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哨悠扬烛光温暖:观《文学響宴--老舍的城》有感

标签:
朗诵老舍鸽哨人艺烛光 |
分类: 我的散文 |

老舍之于北京,如同狄更斯之于伦敦,雨果之于巴黎,卡夫卡之于布拉格。他们都是城市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各自城市的土壤中,通过对城市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生动展现了各自所在城市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和市民生活。
当晚的北京音乐厅舞台上方,高高悬挂着老舍的雕像;台上两块竖立的多媒体屏幕,被设计成打开的书籍,画面流淌着北平四季的风景和老舍笔下的文字。这台以“阅读老舍”为文化主题的诗文雅集演出,在北京特有的鸽哨盘旋声中拉开帷幕。一位位艺术家以“读者”的身份登上舞台,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老舍先生的作品片段。使老舍先生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我们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朗诵作品的伴奏,老舍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京味儿的接地气的充满烟火气的,但伴奏却是洋范儿的,形式以室内乐为主,音乐也大多是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德沃夏克、福雷、贝多芬等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也有意大利著名的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尼的作品,乐器则以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以及吉他为主的西洋乐器。既然主角儿是老北京的老舍先生,自然也少不了咱北京人最爱听的古老乐器——三弦儿。给这场“老舍的城…增加了特殊的魅力与不俗的效果。
老舍不仅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百多年来,他一直活在我们中间。他笔下的人物至今随处可见;他眼中的风景有的依然如故,有的已灰飞烟灭;他的热爱、期望与隐忧时时浮现在我们琐碎生活的日常。
在演出现场,所有进场观众每人得到一支白色的纪念蜡烛,终场时分,当我们所有人看到大屏幕上呈现出老舍先生栩栩如生的影像,共同点燃了手中白色的蜡烛,在流泪的蜡烛和观众的唏嘘声中,结束了这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作家老舍先生的晚会。
许是为了让观众更深的体会到浓浓的京味儿,北平味儿,主办方送给每位观众一份烤白薯 ,走出剧场,已是深夜,我和阿胖吃着烤白薯,走在寒冷的街道上,回味着当晚的文学響宴《老舍的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