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屏山村──孝道传家

(2019-08-22 07:59:20)
标签:

记住乡愁第一季

屏山村

刚强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一季

屏山村──孝道传家

解说:刚强

安徽黟县屏山村,一座始建于唐朝末年的小山村,因村北状如屏风的高山而得名。青山环抱之中,一条吉阳溪九曲十弯穿村而过,2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夹岸而建。

这里自古是舒氏家族的聚居地,村庄里居住的1100多人依然大都姓舒。

36岁的舒志新是家中的独子。二十年前,和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一样,他选择了外出闯荡,在上海一家餐厅做厨师。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但在四年前,他却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家乡。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志新】

家有老人不能远行,它这个风俗是这样子的。如果你家有三个小孩都是男生,那最起码得留一个。一般正常是留老大,老大一般说话比较有分量。在家里说实在话没有外面的工资高,这是肯定的。现在旅游开发那么好,只要你不懒,只要你勤劳,肯定是有饭吃。

在屏山村,“孝”是评判做人的最基础道德标准,也是无处不在的道德约束,不遵循祖上的传统就会被族人所不齿。

【舒志新父亲:舒秉铮】

他们想回来,不放心我们!所以,我们就让他们回来了,跟我老伴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心里也非常高兴。

按照祖例,舒志新在他32岁的时候回到了家乡。由于祖上世代经商,曾经富甲一方,舒志新的先人建起了这栋老宅。根据“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法,命名为“有庆堂”。老宅里先后居住了舒家八代子孙。直到今天,里面的摆设依然遵循着传统。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志新】

我们所有的徽州摆设都是一样的,中间放钟,左边放瓶,右边放镜,加起来就是一句“终生平静”。

由于自家拥有5亩茶园,舒志新回到家乡之后,在“有庆堂”里开起了茶馆。最近几年,古朴秀美的屏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许多学习美术的学生们前来写生。作为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舒志新的小茶馆生意越来越红火。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志新】

你现在就让我到外面打工,我都不愿意去了。第一,我的生活很安逸,第二,我的工资已经超过厨师了。

【记者:杨阳】

城里的朋友会不会羡慕你现在的生活呢?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志新】

就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羡慕、嫉妒、恨。

离开了繁华的都市,舒志新回归到安详、自在的生活。侍奉父母堂前,陪儿子快乐成长,日子轻松而惬意,而这都来自于屏山村几百年前的一件家族往事。

村民舒国权家中保留着舒氏家族的族谱,族谱中记载着屏山舒家荣辱兴衰的秘密,也让这个村庄里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变得有迹可循。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国权】

屏山舒氏族谱序讲述了我们舒姓家族从什么时候发展到今天我们屏山这一脉,上面说了祖舒氏出于叔子,封于庐江数千余年。

【记者:杨阳】

我看到你再翻的时候,我就感觉数百年光阴就被翻过去了。看着是薄薄的一本书,但其实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国权】

对!历史和文化。

舒氏家族是伏羲九世孙叔子的后裔,唐朝末年从安徽庐江南迁到屏山。这里青山如屏、绿水环绕,遵循传统的风水理念,舒氏先人在这里建立村庄、繁衍生息。到了明清时期,曾有“八百烟灶,三千丁男,五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如今,屏山村里仍然保留着众多的祠堂和牌坊。但在舒国权的心中,最让他自豪的是村中曾经的一座骑路牌坊。虽然牌坊已经在上个世纪损毁,但留下的遗迹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往的辉煌。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国权】

当年这个牌坊,它是整个骑路的,像个人一样骑在这个路上。这边是桩脚,那边也是桩脚,两只脚像这样骑着这个路,像这种骑路等级是最高的,只有皇上下圣旨才有这样的等级。人都要从这里经过,包括村民。不管是达官显贵,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明嘉靖年间,一位名叫舒善天的屏山村人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母亲病倒家中。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国权】

跪在他母亲的面前,整整跪了一夜。朝廷下旨让他去为官赴任,然后他在家里感觉到母亲没有人照顾,他不愿意去当官,所以他一直没有理会这道圣旨。

前来调查的官员将此事上报,嘉靖皇帝深受感动,下旨修建了“孝字牌坊”。原本应该异地为官的舒善天留在了村中,靠教书为生、侍奉老母。每天都从“孝字牌坊”下走过的舒氏后人把“孝道”作为了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世代相传。

由于子女孝顺,屏山村中的老人大多长寿,历史上曾有不少百岁老人。如今,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这些老人中没有一位独居老人。每到傍晚时分,总能在村中看到年轻人与老人在屋前纳凉聊天,父子或母女在村中散步的景象。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松茂】

我们这里空气质量也好,子女们都在身边。我们也很高兴,心情也舒畅,我还想活到100岁呢!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60岁之后的生日被称为“过寿”,过寿讲究“过九不过十”,因为“十”意味着“满”。为了讨一个长长久久的好彩头,人们便选择在周岁满九、虚岁满十的时候为老人贺寿。

