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研究的断舍离--冯柳
(2022-08-02 05:04:23)
标签:
股票 |
冯柳
15/05
研究有边际效益的问题,要找效益大的地方投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要求,大部分时候只要同步于市场进行理解就可以了。但被市场多频次演绎后,就得在市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超越,要与市场比深度和远度,极端共识区域就得尽量找市场认识的相反点,要与市场比角度。这几个层次是递进的,所以要有阶段认识能力和辅助才容易交易。
如何研究:
产品研究,可以帮助理解生意模式和估值模式;(好生意)
格局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发展路径和可把握程度;(好行业)
股价阶段分析,可以帮助解决视角角度及预期的程度的理解。(好时机)
阶段分析能解决赔率分布问题,基本面研究可以解决空间、方向、信心问题,阶段认识是相对次要的辅助工具,不能夸大但也不能没有。
守正出奇求变。
研究上的“正”,就是逻辑风格,这点要稳定,不能功利性的变来变去。
研究上的“奇”,就是视角要灵活,要不停地转换视角去看待问题。
研究上的“变”,另外要有挖掘变化的能力,这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求变就是找虚实结合的标的。
实,是落脚点和确定性,绝不能错;
虚,是展望臆想,也是大利润的来源。
对于求变,因其是变化的,自然不能准确,对了命运好,错了,也得认错。所以严肃活泼地进行研究,严谨地寻找确定性,敢于不那么严谨地拥抱不确定性,冲它而来,但别为它过分支付。
涨跌都能令人坚定的才是好标的。跌,令实的更实,因为价格更便宜了。涨会令虚处显得更确定,因为得到了市场的确认和佐证。如果涨几十个点就想卖,说明虚处不足,就不太可能是好选择,最后也许连几十个点也不容易挣到。反之,跌了,不敢重仓,说明实处不够,要多检讨自己对确定性的把握能力。一般来说,长牛好票都是能持续化虚为实,以实展虚,且不断良性循环。
研究时应先把前提定好,是战略考虑还是战术选择。如是战略考虑,那就不要去管什么价格包含预期差;
如果是战术动作,就应对市场进行分析,着重于市场理解。战术战略一致性的机会实现起来会更简单轻松。战略决定要以企业为先,非战略决定要以市场的预期包含程度为先。
最好在跌的时候做研究,即便是上升过程,也尽量选择回调的时候做研究。不能从操作角度,而是从冷静客观和进间从容出发,负面情绪下得出的乐观判断比正面情绪下得出的乐观判断要准确,也更谨慎。
信息的价值与被市场演绎的频次呈负相关,但不能以市场是否知道该信息来源来衡量其有效性。只要未对其进行恰当的演绎,则该信息是否广为人知并不重要,毕竟会有很多因素压抑市场对信息的体现和理解。反之,即便是市场完全未知的信息,如果股价已经演绎过了,其价值仍旧要相应地给予折扣。
顶底两端是最重要的范畴,这点清楚了才会有方向感。所以要对各重要阶段的顶底进行标注,找出当时对应的基本面和估值体系,然后与其当下对比,找出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建立基本面坐标体系,这样可以参照,就容易有方向感,这需要对基本面、整体估值体系、逻辑和市场心理进行理解。顶底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以很宽,不能用一个数量来界定,关键要看逻辑风格中是否可选。
不同投资周期的研究要求不同的。长线落脚点是事实和可能性。中线落脚点是预期与市场的匹配,短线落脚点是情绪及信息扰动。这三点经常会不统一,但有时会相通,只是呈现方式与周期不同。
市场在不断变化,企业也在不断变化,变化是常态,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多方向地反复审视,对世界有敬畏心,这个敬畏就是要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出现意外的,所以要尽量让自己处于有保护的状态,尽量多的假设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
前一篇:5178一周年思考--邱国鹭
后一篇:市场的不可知与可知--冯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