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與小食之二說炒河粉
标签:
美食文化 |
周星馳在電影新精武門裡,和鍾鎮濤兩人在茶樓打工,遇到黑幫為分地盤發生爭執,周星馳不解,以為是點心不夠,於是主動多拿一碟過去,反而引發誤會,原來他們說的是暗語,表面上講的是點心,其實暗指不法利益,好比山竹牛肉球指的是灣仔地盤,雞扎是妓院,兩幫人馬爭得不可開交,一邊的老大端出一碟肉片炒河粉,另一邊老大不滿意一人一半,於是又在河粉上加了油菜,河粉和油菜都是暗指不同的毒品。炒河粉是香港尋常吃食,曾聽人說河粉要炒得夠水準須河粉不焦不沾,吃來口感柔軟微有彈性,有油香肉香,但是吃完後,盤子裡不會留下一汪油。若是炒的不合格,一片河粉沾著另一片,相黏之處未曾接觸到高溫的鍋,未曾在翻炒的過程裡沾上肉香,不但影響了口感,也影響了吃進嘴裡的香氣發散。鍋裡油放的多,自然容易炒,且可避免翻得不夠快不夠均勻時出現微焦,但若油多,又不夠均勻,盛在碟子上,上層河粉較乾,等吃到下層,河粉和肉片浸在油裡,勉強撈起吃,難免膩口,也不利健康啊。
來香港後,正逢前輩作家張曉風在香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一日我們一起飲茶,她點了乾炒牛河,我點了蘿蔔糕鹹水餃燒賣鳳巢芋餃,沒吃完,她說,我們分著打包吧,說完她拿出可以重複使用的密封袋,打包了乾炒牛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茶樓飲茶,點的炒粉炒麵未必會吃完,點心類較容易打包,而炒河若沒吃完,就觀察不到最後盤子上的油,那次前輩作家打包了乾炒牛河,盤子上果然沒有留下一汪油。多年前,我曾經為某文教基金會辦演講,陪同曉風老師到南部演講,車上她拿出一個小瓶子喝水,演講前我們先簡單吃了午餐,她在餐廳將水瓶裡的水補滿,到演講會場時,她和接待人員說自備飲水,不需瓶裝水。多年來,曉風老師一直實踐著環保,在我年紀漸增之後,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除了自備飲水,沒吃完的食物打包也是對生命的尊重,不論葷素,才成為盤中食物前,它們都是生命。
乾炒牛河份量較多,我獨自吃飯時很少點,倒也不是真吃不下,只是吃多並沒好處,且營養搭配不均衡,所以通常是數人一起用餐時,才會點來分食,偶爾自己想吃,我會刻意一開始就打包其中一半,所以在香港我也開始自備打包餐盒。粥店另有一種炒河粉,河粉切得較細,通常配料簡單,可能是韭菜豆芽胡蘿蔔絲,一炒一大鍋,客人點時,就用夾子夾一碟。常在粥店見人一碗粥搭配炒麵炒粉或油器,油器就是炸物,粥店常見的有油條煎堆牛脷酥和南乳餅,牛脷酥和油條接近,口感扎實些,因其形狀得名,牛脷是牛舌之意,因為粵語中舌和蝕讀音因近,做生意的人覺得不吉利,所以將舌改為脷,就有好兆頭了。炒粉炒麵雖然是小份的,但是配上粥,分量還是多了些,所以心裡生出疑惑,這樣的早餐組合份量不少,且以澱粉質為主,但是香港街上觀察,肥胖者比例並不算高啊。思索時,想到武漢人的熱乾麵,重慶人的小麵,杭州人的蔥油麵,其實熱量也不低呢,台中人的早餐炒麵上還要澆一匙肉燥,客人再自加甜辣醬,聽聞醬料是意圖控制體重者應避免的添加物,要吃飽吃好,那就換個角度看,一早吃的開心,心情好,做什麼效率都會提高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