家族当中一直是对于和气非常重视。

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和。秉承着“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理念,这不仅使得村民个人之间友爱和睦,也使得各大宗族之间一直和睦相处。

南宋时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到明月湾之后,四大家族便在这里隐逸归田、同舟共济、繁衍生息。尽管姓氏不同,但是家族之间不仅从未发生过斗争。而且,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从迁居到这里开始,四大家族便齐心协力,将古村规划建设得有声有色。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那么,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修筑于清朝的乾隆年间,表面是用了将近5000多块金山石的条石铺筑而成的,下面是1米多深的排水沟。所以,下过雨之后,石头跟石头之间都有缝隙。

那么,下过雨之后,雨水很快就从下面的排水道里边排走,所以这里边还流传着一句民谚叫:“明湾石板街,雨后可以穿绣鞋”就是下过大雨之后,你穿个绣花鞋还可以在这个街道上面走。

【记者:唐天骄】

也不会沾湿。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也不会湿。

相传,明月湾历史上曾暴发过一次特大山洪。从潜龙岭上下来的汹涌洪水冲毁了山脚下的民房,而且还冲走了几个在村里玩耍的孩子。于是,村里的四大家族族长紧急议事,决定开沟排水,消除山洪隐患。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为了筹集这个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他们就出了一个乡规民约。什么规定呢?只要是在明月湾这个村上的人,你不管到哪边去做生意,你都要自动地把每一笔生意的5%的利润要捐出来,就是村里面设立了这么一个公益基金。那么,村上的人也都很遵守这个,都要为家乡修桥铺路,这成为一个传统了。

为确保公益基金使用得当,四大家族还选拔出那些村里以诚实守信著称的村民经手款项,各家族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联合小组对公益基金的开支进行全程监督,各项收入开支都以明细碑刻形式公示在村口供全体村民监督,最终使得每一笔银两都精确使用到位。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确实这个不容易,他们这个是四大家族共同修建。人家有的一个村子一个家族还搞不起这个,他们四大家族在这里居然能够干成这个事情。即使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事情。

不仅是石板街,在古村的入口处还有一座古码头。在20世纪90年代,太湖大桥通车以前,这个古码头是明月湾村与外界沟通的最主要水上通道。

清乾隆二十一年,村中的四大家族共同出资,用258块花岗岩条石铺就的古码头如今和村中的石板街一样成为了四大家族和睦融洽、肝胆相照的历史见证。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到现在为止,我们整个西山岛上还保留着一个传统。比如像有的人家办丧事了,那么,村上的人每家都要派一个人去帮他守夜。

这个传统就是不光明月湾,在我们西山岛上都是这样的。这种传统就是流传下来,大家都是认为生老病死不是一家的事情,这个是村里边所有人的事情,每家每户都要派人去。

如果哪家没有派人就会遭到族人的鄙视,以后再遇到事情时,全村人都不会去给这家人帮忙。

【中国人民艺术学院院长:丁方】

礼仪文化在中国是一种示范效应,让这些后生、年轻人、后代要知道,原来我们的长辈是用这种方式来教导我们要和睦相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使得明月湾的四大家族之间彼此亲如一家。

漫步古村或品读古屋的江南风韵,或感受太湖的端庄秀气,或远眺夕阳下孤帆远影,或近观太湖畔渔舟唱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村民娴静清幽、和谐共生的山村生活,更有古村人与自然之间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

其实,明月湾的先民们早在几百年前就萌生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如今俯瞰村落,四周峰峦叠翠,郁郁葱葱的树木将古色古香的村舍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而这都得益于明月湾先民几百年前就订立的乡规民约。

【苏州吴文化研究学者:王仁宇】

明月湾湖滨众家地,就是公家的地。树木归公公议,就是大家坐下来商量。凡有树之地,不得稍为砍除,就是说有树的地方不要再砍伐了。这个树我们已经都买下来了,公家买。

无树之地亦不得私行栽种,无树之地,没有树的地方,你不要自说自话再种地。这块地是公家的,要种也只能公家种。所以说这个办法,他们商量就把这里的树世世代代保护下去。

几百年前的一纸约定换来了如今绿意葱翠、枝繁叶茂的山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环绕在村子周围的茂密山林在古时,仿佛是古村的一扇窗户,村民们透过这扇窗户可以不时地探望外部世界的变化。

然而,他们又不希望外人知道自身的存在。同时,四周的山林又是一片生态林,它有效地调节着古村的气候,使空气更加清新湿润、温和宜人,也防止了湖湾水土流失和湖岸坍塌,从而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记者:唐天骄】

王老师,这又是一块什么碑?