这一天是舒志新母亲59岁的生日。今年早些时候,舒志新已经送了一份大礼给母亲,让老两口去了趟北京旅游。

【舒志新母亲:江国珍】

我舍不得钱,我儿子媳妇讲,我这辈子辛苦了,太辛苦了!非要叫我去,我就去了。本来我是不去的,我媳妇给钱了,我就去了。

为了给母亲过寿,已经嫁到县城里的姐姐特意去给母亲买了一身新衣服,并在村里的糕饼店为母亲定制了一炉新鲜的寿糕。

历史上,父母寿宴上的寿糕大都是由女儿亲手制作。如今,糕饼店中的机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但女儿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却不曾改变。

天渐渐暗了下来,喜庆的气氛降临到了“有庆堂”,百年老屋中充满了温暖的色彩。如同一场神圣的仪式,简单的饭菜成就了这桌隆重的宴席。

【舒志新的儿子】

祝爷爷奶奶万事如意!

【舒志新父亲:舒秉铮】

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这座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村庄里,寿宴的隆重程度是不以菜肴的奢华、金钱的多寡来衡量,评判的标准是儿女对父母的敬意和发自内心的祝福。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父母在,要养父母之身、愉父母之心。父母故去,则要承父母之志,完成先人的心愿。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伯山】

更大的,更内在的让父母愉悦还是子女的立身,子女自我的发展、奋进,努力地践行“治国平天下”这种理念。屏山的舒氏宗族,我觉得这一点做得也很好。

代代出文人,代代出人才,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父母亲争光,光显自己宗族的门楣。

与古徽州其它地方一样,屏山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读书。自宋以来,这个小山村一共走出了11位进士、29举人。

今年64岁的舒育玲祖上三代教书,他也曾是当地中学的校长,对于祖辈时代生活的屏山村十分了解。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做这个祠堂,它的确有一段历史,那就是在北宋熙宁年间,一直到宣和年间,前后不到五十年,接连有兄弟三人连中进士。

到了宣和年间,他父子也是隔一代。头榜是父亲中进士,而第二榜是他儿子中进士,这样就达到了“一门四进士”。因此在明代初年做了这个祠堂,上面就刻了这块匾叫“世科甲第”。

【记者:杨阳】

为什么叫“光裕堂”呢?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光裕”实际上是用成语“光前裕后”。“光前”就是对于先祖的功德要给它发扬光大,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做后代的一种孝心。那么,“裕后”是我们这一代应该踏踏实实做事,积一番功德,然后留给后人。所以说,就取了这个名字叫“光裕堂”。

舒氏祠堂肃穆而庄严,一梁一柱、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宗族的荣耀。明万历年间的进士舒荣都曾官至湖广巡按使,在外为官期间由于担心父母在村中无人照顾,便把自己的妻子留在了家中尽孝,是当时少有的没有携带家眷赴任的官员。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他在后期给皇帝的奏折里面也检讨自己,讲我不能尽孝心,只在君面前来尽自己的忠心。

舒荣都为官期间刚正不阿,多次上疏弹劾奸臣魏忠贤,被迫害致死。崇祯年间,奸臣被除,皇帝下旨为舒荣都建屏山村九檐门楼祠堂,光耀宗族的门楣。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忠”实际上是“孝”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国是连在一起的。你不忠,那你就不孝。我们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宗族,再大到一个民族,我认为孝心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上,屏山村中像舒荣都这样立身扬名者数不胜数。民国初年,九江军政府财政部长舒先庚把自己经商赚来的钱捐献用于革命,当代著名哲学家舒伟光、现代语言学家舒耀宗等都是从屏山村走出的孝贤之士。

对于舒育玲来说,屏山村深厚的孝文化也影响着他的一生。由于父亲过世早,为了供他上学,舒育玲的母亲白天务农,晚上做裁缝,十分辛苦。有一次,他逃课溜到河里洗澡,母亲知道后狠狠地责打了他一顿。在他的记忆中,那是母亲唯一一次打他。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终生难忘的事情,痛打了一顿。打过以后,我母亲自己嚎啕大哭了一顿,哭了一场,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猛然好像觉得我一下懂事了,总想要做一番事业,不能让母亲再这样辛苦。

母亲的泪水深深地刺痛了舒育玲。从那时起,他开始努力读书,高考时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我母亲看到我那个大红榜帖在大街上,我母亲又大哭了一场,那时我很感动。我母亲也说你长大成人了,做人了。大概从那以后,我感觉到做每一种事业就有一种成就感,做事情能成功就是好的,大概这种信念也伴随了我走了后来从教的几十年。

【舒育玲母亲:倪霞慧】

写书,什么事都高兴。有几次,他小说写出来登在报纸上,我看到也高兴。儿子能干我高兴。

如今,舒育玲的母亲已经92岁了,老人家身体十分硬朗。在照顾母亲上,舒育玲十分用心,“孝道”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当中。在舒家的饭桌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家中的老人没有动筷之前,子女不能先吃。如果老人没有吃完,子女不能先放下碗筷,离开餐桌。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育玲】

