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秘境寻踪

(2018-04-15 08:23:17)
标签:

地理中国

于胜春

吴凯

科学教育

杂谈

秘境寻踪

主持人:于胜春

解  说:吴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

说起神农架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个地方最出名的莫过于“野人”的传说了。神农架到底有没有野人呢?

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还真是争论不休。不过,我们今天的节目并不是讲野人的,我们说的是与野人科考有关的一个故事。因为在那次神农架野人科考活动当中,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国宝级”的珍贵物种。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的西部,面积约700多平方千米。这里森林茂密、气候多样、植被呈垂直分布,神农架有野人存在的传说让这座森林举世闻名并充满了神秘色彩。

19771月,由160多人组成的鄂西北动物科学考察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神农架。科考队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探究野人存在的可能性,并对神农架的气候、地形、洞穴、动物等自然生态条件进行一次综合调查。

34年前,唐兆子作为武汉大学的动物专家参加了这次科考行动。就在科考队进行例行休整的时候,唐兆子在木鱼镇的一个村民家里有了令人惊奇的发现。

当时,唐教授到当地一户村民家走访。热情的男主人拿出了一件被称为“传家之宝”的皮大衣,当看到这件皮衣时,唐教授眼前一亮。

【武汉大学教授:唐兆子】

因为他拿出来的时候,皮是对里的,毛是对外的。把里子一掀上去以后,这么长的长丝毛都出来了。

眼前的皮毛让唐教授为之一振,金黄的毛色、长达30多厘米的针毛,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有如此奇特的毛皮呢?

唐教授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科考队的高度重视。幸运的是,时隔不久,考察队中的另一组队员在野外意外地捕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

【武汉大学教授:唐兆子】

因为我们有一百多人,分了很多个组。是哪个组打的,我现在都还不太清楚,当时就泡在一个缸里面。

科考队的动物专家们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判定它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金丝猴,而这一结论让许多专家感到疑惑不解。

余辉亮,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从事野生金丝猴研究10多年。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余辉亮】

以前,大家传统的认识都是陕西、四川、甘肃是有金丝猴分布的。大家拿出版图一看,神农架和那些地方都很远,中间还隔了长江、汉水,把这个分开了,就想当然的以为神农架这里不可能有金丝猴。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世界上一共有四种金丝猴,它们分别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以及越南金丝猴。

前三种金丝猴是我国所特有的,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甘肃、陕西、云南和贵州等省的寒温带。如果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的这种动物真的是金丝猴,那么,金丝猴的生活范围又将向东扩展,有关它的活动区域的记录又将被改写。

经过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们集体鉴定,最终确定在神农架发现的这种动物是川金丝猴的一个亚种。这个发现具有重大意义,金丝猴是世界级濒危动物。据专家考证,近几百年以来,由于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金丝猴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地缩小。

在此之前,湖北省范围内从来没有发现过金丝猴的踪影。金丝猴为什么会在神农架这个地方出现呢?它的存在与神农架特殊的地理环境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2011年,《地理·中国》摄制组在专家的带领之下,对神农架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考察。

20114月的一天,我们《地理·中国》摄制组一行3人从神农架木鱼镇出发,前往20千米外的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监测站。

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监测站成立于1995年,主要负责监测神农架野生金丝猴的种群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为金丝猴进行人工补食工作。

姚辉,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负责监测站的日常工作,从事野生金丝猴研究10多年。

在办公室,姚辉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他们拍到的与金丝猴亲近的录像。

看着姚辉能够与金丝猴这么亲密,我们惊讶不已!据称,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群能够与人类这么近距离接触的金丝猴。

众所周知,金丝猴是天生胆小的动物。那么,姚辉是如何能够做到与金丝猴如此亲近的呢?姚辉说,这事还要从6年前说起。

2005年以前,神农架地区连续几年的冬天遭遇了罕见的低温,植被发育受到了影响,造成了野生金丝猴食物的短缺。

每到冬季,金丝猴死亡的数量逐年增加。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森林精灵,保护区决定尝试着为金丝猴投放食物。

姚辉说,经过多年的观察,他们发现金丝猴的迁徙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一规律是和神农架特有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密不可分的。

在神农架,海拔1400米以下是落叶阔叶林;海拔1400米至2600米是针阔混交林;海拔2600米以上是针叶林。山体的海拔越高,环境温度就越低,降水量也就越大,由此造成了金丝猴的采食迁移范围集中在海拔1600米至2800米之间。

按照金丝猴的这一迁徙规律,姚辉他们就在金丝猴必经的地方搭起了帐篷作为投食的基地。

他们将苹果和萝卜放在金丝猴可能要经过的地点,然后躲回到伪装的棚子里期待着猴子们争抢食物的场景。可事情的发展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金丝猴对投放的食物竟然看都不看一眼。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不吃。

这让姚辉他们很纳闷,苹果可是动物园里的猴子最爱吃的食物。这些金丝猴为什么不吃呢?

