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2022-06-09 19:57:50)
标签:

红楼梦

贾宝玉

林黛玉

沁芳

园林

分类: 我的收藏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前言: 子蕴有感于今年语文高考试题是关于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沁芳”二字,到底好在哪里,这让我想起了蒋勋先生的这篇文章。遂配上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宝黛剧照,发上来大家分享,也算凑个趣,“附庸风雅”吧!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蒋勋

                         

                           宝玉试才题对额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水开始出现了。这个园林里面有一条水流从头到尾贯穿着,不管到潇湘馆、稻香村,还是蘅芜苑,你会发现水流一直跟着。

水成为园林的一个主题,它就像我们戴的珍珠项链的那一根线,有时候你看不见,可是这根线是贯穿所有珍珠的一个真正的脉络。他们要为这个水命名。

 

贾政想到《古文观止》里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醉翁亭记》。欧阳修在做安徽滁州太守的时候,曾经盖过一个亭子。

亭子盖好后,他让人用当地非常好的泉水酿了酒,然后他喝醉了。人家叫他为亭子命名,并写一篇文章,因为已经喝醉了,人变得懒散自在,他说自己醉了,就用“醉翁亭”命名。你们现在到安徽还会看到醉翁亭,它变成了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记忆。

 

贾政看到这个地方刚好有水“泻出于两峰之间”,这是《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想要用这个“泻”字。


可是宝玉觉得这个地方是用来欢迎贵妃娘娘回来的,用“泻”字不好,欢迎皇家的人应该有一种贵气。而且他认为“泻”字只点出了水,没有点出花。因为这个地方不但有水,旁边还种满了花。

 

所以,他用了两个非常漂亮的字——“沁芳”。沁芳后来就变成这条小溪的名字,沁芳亭、沁芳闸都是沿用“沁芳”二字。

 

“沁”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太用到了,古人的诗里面“沁”字用得很多,比如宋词中的词牌“沁园春”。

 

“沁”这个字有一点女性味,可以用来形容泪痕。沁是什么?是渗透,不知不觉慢慢地渗透。泪水浸透了衣襟也叫沁,玉上面有的痕也叫沁。

 

“沁”是岁月久远以后不知不觉感染到的气息。“泻”是比较表面,比较粗暴的,“沁”是阴柔而美的,当然比“泻”字漂亮。“沁”下接一个“芳”字,是说水沾染了落花的香味,有花的芳香。

 

可见古典文学的训练到最后是在生活里随处可以用的。包括以前给孩子取名字,不会那么随便翻一个琼瑶小说就全部叫海燕什么的,它里面都有特别的意义。

 

十四岁的宝玉观察到了这里的景致:看水看花看落花,其实“沁芳”只有两个字,大家都觉得漂亮得不得了。

 

我们也会发现贾政还有他身边的人都没有这个感觉,因为他们在官场太久,对于“沁”这种比较温柔的有感染力的东西,不太有感觉了。

 

行政繁忙的人,需要一种东西把他救出来,像苏东坡、白居易,他们下班以后绝对不再谈公事,一定是唱和诗词,用诗词涵养性情,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我们现在的官员文化少掉了这个东西。解放自己不一定是去喝酒,而可以用诗词养化。其实,整个园林都在讲休闲文化,休闲文化最容易考证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走向堕落还是上升。

 

因为休闲很容易变成我们常说的“饱暖思淫欲”,但它也可以是一种高雅的追求。这些在日常生活里是看不出来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差不多,可是周末休息的两天要做什么,是去放纵感官,追逐一些生命里面最沉沦的东西?还是去追求可以提升生命的东西?这些是一种最好的考验。

 

                        所有的园林都是文学

 

我去江南游园的时候,最感动我的部分是我发现曾经读过的古典文学在那里都出现了。所有朋友都说你怎么走得那么慢,因为对联会让你停下来,石头上的一句诗,也会让你停下来。所有的园林都是文学。

 

文学其实是在点景,点出风景与设计的主题。中国园林的建筑可以说是建筑师、美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完成的。

 

十七回里,建筑师完成了一个园林,可是如果宝玉不进去题名的话,它就像是一个光溜溜的身体,并不算完成,因为文学的部分还没有进来。

 

在江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网师园一座祭祀花神的庙里的一副长联,上联是:“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下联是:“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我在那儿站了好久,整个人都呆住了,你会忽然发现古典文学的深厚竟然积淀在一座民间的庙宇当中。

 

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比所有的学习汉语的国文教育要好。如果某天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游玩的时候,把这个对联念给他听了,然后孩子马上就懂得了什么叫作对仗、平衡、押韵、内涵。

 

对联是古代训练孩子文字学或者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

 

过去北京大学一直是提倡西学的,胡适之他们回来提倡西学的时候,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就特别强调要做对联,他每一次在北大研究所主持考试,都要出对联。因为他觉得对联是一个对文字、对音韵最容易了解的东西,最容易测探出这个人对典故的掌握。

 

对联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这个游戏在训练一个孩子对声音、节奏、对仗和平衡等很多关系的掌握。

 

文化绝对不是课本上的东西,也绝对不是考试可以考出来的东西,文化是在生活里的。所以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你看到的文字都是文化。

 

当我们的教育一直把精力放在考试和追求学分上,而不是着力在生活中努力去普及文化时,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不管他读到多高的学位,到最后他依然不知道文化是什么。

 

而在一些文风深厚的地方,比如白居易、苏东坡住过的西湖,你会很惊讶一个划船的女子、一个开计程车的师傅,跟你讲话时竟然那么优雅。

 

我去到杭州西湖的时候,上船后忽然风雨交加,划船的人就说我们今天要雨中游湖了,随口就是一句苏东坡在雨里看湖的诗。我相信他识字不多,可是这个东西变成了一种口传记忆。

 

我跟很多朋友提起过,一次去云门演出的时候,客家老太太唱客家的山歌,全部是诗句,“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诗词一面龙”,全部都是押韵的。我们在旁边赶紧记,她们觉得这算什么,这是我们从小就唱的,随便唱唱而已。

 

很多的美学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我一直认为文化的普及需要很多游戏的设计者,变成游戏之后,才能真正流传下去。

 

这些我们称之为文化,“化”就是你根本感觉不到的逐渐受到的熏陶和教化。其实,文化应该到庶民生活中去普及。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题“沁芳”好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