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标签:
杂谈情感文化 |
分类: 我的书评 |
婶婶犯病了不要紧,损失最大的是收藏的好多经典文字都看不到了,只好劳烦自己动手抄录。
喜欢墨若花开的文字,配图极有意境,更有内涵寓意深刻的诗词,最是羡慕那些诗词写得好的博友们,语言高度的精炼浓缩,品之回味无穷;更有令人开心的地方是婶婶们看不懂,就乖乖的放行了,有意思。
三月底从当当网买到了子蕴姐的书《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开始安静的看,仔细的看,并没有像以前一样一气呵成,而是用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期间,随着书中的情节一会哈哈大笑,一会唏嘘,一会热泪盈眶,如此情形不知反复了多少次,这个长篇故事讲述的太生动了,通篇几乎看不到任何华丽的辞藻,正如宋政坤在序中描述的“啊,一切的一切,欢笑及泪水,她总是说的如此动听、如此感人。”合上书后,还久久的沉浸在被感染的情绪中;
这本书真的是可以放入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的,“因为她的回忆超出了我的估计,其价值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生记录。”摘自闻黎明《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为此书写的序;陆幸生在《站在同一块基石上的感念》序中引用闻黎明的一段话“在我看来,与新中国同龄的子蕴,是用她的个人经历,再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城市平民的家庭演变,而这个家庭和千千万万家庭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序中所表述的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也是我读过后的第一感受。
子蕴姐比我大几岁,文革前的事情我没有什么记忆,从“文革岁月”后种种的生活情形与书中讲述的一样历历在目;工作中我曾接触过一个老知青姐姐,她为了回城三十多岁了还孤身一人,她就给我讲述过书中描写的情形,知青下乡亲属到火车站送行,火车开动后送别的人与火车上的人跺着脚嚎哭,那情形想想就人让泪目;书中所讲述的知青生活,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艰辛苦难真的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而能够挺过这些苦难的人内心该有多强大呢?
相比子蕴姐她们那代人,我们比她们幸运的是少受了很多疾苦,我们下乡只有两年的时间,而且是在家门口的农村,没有经历过待业的迷茫,没有经过两地分居的艰辛,而“难忘八十年代”的章节中讲述的那些故事熟悉而又亲切,大陆流行邓丽君的歌,我的同事小吕买了个板砖样的录音机,第一次听《小村之恋》《月亮代表我的心》那盘磁带,我们几个人在一个小屋里整整听了一天,真的是听醉了;
从以前的老电影中我感受到我们国家建国后十多年是最好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人单纯热情,健康向上充满着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而子蕴姐她们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接受了基础教育,使得她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书中第二章:青少年时代,详细描述了子蕴姐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的过程,文化底蕴的气质除去家庭的影响不得不说也得益于当时的教育和环境。
一直有种感觉,比我们大几岁的人和比我们小几岁的人似乎都强于我们很多,通过子蕴姐这本书,现在想明白了,我们与大几岁的人和小几岁的人相比,差距在于基础教育的欠缺!从小学到高中正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打基础的几年,而我们这代人却被错过了,虽然我们这代人中也不乏佼佼者和优秀的人才,但是总体相比较,那种欠缺带来的效应痕迹还是很明显。
读书的过程中,许多的情节都会产生一种共鸣,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个性鲜明的子蕴姐呈现眼前,入学考试咧着大嘴哭的情节想起来就笑的不行,还有那个夏天大长腿的照片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真实,率性,毫无矫揉造作,都说文如其人,拿起来就能一字不拉的看进去,可见书者文笔之魅力,更有上天赐给子蕴姐的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爱情,不是凡人都能够拥有的。
感谢新浪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作者,让我不断的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