经过一番研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苹果、胡萝卜这些植物都是生长在低海拔的地区,而高海拔的神农架根本就没有这些植物。金丝猴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会拿起来吃了。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它在野外经常吃云雾草,用云雾草裹着苹果给挂在树上。

可是,一向谨慎的金丝猴还是不买账。它们把云雾草吃了个精光,把苹果扔得满山遍野。

冰冻持续了七八天,金丝猴们再也找不到可吃的食物了,饥饿难耐的它们终于开始尝试口味陌生的苹果。也就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雄猴从姚辉的手中接过了苹果,而姚辉也成了能够与金丝猴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人。

其实,姚辉他们之所以能够找到金丝猴并与它们建立一种极为罕见的信任并不是偶然的。除了他们对猴子习性有非常充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神农架的自然环境了如指掌。

为了更加详细的调查神农架的自然生态状况,姚辉决定带我们到神农架最凶险、最神秘,也是金丝猴生活的大本营,一个叫螺圈套的山谷去考察。

2011428日,我们《地理·中国》摄制组跟随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的科考队从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监测站出发,向西行进5千米前往神农架的密林深处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螺圈套大峡谷。

螺圈套大峡谷是一个隐藏于神农架亿万年来未曾有人穿越的神秘森林大峡谷,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好的史前生态原始森林之一。螺圈套一个锅形的大峡谷,长15千米、宽14千米,是金丝猴生活的核心区域。

峡谷中沟壑密布、沟沟相连、深不可测。当地人都传说螺圈套是个死亡之地,曾经有很多猎人和采药人深入其中而没有再走出来过。

我们一方面要对这里的自然条件进行考察,一方面想亲眼目睹深藏于这片原始森林里的可爱的精灵。

然而,这些被老百姓称为“神兽”的精灵们经常是来无影、去无踪,我们这些来到神农架的陌生人能够找到它们并与它们近距离接触吗?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后停了下来。

【记者:袁航】

怎么停了呢?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前面的路车走不了了,被野猪拱坏了。

【记者:袁航】

这都是野猪拱的吗?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是的!

这边就是螺圈套了,就是那里。现在就能看见那隐隐约约的一个转圈的山形,人在里面很难出来。它因为在那里面很容易迷失方向,很多人在里面都死了。

按照计划,我们将从螺圈套的最南端下行进入螺圈套谷底边缘,然后沿着谷底的阴域河向上游寻找。

【记者:袁航】

怎么追踪猴子的足迹呢?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顺着它粪便的新鲜程度与树叶的新鲜程度寻找,程度越来越新鲜,就说明离猴子就越来越近。

别走一条线,各走各的。

一开始,螺圈套峡谷就让我们领略到了它的凶险。沿着接近70度的陡坡下行,队员们必须分散开来。否则,上面的人踩落的碎石会对前面的人造成致命的伤害。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往边闪,没事!石头掉下来了。

姚辉告诉我们,从这里下去很危险。这已经是进入螺圈套峡谷最安全的一条路线了,这让我们很难想象其它地方的险要程度。

下午14点,科考队终于到达了金丝猴经常出没的巴山冷松林区。

姚辉告诉我们,这里的年平均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下,气候寒凉、雨量充沛。寒凉的气候、参天的古树成为了金丝猴天然的庇护所。进入林区不久,科考队就发现了金丝猴的踪迹。

【记者:袁航】

有猴粪了吗?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过来看看!

