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蕴
子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48
  • 关注人气:3,8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凭风雨月常明

(2022-05-26 22:05:32)
标签:

人生

京津两地

北大荒

回忆录

书评

分类: 我的书评

                          任凭风雨月常明


 任凭风雨月常明

 

——我读子蕴的书

   作者:刘庆云   

 

我读子蕴姐的书——《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和《水流心犹在》,最看重的倒不是她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当然她的书的确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处投影,但假如我们要深入认识那个时代的话,还须综合考虑许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费那脑子哪里及得上被子蕴姐的精彩人生好好地感动一番。在我眼里子蕴姐是一只飞过千山、飞过万水的凤凰,她经历了那么多动人的人世沧桑,没有变老,没有病容,却益发光芒四射,春色如初。她是这样一个迷人的人,像是隐隐含笑的月亮,给每个读她书的人以心灵上的光明。


马克思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子蕴姐当然也是这样,她经历了其时代的风风雨雨,百种世态,她正是在这当中焕发出了自己的无穷魅力。每一段历史都有很多人参与,每一段历史也都会过去,但当我们谈到某段历史时,最感动人的还是那些曾经借此历史舞台所表现的善良的、不屈的、正义的、勇敢的人性。就像子蕴。


读子蕴姐的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只应一遍一遍的去读,无论怎么想写评论,其实都评不尽。可是,“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既然姐姐写了书,我就述述一个小子的点滴体会,简单谈谈她的书的性质所在。


子蕴姐的书是她各个时期人生经历的散文体记述,其中最核心的我想是她所显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芒。她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和荒友的描述,以及北大荒的艰苦、回城求职的辛酸,尤其她本人在面对数不清的人与事、苦与乐时所展现的人格魅力,无一不是她的人性光芒的投射,大家喜欢她的书,这应该是主要的理由。我不想再重复述说子蕴姐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具体的事了,这些故事她的书里都有,只想说我们读她的书,看到的是子蕴姐这样一个——人。


子蕴姐的书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大家从各个方面谈子蕴,早形成了一个“子蕴现象”,我想说的是子蕴姐是一个站在了文化高峰的人——有人不同意,她又不是什么领域的权威级人物。其实,我所说的文化高峰并非只看其是否学识渊博,是否著作等身,而是其价值观是否能穿越历史而依然裨益于人,并使人不但感到其亲切,甚至感到其温度。子蕴姐就是一个能够穿越历史的作家,她在青春岁月的栉风沐雨中表现出了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底蕴和性格特征,正如博友“傲雪凌寒”(阿琍)在她文章中概括的那样:“我说子蕴姐是师者,能够引领方向;是标杆,当作人生榜样;是风景,呈现那边独好。”因此我毫不怀疑子蕴姐的书也将被子孙后代所喜爱,他们在阅读时将仍然感到一个既善良又坚忍、既让人敬又使人怜的大姐姐犹在他们身旁。《道德经》里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子蕴姐就是“德善”的人,所以她的人生虽不乏艰苦与辛酸,但她却把自己修炼得像黄山上的迎客松,挺拔玉立,光彩照人,上悦先贤,下邀来者。何况她自幼博览群书,潜移默化,多才多艺。宋朝人张载说:“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且不管张公的原意,但看沧海桑田,赤子不离本心,子蕴姐就是这样善述其事、善继其志而写她的书,流露她高尚的人品和才华见识,启发读者在各不相同的人生里善护其心。于是子蕴姐在我心中就成为站在文化高峰上的人。子蕴姐也有烦恼呀?她哭了多少回?还打人家跟她挤车的乘客。但是,她的人性的光芒不是一直在她的字里行间吗?读她的书让我想起了四个熟悉的字:厚德载物,子蕴姐的人生正是厚德载物的人生,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看到她的书的文化底蕴,知道自己应该向哪里学习。我本来也想引用几段她书中的具体情节,一想算了,挑这段舍不得那段,挑来挑去还是挑了段我自己给她的一节故事写的一首诗:


《站台接人》

惆怅依依别站台,未逢D影向墙哀。

双双北海归来后,老母无言备嫁财。


子蕴姐的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跟写日记一模一样的真实,这个真实是她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她无须“创作”,而是一挥而就,因为那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却又比小说里的“典型人物”更“典型”更动人。所以子蕴又是一个名叫历史的老人亲笔描绘的一幅画,在那幅画里、在各种不断变换的景象中,有一个恒久的美人在微笑、在坚毅,让历史老人甘愿拿去感动更多人。那天我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时想起恩格斯对一个文学家的评价:“单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第一部就比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单是那个兰斯和他的狗可莱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家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我读子蕴姐的书也有同样的感觉,她对当时的生活气息的描述就比许多作家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更深刻地体现现实性;单是那个参谋长黑老李就比许多书的人物刻画加在一起更加人物鲜明......子蕴姐真实的场景叙述、真实的人性魅力,同时所反映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这些真实再加上她优美的文风,使她的书将在茫茫书海中不朽,“子蕴”也将因她的“人物特征”的普世意义而价值长存——当地球旋转到可以评价她那个时代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子蕴姐的书比黄金还珍贵,无论是其文学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乃至伦理学价值等等,都会被人从多方面认识的更深。我想,那时候的人将看到,美丽的子蕴姐姐的形象正是一尊美丽的中国女神的形象。

......

在那个真实的时代里,当子蕴姐在北大荒千辛万苦的时候,年龄尚小的我最拿手的却是模仿林副先生说话,林副先生说话喜欢拉长声,他又是九头鸟,我喜欢他的声音。记得1970年在天庵门开了个会,由他朗诵毛先生的“520声明”,我学得惟妙惟肖。后来我娶了林副先生的老乡为妻,她常常让我学林副先生念稿的声音,以慰乡愁。对了,那个会我也参加了,当时那些历史人物在天庵门上面,我在下面,我们上下同心,都不管或不知道子蕴姐他们正在干什么。

 

              任凭风雨月常明


博客链接沙弥梦语LQY http://blog.sina.com.cn/u/61228582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