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台中有家著名的點心店采芝齋,爸爸學校裡開會經常帶回采芝齋的野餐盒,為了那盒點心,只要聽說了爸爸要開會,我就開始在家期待,哥哥不愛吃甜食,那一盒點心便是我和媽媽分食,媽媽不會和我搶,我總能先挑,采芝齋是蘇州名店,原是以各式酥餅見長,但是學校經費有限,所以餐盒裡一定會有價格低而體積大的沙其瑪和海綿蛋糕,通常也會有粽子糖,琥珀色的麦芽糖汁凝成一颗小小的“四角粽”,晶莹剔透,然而外觀漂亮小巧玲瓏的粽子糖,看著可愛,味道卻稍嫌單調,相較起來我更喜歡水果糖,美麗的圓形金屬盒裡,一顆顆仿水果形狀的糖,橘子草莓蘋果葡萄,吃起來酸酸甜甜還有水果獨特的芬芳。
粽子糖是苏式糖果的传统产品,因形似粽子而得名。据当地史志记载:粽子糖由谢家糖演变而来,为明末谢云山创制。谢家糖製作成小巧的方形糖,5只串成一串,綁在竹棒上販售,有點像冰糖葫芦。後來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在蘇州观前街洙泗巷口摆糖果摊,现做现卖谢家糖,正逢端午节,看到粽子,腦筋一動将方形糖做成粽子的形状,改名为“粽子糖”。後來因為慈禧太后喜歡,“粽子糖”就晉升为“贡糖”了。據說為慈禧太后治過病的曹沧州還建议“采芝斋”在粽子糖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没有苦味的中草药,这样既甜口,還可健身。“采芝斋”於是制作了薄荷粽子糖、松子粽子糖、玫瑰粽子糖。後來为了和外來糖果竞争,采芝斋在糖果中加入胡桃、杏仁、乌梅、山楂、佛手等,單是糖果就发展出了几十个新品种。

但是,儘管粽子糖細緻懷舊,蘇式點心中我還是偏好椒鹽酥餅,爸爸帶回的餐盒裡第一次吃到後,我就讓爸爸給我買,那時台中的采芝齋在自由路,周末上街時才會經過,爸媽對於我竟然喜歡這甜甜鹹鹹的味道似乎有些不解,他們還是偏愛豆沙酥餅,中秋節時還會多挑選百果和五仁餡的。
於是等爸爸開會帶回野餐盒時,我心裡多了一個期待,就是盒中有椒鹽餅,但是這期待不是每次都能實現,畢竟沙其馬價格比椒鹽酥餅便宜體積卻足有兩個餅大。舊時光是回不去了,上海街頭買來一塊椒鹽餅,台中的采芝齋早已歇業,嚼著熟悉味道的我離童年已經太遙遠,爸爸過世後,沒能陪在媽媽身邊的我暗自決定要盡量多回台中看媽媽,帶媽媽還有媽媽的老朋友們一起出去吃飯飲茶,一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周末也可以回家看看。

誰能想到竟會出現這樣一場疫情,單趟一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因為隔離措施一來一往得一個多月,不但舊時光回不去了,連回趟家都困難重重。咬了一口酥餅,嚥下的味道裡不只是芝麻的香味,還有複雜的記憶,因為融入過幸福,所以有了更多眷戀與不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