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孔廟&大龍峒美食

标签:
文化旅游 |
參觀孔廟提供心靈上的啓發,吃小吃則滿足口腹之欲。
大龍峒夜市就在孔廟旁,聚集了有許多頗具傳統色彩的特色小吃。
到訪過許多地方的孔廟,住在臺北這麽多年,卻是第一次去臺北孔廟,感覺真是不可思議,可能因爲孔廟的位置不在平日的動綫上,且許多人都經驗,愈是熟悉的地方,愈容易錯過,還好新的一年裏,趕在正月特別到訪孔廟,以及鄰近的大龍峒夜市。
臺北孔廟約有八十年歷史,日据時期,日本政府爲了建立臺北州立第一高女,拆除臺北府文廟,1925年,臺北地方士紳聚集永樂町漢醫醫師葉鍊金家商議再建孔廟,詩人陳培根表示願意捐獻兩千餘坪土地,辜顯榮又捐錢買了一千餘坪地。辜顯榮、陳培根、洪以南、黃純青、陳天來、黃贊鈞、吳昌才、謝汝銓、李聲元等九位士紳號召下,木作匠師王益順規畫設計,1927年動工,部分材料由集大成木材行供應,也獲得建築商林秀、建築師周財出力,1929年,大成殿竣工,1930年8月,崇聖祠、儀門、東西廡(含東西廂)等均先後落成,1939年欞星門、禮門、義路、萬仞宮牆等完工後,整體建築群大功告成。
孔廟正南邊、酒泉街一側有一座高大的照牆,「萬仞宮牆」書於外側,孔廟無正門,入廟須從黌門(西邊門)或泮宮(東邊門)進入。一說萬仍宮牆是代表求學絕無捷徑;另說台北州沒有出過狀元,依舊俗,孔廟需有狀元及第者才能建造正門──狀元門,並開正門迎接狀元入廟祭孔。從黌門入,穿過禮門便見到分列孔廟中軸左右的櫺星門和泮池。經過儀門,來到核心大成殿,殿四周設走馬廊,可沿迴廊繞行一周,殿前凸出的台座叫「月台」,也喚作「丹墀」,乃祭孔時安置樂器、供佾生佾舞之場所。
廊下有印著論語中經典名句的小書簽免費供民衆拿取,我覺得放在正在閲讀的書裏,可以隨時提醒自己,因此特別選了一些帶回香港送給學生,希望他們能受到啓發。另有紀念品專賣店,販售相關文創產品。
參觀完孔廟提供心靈上的啓發,順道逛逛附近的大龍峒夜市,這裏聚集了有許多頗具傳統色彩的特色小吃,雖然是夜市,但其實白天夜晚各有不同的美味小吃,早上有老台北人習慣吃的麵、飯粥及燒餅油條等早餐,晚上人氣更旺,成為夜市。大龍街上的著名美食包括曾在2007年獲得「臺北滷肉飯節」優勝的方滷肉飯,六十餘年老字號田沙茶羊肉,中午收攤開店40多年的大龍街炸蛋餅,重慶豆漿蛋餅,開業數十年的香菇赤肉粥小攤,還有忠哥甜品的花生湯配油條等。
http://s8/mw690/001LGQGdzy7iJltPETZ07&690
http://s1/mw690/001LGQGdzy7iJluvYnm20&690
http://s4/bmiddle/001LGQGdzy7iJlv5B993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