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香港過年都會準備蘿蔔糕,台灣話蘿蔔叫做菜頭,有討個好彩頭的吉利意味,彩頭高也是好兆頭,農曆正月初七,元宵還沒過,算來還是年節期間,吃多了大魚大肉,此時吃塊蘿蔔糕平淡樸實的滋味倒是更合胃口.
最早吃到蘿蔔糕,是在台灣的粵式茶樓的點心,在台中的鑽石樓,那時候年紀還小的我更喜歡馬拉糕和千層蛋黃糕,蘿蔔糕在廣東和香港是再尋常不過的點心,在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很普遍,當地人以閩南或潮汕語稱之為菜頭粿,客家語稱之為蘿蔔粄或菜頭粄。蘿蔔糕以白蘿蔔切絲,混入在來米粉製成的粉漿,有些會添加切碎的冬菇、蝦米、臘腸和臘肉以增風味,然後蒸製而成。
傳統粵式茶樓的蘿蔔糕將已蒸好的蘿蔔糕切成方塊,放在少量的油中煎至表面金黃色,可以選擇蘸醬調味。除了茶樓,香港的粥店也都有蒸蘿蔔糕,與各式粥品、腸粉和炒麵搭配作為簡單的早餐或小吃。
和蘿蔔糕相較,芋頭糕的普遍程度略低一些,我卻更喜歡吃芋頭糕。同樣的記憶中第一次吃也是台中鑽石樓,媽媽喜歡芋頭,小時候家裡時常煮雞蛋大小的芋頭,煮透後稍稍放涼,剝了皮沾砂糖吃。因為喜歡芋頭,去茶樓飲茶時,芋頭糕和蜂巢芋頭餃都是必點品項,蜂巢芋頭餃後來台灣很多茶樓不再做,尤其是鑽石樓力霸百貨樓上的力霸酒樓等老牌粵式飲茶相繼歇業後,吃到的機會也隨之減少。香港也不是每家飲茶的點心單上都有這兩樣,倒是學校附近街市裡有家小店,芋頭糕做的料足味美。
料足味美,很簡單的四個字,卻是料理烹調的重要原則,用料實在,火候恰當,自然好吃。第一次去學校附近那家小店,是某日開會後同事吆喝吃午餐,我跟著去的,那次吃飯都是香港本地同事,我幾乎只能懂得他們談話內容的一成,而那一成又往往是沒有特別意義的答語或問語,中間稍稍複雜的說明我全都聽不懂,同事說,有吃就跟著一塊走囉。我平日即使經過那街市,也不曾去過那家小店,小店生意不錯,若從吃客的穿衣打扮來看,像是附近工人和住戶,夏天裡僅著汗衫短褲,且男性為多。同事帶頭進去,顯然熟門熟路,香港餐廳併桌很一般,店家見我們人多,挪出一張空台子,同事迅速點單,店家迅速上茶,碟碟碗碗很快端來,炒飯炒麵蒸腸粉,燒賣粉粿牛肉丸,還有蘿蔔糕芋頭糕,依香港人的說法,他們家的芋頭糕真的很好味,粉紫色糕體香味濃郁,口感扎實,吃得到粉糯的塊狀芋頭,鮮香的蝦米和臘肉。識得好滋味後,偶爾下了課也去打包一份芋頭糕,沉甸甸地拎回家,

蒸蘿蔔糕

煎蘿蔔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