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房

(2010-03-03 16:13:19)
标签:

杂谈

                           

    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大陆数年,却没把握机会买层楼?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如今房价飞涨,我没买房显然证明我是个缺乏远见的家伙。其实我并非不想买房,回想这些年来在成都买房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所以对于别人的疑问无法作答。

    一个提不起劲做任何事的晚上,电影频道上播出李立群主演的《买房》,片中李立群饰演一位在北京的中学老师,想让妻儿住得舒服些,因此计划买房,然而房价飞涨,他从三环一路看到五环外,妻儿都不耐烦了,为了取得房号,他坚持着熬了两昼夜通宵排队,终于排到他了,销售员却说他买得起的小户型卖完了。承受来自家庭的莫大压力,为了维持住父亲的尊严,他不得不欺骗房产公司经理某新闻栏目主持人是他学生,如果他买不到房子就将揭发该房产公司私下交易的内幕。这倒提供了同为教书匠的我另一个思路。

    银光幕上理着平头的李立群,流露着一辈子安分不敢有太多期望就已经老去了的小市民气质,追不上猛飙的房价,拼尽力气花了大半生积蓄买了个并不算合意的房子,当他白天忍受酷晒夜里淋着雨排队时,前来送饭的妻子气愤不平的说:「别受这罪了,我们不买了还不行吗?」李立群安慰妻子,以前连买块豆腐都得排队的日子,我们都过来了,排队买房算什么?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这句话,才猛然领悟自己错在哪里?大陆是卖方市场,我居然还敢挑三捡四,不懂顺应潮流。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里,连糖连鸡蛋都有黑市价格,何况是房子,有得买就该快点掏钱付定,安得广厦千万间,纳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有傻不愣登的诗人才会这样想,房地产大款心里可没有天下寒士啊。

    2003年初到成都,还住在宾馆里,正为租房伤脑筋时,我的指导教授即指引了我一条明路,买房,偏偏我不受教,心想东西南北都搞不清,何必急着买房,等学位拿到,真想在成都安居立业时再买也不迟。结果当时一环内一平米三千元的房价,第二年就涨到四千元,我想起老师的指引,于是开始看房,没想到新推出的楼盘预定前得先交两万元的排号费,你还不一定能买到你心目中适合的户型,我一听就觉得不合理,因而作罢。于是乎第三年我改看二手房,那时一环内已涨至一平米五千元,根据在台湾的经验,买二手房是有议价空间的,于是开价四十二万元的房子我出价四十万元,中介从此失去消息,有经验的朋友告诫我,这个月的房价就可能比上个月高,谁让你还价啊?我留心观察真是如此,在台湾房子出售一个月没成交,屋主大多会将价格下调,但是在大陆屋主却会将价格上调,同样一层楼过一个月可能又贵了两万元。明白了这个情况,也别管它合不合理,我又出发找房,看见一个较为满意的,这回我不还价了,就依屋主定的价,没想到签约前中介又打来电话,说是屋主懒得搬屋里的旧家电,于是要以两万元的价格卖给我,我拒绝了,我不喜欢旧东西,结果买房的交易一并告吹。

    第四年我仍然锲而不舍,这时一环内的电梯公寓单价约在六千,我又看中了一层楼,景观管理都不错,不还价,第二天就签约,就在我怀里揣着订金前往中介处签约的路上,中介来电话了,屋主不想卖了,朋友都和他说房价明年还能涨,干嘛今年卖。显然他的朋友是有远见的,后来证明,来年同一层楼可以多卖八万元。此时的我既灰心又泄气,为了看房我花了许多原本可以作些更有趣的事的时间,这样究竟值不值得?如果我在五年前就看到李立群的买房,对大陆的消费心态多一点了解,肯定在一平米四千元时已坚持买到房。我想从买房一事,我的指导教授在我身上看到不听从师教的缺点外,恐怕还看到了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分析能力。朋友听说我铩羽而归,便提醒我以后看房时应该带着订金,现场下定,就算他反悔,至少我还能赚到订金。我讶异的发现竟然没人批评屋主对对承诺缺乏诚信,显然是我太不进入状况。

    第五年,政府宣布要提高购买第二套房时的首付款比例,并且提高贷款利率,消息一出,我大为振奋,决定按兵不动,这下二手房该有议价空间了吧,应该有些急着脱手的屋主了吧。我去看新开盘的楼盘已经有些表明银行暂时停止办理贷款,因为新政策刚推出执行细则尚未出台,必须一次性付款购买,这回房价的上涨趋势应该得到抑制了吧。我先行观望,再找机会出手,毕竟我是买房又不是抢房,应该维持理性。此时我已从学生进阶为老师了,我的同事听完我的说法,简单的下了结论:「对于中国的国情,你还是不了解啊。」

    果然,新政策出来后两个月,成都的房价完全没有下跌的迹象,一环内新推出的楼盘一平米已经上达万元,我于是迈出一环,发现二环内也要七千多元,于是又迈出二环,这时我的心里浮现李立群善良苦恼又无措的神情,我学习阿Q安慰自己,至少我还在三环内,他可到五环外了,虽然他在北京,而我在成都。但当年我犯的错就是估计位处内陆的成都缺乏沿海城市房价飙涨的条件,完全忽略了四川一亿人口的支撑力度,更何况还有横行大陆各省的外来投资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温州购房团。

    多年前在台湾当记者时我曾在采访现场遇到李立群,那时我正在外双溪中影文化城打量一座中国古代原尺寸彷制的牌楼,突然有人在我身后说:「比你想象的小,是吧!」我回头,对我说话的是李立群,我看过他许多演出,从综艺一百的短剧到赖声川执导的舞台剧,我不置可否,李立群又说:「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建筑如果你有机会看到都会觉得不过如此,因为你看了太多高耸的现代化建筑。」现在,坐在租来的小房里看着电视上为了买房每个周末四处奔波的李立群,在高耸的现代化建筑间渺小卑微的身影,想起昔时他说的话,对照今天报纸上案名「外滩」的房产广告:不是所有豪宅窗外都有这样的景致,广告画面是女主人优雅的背影,她正凝望落地窗外府南河上合江亭璀璨中流露出典雅气质的夜景。

    曾几何时在中国大陆拥有豪宅也就拥有尊严,如果豪宅窗外还有美景那就晋身品味人士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在杭州
后一篇:湿地的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