尽量让老人他们吃好,我们不管你是吃得快的还是吃得慢的都然后再放,这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孝顺。

先把碗筷放下来了,老人大概心里有种误解,孩子们他们都有事,要催我赶快吃,这样子就显得不那么舒心。要讲孝顺吧,我觉得是一种自然形成,没哪个去教,大概与我们长辈这种身体力行,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后代看在眼里面,记在心里面。

当我们来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也想做个好样子给后代看看,这个大概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

“老对少以教,少对老以孝。”这种传统在屏山村备受推崇。千百年来,质朴的民风一脉相传,人们事事谦和、处处礼让。在黄山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陈继腾的眼中,就连村中的建筑都浸染着这样的文化气息。

【黄山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陈继腾】

这个石头也叫“母子石”。这是“母石”,这是“子石”。比如说,前面有很多人过来,或者有车子过来了,村里的交通工具过来了。

我看到这里就让一让,站一站。你先走吧!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不要说话,互相之间都是很默契的。他通过之后,我再过来,再走过去,就这样子。

【记者:杨阳】

所以,其实看似只是一块小小的石头,体现了村民一种谦和的胸怀。

【黄山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陈继腾】

没错!谦和的胸怀。

屏山村地少人多、房屋密集。为了在狭小的巷弄中间营造和谐的环境,先人们有着惊人的智慧,宅院的大门被设计成了内凹的八字门,不仅创造了一个宽大的空间,更体现了房屋主人“退一步天宽地阔”的胸怀。

睦邻友善的环境让村庄多了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坦诚,在这样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无论是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们,还是离开村庄外出打拼的人都显得那么和善、朴实。

舒绣文是从屏山村走出的中国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曾在抗战时期出演了大量爱国电影和话剧。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片段

你最近忙些什么?

忙慰劳啊!我们还要参加救护队呢!

上个世纪40年代,舒绣文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成功地塑造了“抗战夫人”王丽珍的艺术形象,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1969年,舒绣文在北京去世,留下了一个没有实现的愿望。

【舒绣文儿子:舒兆元】

她一直跟我讲,等到退休以后我回老家,去种点菜、养点鸡。你们有孩子,以后我给你去看孩子。

舒兆元是舒绣文的儿子,虽然从小在北京长大,但屏山村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几十年来,他常常会回到故乡,替母亲收拾故居、祭奠先人。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舒兆元心中,“孝”的意涵广阔而深厚。即使父母故去,也要完成他们未尽的心愿。

2014718日是舒绣文99岁冥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舒兆元要替母亲完成一个心愿。尽管因为中风,舒兆元已经无法正常行走,但他依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带着女儿回到了屏山村。

【舒绣文儿子:舒兆元】

你好!

【屏山村村民】

欢迎!

【舒绣文儿子:舒兆元】

对啊!我看你们都比我身体好!

就是在这间老屋内,舒绣文度过了六年的童年时光。到了上学年龄,被送到了外乡的父母身边。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年时光,屏山村的“孝”文化却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一生。

【舒绣文儿子:舒兆元】

我母亲是一个非常非常孝顺的人,那个时候每个月挣30块大洋,那我母亲把25块大洋全部寄回家,她自己身上就留1块大洋、2块大洋,租房子、吃饭。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日新】

舒绣文对父母来讲也很孝顺,还有一个大妈在家里,所以她也回来看看。百善孝为先,作为我们后辈来讲,能够出这么一个人民艺术家,我们觉得很骄傲、很自豪。

按照屏山的传统,父母逢九的生日格外隆重。虽然母亲早已离世,但对这个99岁的冥诞,舒兆元十分重视。他特地把母亲的部分骨灰和生前的遗物带回了家。

这个娃娃是周恩来和邓颖超送给舒绣文的礼物,是她生前最心爱的玩具。舒绣文过世之后,娃娃就成为了舒兆元对母亲情感的寄托。

【舒绣文儿子:舒兆元】

我现在经常会想你奶奶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看,非常可爱!回家了。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无论年轻时在何方打拼,离世后总是想要回到故里,入祠安享后世香火,庇佑子孙后代,“回家”是所有漂泊在外的人永远的追求。

为了答谢族人对母亲故居的维护,舒兆元在舒氏祠堂里备下了宴席,邀族人团聚。

【安徽省屏山村村民:舒日新】

这两个是我的女儿,这两个是我的儿媳妇。这个是我外孙,这是我孙子。

觥筹交错中,乡情、亲情,让这个平时庄严肃穆的祠堂充满了家的温情。

黄昏临近,族人们渐渐散去。舒兆元带着女儿来到了母亲故居前的吉阳溪畔,他要为母亲的生日举办一个特殊的仪式。一盏盏蜡烛、一片片花瓣,伴随着舒绣文的部分骨灰缓缓地撒进了家乡的小溪,沿着吉阳溪水绕村而行。

【舒绣文儿子:舒兆元】

妈妈,回来了!

这个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回家之路,在舒绣文99岁生日这一刻终于实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