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黑竹沟
(2018-04-16 08:52:40)
标签:
地理中国于胜春于毅科学教育杂谈 |
探秘黑竹沟
主持人:于胜春
解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拥有众多千奇百怪的地貌景观。有些地方因为地理环境非常复杂、交通不便,于是,种种奇特的地质现象便会引起当地群众的好奇和猜测。
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有这样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山峡谷地带,据当地村民说,峡谷里特别容易迷路,还多次出现人畜进入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来的这种失踪的事件。
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于很多人都谈之色变。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来看看我们今天的节目。
黑竹沟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离省会成都246公里。
黑竹沟林区总面积57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500到4288米之间。沟里浓雾弥漫、沟谷纵横。因为传闻人畜进入这个峡谷后会神秘失踪,而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恐怖地带。
据有关媒体报道,1950年初,一支30余人的国民党逃窜部队闯进了黑竹沟,最终无一人生还。
1966年3月,一支勘探部队的两名解放军战士在此负责测绘。不想进山之后,从此不见踪影,搜寻的人们只在溪水边找到了他们留下的两支步枪。
1977年9月,四川省林业勘探大队两名技术员进沟调查,也是一去不复返。沟内不见尸体,也不见血迹,只发现了一张他们用来包馒头的报纸。
除了骇人听闻的失踪事件,黑竹沟内种种诡异的现象至今仍让人望而却步。
【当地村民】
那个地方不敢去。人去了喊一声,那里就打雷、下冰雹,曾经有很大的冰雹从天而降。
那个地方根本去不得。
那么,失踪事件是人们牵强附会的传闻还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呢?
为了了解事件的真相,2011年5月,《地理·中国》栏目记者来到了黑竹沟一探究竟。
我们在黑竹沟镇采访中了解到,关于1950年国民党逃窜部队进山失踪一事都是镇上老人听已经故去的父辈说起,而解放军战士和林业部门的两名勘探人员在沟内失踪确有其事。
当时,当地政府还组织了民兵进山搜救。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当初参与搜救失踪解放军的彝族老人阿罗瓦尔。
【记者:张磊】
您当时进去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在一块呢?
【彝族老人:阿罗瓦尔】
都在一块,背着枪。
阿罗瓦尔介绍说,当初进山测绘的解放军战士不是传闻中的两人,而是一共四人。找到他们时,一人已经牺牲,另外三人也奄奄一息。当时,阿罗瓦尔还亲自背出了一名生命垂危的战士。
【彝族老人:阿罗瓦尔】
摔伤的那个已经负伤七天了,我把他背下来了。
为什么解放军战士和林业勘探人员会迷失在黑竹沟内呢?记者深入到黑竹沟的村庄采访。据当地村民说,人畜入沟死亡失踪,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
黑竹沟林区大片是原始森林,一年有200多天被浓雾紧锁。加上沟内崖壁陡峭、暗河众多,地形不熟的人进入这深山野谷之中,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尸骨难全。
对于失踪人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说法,当地的猎人木措说,失踪人员可能是被山中的猛兽叼走了。
【当地村民:木措】
老虎也有,豹子也有,啥子都有。
木措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竹沟内几乎无路可走,而失踪人员大多是来自外地,对黑竹沟地形也不熟,加上当时的通讯设备等条件又很差,所以迷路之后很难走出来。
看起来,这失踪事件有了可信的说法,可记者在采访当中了解的另一起事件却让我们感到事实真相并不那么简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起更离奇的迷路事件。
1991年,四川省川南林业局组织了近20人的队伍进入黑竹沟进行森林资源勘察。因为有前车之鉴,勘察队做了充分准备。除必需品之外,还装备了多种专业通信设备。勘察组在完成预定的工作撤离下山时,他们遭遇到罕见的大雾。
作为当初进山的勘察设计员之一,朱开双至今记忆犹新。
【四川省川南林业局勘察设计员:朱开双】
我们是亲身经历,那天晚上我们那里是从下午五点钟就开始起雾了。雾大,方向等于是看不清楚。
朱开双说,森林里能见度极低,他们只能凭借地图和指南针引导方向,但怎么也找不到下山的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援,他们可能永远走不出来。
直到出山后对照地图才发现,他们所走的路线比原定路线偏差了近30度。最让他们惊讶的是,勘察队携带的七个指南针全都指错了方向。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惊奇的发现黑竹沟一系列失踪事件大都发生在一个叫石门关的地方。那么,石门关附近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指南针为什么会在这里离奇的失灵呢?
