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选载:我心如洗——一代人的记忆

标签:
岁月情感回忆杂谈 |
分类: 我的书评 |
在阅读《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和《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时,我就很佩服子蕴大姐的思想与文采。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在历经了风风雨雨后留给我们的是思考的记忆、深邃的反思、理性的感悟。
今天读着这本《水流心犹在》同样如此。如大姐用“一半是梦幻,一半是记忆”为题做的序言,在记录海河之滨与皇城根下的生活里,使我们在京腔和津味中知晓了那一片土地的味道、那些逝去的岁月难以忘怀的故事。在诗一般的话语和留存历史风貌的插图中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些年那些月……。
与共和国一起长大的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曾经的人与事呢?在这些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我佩服大姐写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一面。
不要遗忘——为了历史的车轮不要倒转
此刻,我正读着《一封无法发出的信》,眼眶里饱含着泪花!实在是太感人了!!
这是一封注定无法寄出的信,一封充满深情的信,一封对那个所谓“艰难探索”年代的控·诉·信。收信人是一位六七届高中生,他曾经在那个岁月里“被一群红·卫·兵群殴,连踢带打,内脏受伤,从此经常胸痛吐血……”。读完信后我才得知,这位“吹口琴的男孩”曾经暗恋追求着子蕴大姐,只是大姐浑然不知。那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这位大男孩曾经托人将一封信转交给子蕴大姐,“信的大意是:我们都面临上山下乡的命运,与其等待学校分配,不如我们自己选择下乡的地方,到我的家乡去。”他告诉子蕴:“我的家乡在江苏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里,远离斗争和喧嚣……”,他邀请子蕴同行。
这是一个在荒唐年代有着浪漫情节的故事,二十年后是那位送信人把这个故事告诉给子蕴大姐。当尘埃逝去以后,留下的是一份难以释怀的思念,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吹口琴的男孩”已经在天上了“他死了,病死了,他一直没有结婚,身体不好,抑郁寡欢,最后客死他乡……”。大姐得知此事后在这封信里写道:“内心五味杂陈,很难形容那复杂的感情。”“此时,只觉得心口疼的钻心,心疼欲裂,却没有眼泪,在越下越大的纷纷瑞雪中,我眼前一直晃动着你青春健美的影子,耳边回声着你忧郁的口琴声……”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也碎了。我在问:假如没有那场“革命”呢?假如他还活着呢?假如,没有假如!这份记忆在反复告诉我们:不能遗忘!
为什么要写这封无法寄出的信?子蕴大姐坦诚这份“秘密”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呢?
大姐说:她坚信善恶终有报的真理,相信那些罪犯一定会得到惩罚!
大姐在心中呼喊着:“我希望这一段历史不要被遗忘,被篡改,被掩埋,我祈祷历史的车轮不要倒转,我相信噩梦醒来是早晨……”
我们都听见了吗?我们都记住了吗?
《一封无法发出的信》,我读了又读啊,终于读懂了大姐这本《水流心忧在》书的真正含义:牢记,但绝不歌颂!
不能失忆——人生唯有自我奋起实现理想
以前读子蕴大姐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和《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两本书的时候,我就体会到她的人生经历不仅仅是丰富,还是一本人生奋斗的哲理书。
我们这代人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痕迹:上学、被中断、上山下乡、艰难回城、再次就业,这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到:不易!
在命运对于我们这代人如此不公的时候,如何规划自己的路?如何在逆境中不屈?到了我们步入晚年的时候才刚刚明白。
因此,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好像就是我所经历的往事啊。因为那场“革命”,我们都被无情地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剩下的只有到
所以,在我的眼中《水流心忧在》不仅有“那个年代京津两地的世俗风情画面,皇城根下的北京胡同文化、乡村文化、里弄文化栩栩如生,更是记录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庶民文化的真实样貌”,更是一部书写我们这代人人生磨砺的教科书。
我阅读着大姐诗一般的话语——“我爱雨天,爱濛濛细雨的罗曼蒂克,爱瓢泼大雨的畅快淋漓,爱春雨羞答答的珍贵,爱秋雨的冷冷清清凄凄迷迷;我爱看雨中奔跑的人们,和伞下相依相伴的一对情侣,爱看穿着花花绿绿塑胶雨披的像蝴蝶般飞舞的骑自行车的人们,当然我更爱那种吸一口润润的空气沁人心脾的湿润润的感觉。”在这篇《雨天变奏曲》里我读到了子蕴大姐的内心。母亲说她是“火命”。大姐则在一首《看雨》的诗歌里写道:“我心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