【苏州吴文化研究学者:王仁宇】

这块碑上面有个题目。政府发了个文,就是说永禁采石碑。这个明月湾为什么这个地方不允许开山采石呢?

这里主要是庐墓层叠,就是自己的房子、墓葬层层叠叠。这里的山果成林,这都是大家的谋生之地。所以,你要把这个采掉了以后影响大家的生活,影响当地的生存,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乾隆六年设立的“永禁采石碑”清晰地记载着禁止采石的原因和措施。水土保持、爱护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深深植根于明月湾人的信念之中。世世代代的明月湾人也一直恪守着先祖的遗训,爱护家园。

由于毗邻太湖,靠水吃水的明月湾人还十分重视对太湖水质的保护。不仅不准往湖里丢弃垃圾,2007年,村里还投巨资修建了日处理能力达400吨的污水处理厂,这在中国的乡村中并不多见。村里的一口南宋时开挖的古井井水至今仍可以直接饮用,村里的古树名木全都被贴牌保护,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被栽植上了果树林木。

【苏州市《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大学士,非常有名的叫沈德潜。沈德潜在为我们明月湾的吴家他们的家谱写序言的时候,有一句话就是高度概括了明月湾的环境。他把明月湾称为“人眼鸡犬在花林中”,非常形象。

明月湾村口的一棵古香樟树树龄已经有1200年,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如伞似盖,覆荫近亩的古香樟树是古村的标志,也是村里人纳凉休息、船家停靠的好地方。主干直径达2米多,树冠高25米的古树虽然历经风雨雷电洗礼,但是依然枝繁叶茂。

古往今来,明月湾人对这棵古树关爱备至、呵护有加。历史上,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很多人甚至险些丢掉性命。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黄林法】

我在8岁的时候,土匪把整个村子这边的树都砍光了。把这棵树也要砍,这棵树全村老百姓要求他不要砍。那么,他要钱怎么办呢?就把我绑架到浙江当人质,绑架了36天。

如今已82岁的黄林法老人,每当回忆起自己被绑架的经历时总是义愤填膺。1940年,一伙土匪知道明月湾人爱树如命,便窜到明月湾这里以砍伐这棵古树为名索要钱财。

全体村民都群起反对,一起联合起来保护古树。土匪见一时难以得逞,就趁人不备把当时年仅8岁的黄林法绑架到了浙江。一个多月后,村民才用120石大米从绑匪的手里将他赎回。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黄林法】

就是一定要保留下来这棵树,树在人在。

【记者:唐天骄】

树在人在,就是这么深的感情。所以,现在可能过去70多年了,这个事就慢慢忘掉了,还是觉得看着这棵树是最好的。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黄林法】

最好的,要山清水秀,我们老祖宗都是讲的要山清水秀。

在古树的根部有一道深深的锯痕,这是明月湾人爱树如命的又一历史见证。1939年,日本侵略者窜到西山岛,到处砍树当作战备物资。

西山恶霸秦磐石带人来到明月湾村要砍伐这棵古樟树,得知消息的村民们立刻联合起来,全村男女老少齐聚古樟树下保护古树,开始砍树的土匪被村民们誓死护树的气势吓倒,最后只得索要了些钱财后灰溜溜地离开,而留下的这道锯痕却一直都在。

【江苏省明月湾村村民:黄林法】

你们要记牢我们明月湾的历史来历,好好地保护这棵树。

饱经沧桑的古树如今已屹立千年,依然冠盖如云、新枝吐绿、浓荫匝地,年年岁岁护佑着身边这个古老的村落。

树下的老人经常会给村里的孩子讲述古树的过往,树荫之下留存着明月湾人祖祖辈辈的记忆。它是先人的图腾,也是游子心中的情感坐标。明月湾人懂得守住古树,守住古村恬淡和睦的生活,就是守护一份思念,守护一份游子心中的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