多年以来关于黑竹沟内迷路失踪的事件,人们做出了种种推测。有人说是漫山的大雾惹得祸,有人说沟内的悬崖暗河众多,人一不小心掉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甚至还有人说,黑竹沟内存在着奇异的猛兽,把闯进沟内的人全部吞噬掉了,但所有推测并不能够令人信服。
上世纪90年代末,黑竹沟内存在某种磁场影响了进山人员携带的仪器,所以造成了众多的失踪事件。为此,我们记者邀请了地质、地磁专家一块前往黑竹沟内进行调查。
2011年5月28日,《地理·中国》栏目记者跟随地质、地磁专家从峨边县城出发再次前往黑竹沟考察。为了查找黑竹沟内地磁场变化状况,地磁专家李才明教授带来了先进的地磁探测设备。
李才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地磁学专家。
李老师告诉我们,地球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磁场,地磁强弱是随地理纬度分布变化的。赤道最弱,往两级分布逐渐增强。地球的南北极之间环绕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磁力线,正是由于磁力线的存在,指南针通常会固定指着南北方向。
如果地球磁场发生改变或者受到强磁性铁质元素的干扰,它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难道黑竹沟里也存在这样的磁场吗?
到达黑竹沟沟口,科考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了考察。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黑色的都是玄武岩的东西,叫做峨眉山玄武岩。
万新南,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地质专家,研究方向为地质、水文环境。
万老师经过现场勘察后发现,黑竹沟地区的岩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最下面一层是灰岩,中间层是玄武岩,最上面是砂岩。
万老师分析说这三个岩体中,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岩层里一般富含有铜、铁等金属元素,可能会产生磁场效应。可是,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种磁场强度与地磁场相比非常微弱,根本不会影响到指南针偏离。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随行的地磁专家李才明教授开始测量地磁感应强度。李教授手里的仪器叫磁通门磁力仪,通过它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磁感应强度。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沟口这个地方不是固定一点是究竟多少,它因为下面有一些地方有磁场的变化。
李教授说,地磁场的强度是用纳特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磁强度从二三万纳特到五六万纳特不等。
黑竹沟所在的北纬30度地磁强度大致在5万纳特左右,理论上来说,同一纬度线上的地磁场强度大致相同,但有时会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沟口这一带总的地球的磁场,这个区域大致就在49400纳特左右。这样的话,我们心中就有数了。
李教授在沟口测出磁力强度大概为49400纳特,属于这个纬度线上的正常值范围,这说明黑竹沟地磁场没有异常。可罗盘为什么会失灵呢?为了探明真相,考察队决定沿着当年失踪人员行走的路线深入到石门关附近考察。
科考队进入黑竹沟的第二天,天气变得阴沉沉的。早上六点,考察队按计划从黑竹沟沟口出发,前往石门关。
为了安全,科考队聘请了两名当地人为向导。向导告诉我们,从沟口到石门关共有24公里的山路。出发不久,天开始飘起了毛毛细雨,使得山间的迷雾更加浓重。
被山洪冲毁的道路十分难行,路边是万丈悬崖,这使得大家的行进都有些心惊胆战。向导不停叮嘱我们不能掉队,山林里雾大、能见度很差,一旦落下后非常容易迷路。
行进途中,路边的一块彩石引起了科考队的注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这个石头挺漂亮的。
【记者:张磊】
它怎么这是半截红、半截黄呢?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你从这儿看是半截红、半截黄,其实这下面还有一段红的。一段红的、一段黄的、一段红的、一段黄的,就是这个样子。
【记者:张磊】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这反应什么呢?这反应气候在变化。
万老师说,这些岩石的出现恰恰能解释黑竹沟里为什么常年被浓雾笼罩。据他考证,一般的玄武岩是在陆地喷发的火山形成的,存在大量孔隙。而黑竹沟地区的玄武岩则不同,它是海底喷发的火山形成的。
因为冷凝迅速而形成了质地细腻、没有气孔的玄武岩,这种岩层在地下就像天然的隔水层,大量的雨水无法下渗被涵养在群山植被的根系之中。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就是说它底下有一个玄武岩层,把水给它托住,起到一个盆子的装水、储水的一个作用。因此,这个地区的植被才能非常茂密的生长。
黑竹沟处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带,平均海拔达到2500米以上。由于昼夜温差变化,白天升温,植被中富含的水分不断被蒸发。晚间降温,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小水珠,从而在密林里形成大雾。
万老师的解释让我们对黑竹沟常年笼罩的大雾有了清楚地了解,也让我们此前一直紧张的情绪有了稍稍缓解。
休息的时候,向导告诉记者,自1985年以来,黑竹沟地区停止了所有的林业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现在,黑竹沟里生活着许多珍稀动物。如果幸运,考察队还能够看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
行进途中,我们没有遇见大型猛兽,而是意外地看到一只很少见的竹鼠。
细雨一直不断。由于一段道路被冲毁,科考队在向导的引领下进入一片密林深处。树上苔藓密集、古树粗壮茂密。此时,我们才领略到黑竹沟的神秘面容。传说中的恐怖地带不禁让我们生出丝丝寒意,摄像拍到的这个画面更让我们感到了毛骨悚然。
