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华心语:灼热年代的故事依旧盎然

标签:
丽华天津红楼梦书评水流 |
分类: 我的收藏 |
张丽华,笔名丽华心语,我的天津老乡,博客点击量达300多万的大咖级名博博主。张丽华长期从事政府研究室工作;著有红楼梦评论专著一部;百多篇解读红楼梦的文章被各大网络平台推荐,多篇文章发表在《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一书及《金秋杂志》上,散文随笔多篇发表在《名镇世界》及天津《渤海早报》等报刊上。现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理事。
丽华妹妹的新书《红楼心语》和我的书《水流心犹在》差不多同时出版面世,相互祝贺的同时,我们在第一时间互赠了新书。
值得庆贺的是丽华妹妹的新书出版,天津红楼梦研究会、天津滨海广播电视联合为丽华的新书举办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盛况空前: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赵建忠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80岁的夏康达教授,语言学家谭汝为教授、天津红楼梦学会副会长、问津书院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王振良教授都到会祝贺并讲话。不仅活动圆满成功,丽华妹的《红楼心语》专著当日便全部售罄!
和丽华妹妹相识相知不仅是由于对《红楼梦》一书的热爱,更是对她评论文章中观点和论述的认同。她的文字温婉细腻,叙事风格沉稳平和波澜不惊,娓娓而谈中却透露着真知灼见和分明的爱憎。正因为如此,我便成了她忠实的粉丝,对她推崇有加。想想看:当今红楼研究大师辈出,硕果累累,极难超越,丽华妹妹能以独特视角,一己之书得到那么多红学家的认可,且在众多红楼梦研究者中脱颖而出,足见她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写作水平。
感谢丽华妹妹在百忙之中读了我的书,还写下这么真诚朴实的评论文章,令我非常意外和感动,祝愿丽华妹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近几年,常常收到文友赠书,但收到子蕴惠赠的两本书,心中颇多欣喜。因为其中《我的名字叫知青》这本书我早就知晓,终于喜获。这本书是我读得最细,也是读得最动情感慨的一部。写下这个题目,是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印记。
我喜欢通过读一个人的文字了解一个人,喜欢那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也许由于年纪渐长,或因为工作性质的使然,读书因有了主见而有所筛选,往往还会带着考证探究的意向去读。

子蕴这本20万字的书,以一个女性特有细腻,描写北大荒、大兴安岭十年磨砺的生活。为我们再现了一段往昔的岁月及灼热年代生活的坎坷与豁达。作者还配以110多张旧照片,让人清晰读出那个时代特征。在历史背景的大框架下,作者以客观的,平和的心态,记述了发生在那个年代的许多故事,让更多人窥视那个时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国际上对中国知青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我对他们那一代人一直怀有崇敬之心。作者与万千同龄人一起在北大荒,在森林绵延起伏的大兴安岭,在风雪严寒的黑龙江,把自己10年的青春留给了那块难忘的黑土地。返城后的一切并非都如意,爱人暂时没有回来,一个人带着儿子一时又找不到工作,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当听说街道搞宣传需要人时,她主动要求去做。没有工资,她又花钱把孩子托出去也去干。没有怨天尤人,我想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真是非常难能可贵,这需要怎样一种胸怀?从中你能感受到苦难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财富,经历了苦难的心会更加坚强,坦然面对苦难的心会愈加平和。进一步折射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禁想起,宋代女词人易安居士不仅用她的词句征服了当时的文人,在今天,同样是中国文坛上一朵不败的奇葩。李清照不是神,年轻时的她抒发的也不过是一己闲愁,一腔闺怨,缺乏深邃的思想,跟本无法与她后来的作品同年而语。是什么成就了易安?是苦难,是家破人亡的痛,是老年孀居的孤寂让她更清晰的看清了那个世道,才有了那令人百读不倦的诗词佳作,才塑造了一位思想深刻的女词人,令时人敬佩,后人仰慕。
我身边有不少像作者子蕴一样的同龄人,他们有的一步步走到重要岗位,成为社会佼佼者和社会栋梁。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境界和意志坚强的美好心态,我常常敬佩他们这些当年的知青,现虽已步入老年,仍然是视野和心胸最开阔的一代,灼热年代故事里的她们,依旧像大兴安岭春天杜鹃花盎然怒放。
你可以想像一个人或纸书,或键盘将心绪诉诸笔端的刹那,字我合一,遣情达意,瞳眸中藏着怎样一片璀璨的星辰?这本书读后激人奋进。于是,便觉着这本书的好。
这本书还带有历史时代文化特色,有种历史的沉淀,相洽后的新生。十年磨砺的青春岁月,在一个人生经历故事里不算短,而苦难的生活却使她心音流淌成的文字是——“美好”。
她常说,生活中我邂逅了数不清的好人,这些好心人为我的艰苦生活增加了温暖的色彩,象道道彩虹照亮了我平凡的人生之路,也造成了我开朗乐观、永不言败的性格。
20万字的书,娓娓道来意绪淙淙流淌,女性读者读女性作者文字有一种心灵契合,生活中那种真情的文字会被感染的情不自禁的泪湿双眸。又好像是家常菜,平实中有丰富的给养,世俗化中却见性情质地。你可能读不到太多的激情澎湃,但是能轻易感应到书中藏不住的历史和现实交融的沧桑厚重。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代历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