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澳最先想到的電影,是劉德華主演的《與龍共舞》,還有周星馳拍的《龍的傳人》,《龍的傳人》幾乎把大澳的特色風情都拍了進去,包括廟宇、棚屋、渡船、新基大橋等。巴士抵大澳,陽光正熾,雖然不是夏天,卻亮的人睜不開眼。巴士站附近有一間小店,廊下簡單的木製長臺,配了幾張黃色的高脚椅,遠處是屋宇遮遮掩掩青碧色的海,一個老外獨自坐在臺前喝啤酒,海浪波折叠映著燦燦金光,啤酒般的色彩。
出發前看了關於大澳的介紹,這裏有一處鹽田遺址,可上溯至石器時代。不過人類在此聚居還要晚許多年,宋朝時大澳鹽業開始發展,後來葡萄牙佔領屯門時,曾在大澳興建補給據點,不久被明朝軍隊擊退。太平街上販售豆花、魚丸、茶果的小店一家接著一家,不是假日,未見擁擠人潮,小街上不時可見曬太陽的狗和貓,態度自若,全不避人。

大澳漁村位於珠江河口,根據關帝廟內一塊1903年碑記,一百多年前此地漁船有三類,罟船、網艇及釣艇。如今,觀光客成爲漁船的另一收入來源,以前用來捕魚的船,現在載人出海看海豚,可是地狹人稠的香港,填海工程也影響了海豚的生活。

來港以前就聽説過蜑家人,是香港特殊環境下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討海爲生的漁民因爲無立足之地而以艇為家,漁船空間狹小,生活不便,逐漸有人沿著岸邊往海上延伸搭起棚屋居住。魚船出海,飲食都在艇上進行,捕來的魚直接在艇上以石油氣爐煮食,著名的避風塘炒蟹原就是水上人家的料理。

大澳如今分佈在河口兩岸的棚屋成爲吸引觀光的一個亮點。當年的偏遠村落多年後呈現出的卻又是另番情致,居民除了餐廳,也開起了咖啡店。從石仔埗街迎著陽光往西走,島的一端山坡上是大澳警署,主樓前面有一座不大的炮台,白色建築洋溢殖民地風格。如今的警署已改爲酒店,散發懷舊的度假氣氛。

來到大澳的人們不自覺放緩了脚步。從永安街過河,原本穿越涌口兩岸的橫水渡是靠人力拉動繩纜的舢舨,過去稱爲繩橋,現已被鋼製的橫水橋取代。穿橋去到對岸,信步沿吉慶街走著。大澳有幾座古廟,1699年紀念南宋末年的國舅楊亮節興建的楊侯廟,1713年修建天后廟,1741年修建關帝廟,數百年歲月,盼得現今靜好,原如街名一般,吉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