行进途中,考察队经过一片高原草甸地带。向导提醒我们,眼前看似平缓的草坪实际上充满危险。植被下面的砂岩已经被流水侵蚀得千疮百孔,草甸下隐藏着许多暗河和孔洞。一脚踩空,可能就掉进深渊。向导一再叮嘱我们紧跟他的脚印,不要随意离队。
经过6个小时的跋涉,中午12点,科考队来到了距石门关不到三公里的三岔河。这时,地磁专家李教授突然有了新的发现。
李教授随手捡起路边的一块岩石靠近罗盘,罗盘指针竟然发生了轻微偏转。
【记者:张磊】
真的是有指针变化。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它就有晃动,这就有意义了,这就说明它的磁性比沟口那个地方的磁性强。
李教授的助手李军博士在测量中也感到了磁场的强烈变化。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这里的磁场是5万零670多。
从测量的数据看,三岔河一带的地磁强度比沟口大幅度增高,而且罗盘指针确实发生了偏转。专家推测,这可能和周边的岩层变化有关。
万老师仔细考察地层后发现,三岔河一带的岩层结构与沟口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到我们现在站的这边就进入玄武岩带了,它就是六面柱状节理。真正标准的玄武岩结晶以后就是六面柱状节理,这个就是典型的玄武岩了。这块石头的这个面像刀削的样子,它没有层面。
作为专业人员看,这个东西一看就知道这可能就是铁矿,就是含铁量很高的东西。如果是玄武岩里含铁质比较高就形成这个东西,如果铁质比较低的话,这种玄武岩就是一个没形状的东西。
现场分析后得出结论,三岔河一带的玄武岩大量出露地表而且呈现出粉红色,这就说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铁元素。这难道是导致指南针失灵的主要原因吗?专家再次展开检测。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看到没有,数据变化很大。在那边一点是4万9千多,这一下过来就是5万多了。这个地方的局部地区的岩体里面的铁磁性矿物含量多了,它的磁性就增强了。
为了得到准确调查数据,考察队首先确定了一个方位参照物。
【记者:张磊】
这个杆就是一个参照物了。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对!就把它立着不动。
接着,万老师利用不受铁元素干扰的卫星定位仪测定了参照物的方位。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新南】
我这对的是31度。
最后,李军博士再用罗盘测定参照物的方位和原先的卫星定位仪进行对比。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20多度,它这才20多度,就差10度左右。
对比结果表明,在三岔河附近磁场强度比黑竹沟沟口提高了500纳特以上,罗盘指针在此偏离了正常方位10度。
【记者:张磊】
如果说磁场更强一些的话,它肯定偏得更厉害。本来应该走到石门关了,结果我们就走偏了。把方位搞错了就走不到石门关,这样就特别容易迷路了。
走出三岔河,科考队继续向石门关前行。随行的地质专家万老师曾多次到黑竹沟考察,他告诉我们,石门关其实是两块高约40米的石壁,石壁之间不到十米宽,酷似一扇敞开的大门。
石门关地区之所以神秘莫测,一是因为其地势险要,二是形状奇特,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鬼门关”。
前行一个小时后,雨越下越大,光线越来越暗。前方不远处,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石门关。向导告诉我们,石门关内山势险峻、怪石嶙峋,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坠下悬崖。专家建议,科考队不再前行,就地测量地磁强度。
科考队员们推断,越靠近石门关,磁场强度应该越强,罗盘指南针偏离正常方向会越远。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了队员们的意料。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
这个地方是49090。
这里的磁场强度比三岔河大幅降低,相比沟口的数值还要低很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万老师决定在石门关附近对岩石取样,带回到成都理工大学实验室进行深入对比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黑竹沟内采集的玄武岩中,铁元素含量平均达到了30%。
万老师告诉我们,黑竹沟地区的玄武岩是海底喷发,滚烫的岩浆溶解了海底大量的铁结合物,因而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这是导致罗盘指南针在黑竹沟地区失灵的原因。
为什么黑竹沟地区磁场强度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呢?万老师说,这种现象与黑竹沟独特的地质地貌有关。
黑竹沟地区是典型的向斜型地貌,黑竹沟沟口的玄武岩被夹在中间,岩层没有大的变化,所以磁场强度变化不大。
而三岔河地区则处在岩层隆起的区域,岩体在千万年风雨侵蚀的作用下,相对松软的砂岩和灰岩被逐渐剥蚀,相对坚硬的玄武岩出露地表。所以这一区域岩石磁性很强,对指南针影响较大。
到了石门关附近,岩层再次回到沟口的状态,玄武岩又深埋在砂岩下,所以磁场强度再次回到初始状态。
至此,围绕黑竹沟的种种神秘现象终于有了科学的结论。原来,之前发生的人畜失踪事件,一方面是受浓雾、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形成磁场,导致了指南针失灵。
有了科学的答案,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恐惧心理也就自然烟消云散了。同时,专家也建议当地政府要在黑竹沟地区尽量完善交通设施,多设立一些路标指示牌。不仅可以减少当地群众进山的危险性,也可以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科考队的一番考察,罗盘指南针失灵的秘密终于有了答案,就此也揭开了黑竹沟失踪事件的神秘面纱。
当地旅游部门也为此松了一口气,这么些年以来,因为一些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和令人恐怖的传说,人们都不敢来这里旅游了。现在谜底揭开了,他们将会保护性开发黑竹沟的景点,让游客们来体验神秘的地质现象,欣赏它旖旎的自然风光。
好了,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
策
编
摄
责任编辑:张黎黎
技术保障:昌
制
统
监
总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