【记者:袁航】

多不多呢?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那个应该是只亚成年猴子的粪便。

【记者:袁航】

什么是亚成年呢?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亚成年就是还没有成年,就是我们说的青年。

这是小猴的粪便。

【记者:袁航】

根据这些留下的粪便能不能判断它的数量呢?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可以判断一个大概的数量。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余辉亮】

大概的数量可以判断,因为粪便越多,猴子就越多。

姚辉说,从粪便的新鲜程度看,金丝猴应该离这里不远。因为金丝猴生性胆小、多疑。为了避免惊扰猴群,我们必须远离这一区域。于是,队员们爬到了对面的一个山坡上等待着猴群的出现。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余辉亮】

只能隐隐约约看,把望远镜给我,我拿到那边去看。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去高一点的地方,爬到那个树枝上去。

余辉亮刚刚爬上树杈,一群金丝猴就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

在姚辉的带领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向猴群靠近。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现在这个小猴已经开始长犬齿了,它的牙齿明显就能看到。

像往常一样,姚辉的出现并没有在猴群中引起骚乱。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金丝猴们竟然欣然接受了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存在。

姚辉说,能够与金丝猴建立如此亲密的关系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金丝猴种群,而且对金丝猴的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的话,它的好处在于能够近距离接触金丝猴,能够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形态结构,包括生理、生态等所有东西都能做到很明细化的研究。

那么,神农架的金丝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留在这里的呢?

金丝猴属于仰鼻猴属,发生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的中国秦岭地区。那时,地球正处于寒冷的第四纪冰川期,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摄氏度,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种群刚刚诞生且生性喜冷的早期金丝猴在这一时期的生存区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余辉亮】

分布很广,可能还跟四川、陕西都是连成一片的。还有像河南、江西、湖南等地就连化石研究和古生物研究都表示这些地方是有金丝猴分布的。

然而距今2.5万年前,也就是第四纪冰川后期,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冰盖不断融化,早期金丝猴的生存空间也随之被大规模压缩。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金丝猴与生活在秦岭山脉的金丝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随之出现了生殖隔离。

而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活动空间的迅速扩大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在1977年之前,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神农架地区是不应该有金丝猴存在的。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姚辉】

他认为生态环境与有金丝猴的地方相似,但是它不一定会有金丝猴。它这个位置都隔断了,它就没有金丝猴。

还有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是,神农架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面积只有200多平方千米,狭小的生活区域不利于金丝猴的种群繁衍。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些金丝猴百万年来在神农架生存繁衍下来的呢?

任有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前馆长,从事地质研究30多年。

任有福教授经过多年的观察,他断定金丝猴之所以能够在神农架生存,与神农架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任有福】

这就涉及到我们神农架地区构造地质运动的一个概念。

任教授说远古时期,神农架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这里抬升为多级陆地。

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时,在燕山造山运动的作用下,神农架地区的地层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由此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

从东边进入的暖湿气流上升到神农架地区后形成降水,尤其在螺圈套范围内,年均降水量达到了2000多毫米。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大量的雨水在螺圈套高耸的群山之间冲刷、切割出了落差达1000多米的峡谷,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螺圈套峡谷。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充足的降水量使得它的植被分布极其广泛,丰富而多样的物种资源为金丝猴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供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任有福】

神农架地区独特的地质地层和构造决定了金丝猴的存在,没有这么一个古老的地层和构造运动形成的这么一个地形地貌也就不可能形成现在独特的气候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笔直的悬崖、浓密的植被和迷宫一样的地形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了人类的进入,为金丝猴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一块纯净的世外桃源。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仔细观察,姚辉欣喜地发现今年又有9只小猴诞生,种群内并未发生异常。

此时正值春季,是植物发芽生长的关键期。姚辉他们随即对金丝猴采食区域内的植物进行了区域样方调查,队员们在长宽各10米的范围内对植物的生长发芽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也未发现异常。

他们做样方调查的目的就是一旦发现金丝猴喜食的某种植物出现了异常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来确保金丝猴在每个季节都有充足的野外食物供给。

目前,神农架的金丝猴数量已经比1990年翻了一番,达到了1200多只,这与我们加强了对神农架自然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

地质运动形成了神农架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悬崖深谷丛林密布,使这里成为世界同纬度地区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金丝猴在这里长久的生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人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用心去呵护这片世外桃源,将是金丝猴得以继续繁衍的基础。

好了,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 片 人:于  波  罗  

编    导:袁  

摄    像:朱玉杰

责任编辑:张黎黎  李  

技术保障:昌  力  李纪宏

制    作:高  杨  侯媛媛

统    筹:张广义  王  伟  杨  

监    制:阚兆江

总 监 制:金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1.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会生长的石头
后一篇:探秘黑竹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