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记忆青春人生思考书评 |
分类: 我的收藏 |
子蕴的文字,清澈透明,质朴无华,几如口语,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笔到气随,毫无刻意做作之迹,更无层深浑成之感。家庭琐事,少年生活,人物记述,文-革-岁月,兵团纪实,恋爱婚姻,返城谋职,中年求学,心绪变化等等,用富于个性的口语细致详备,滔滔不绝地道来,看似缺乏翦裁,却让人读来“有味有情,咽之愈多,嚼之不见”,意味隽永。正所谓“是真佛只说家常”,“语愈浅而意愈入”。
“知-青-”回忆“知-青-年代”的文,数量不少,精品不多。多半是对艰难的细化,对苦难的倾诉,对青春年华的感喟,而值得人深思的东西不多。
子蕴不同,她先从家庭和幼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19-8-9-年,时间跨度达四十年。无论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实在是找准了最佳的切入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都是某一历史阶段的见证,当时社会的一切,都会在一个家庭的或欢乐或忧愁,甚至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中得到折射。每一个人,其幼小的年龄,对民族文化和社-会-政-治-气候的感知,最初是来自于家庭,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子蕴用了全书几乎一半的篇幅(共180页)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和青少年时代以及文-革岁月。这看似与“知-青-”无关,其实,恰恰是把“知-青问题”放到了历史的大背景之中,用一个个清晰可见的岁月之环,链接出近四十年历史发展的因果之链,为后续的讲述和思考做了顺乎逻辑的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与其说是对“上-山-下乡”全过程的记述,不如说是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眼中的新中国四十年历史的变迁。这就使得这本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知-青”回忆录。
......
文-革-曾被称为是“触及人们灵-魂-的革-命-”,何止“触及”,是完全的“掀开”,是文-革的雨横风狂把被掩盖着的人的灵魂的外衣彻底掀开了,暴露出来的,或是善良,或是软弱,或是丑恶,或是残忍,或是被风雨揉搓得五色混杂的变态,等等。我们看到,子蕴的灵魂是善良的,正直的,纯洁的,高尚的。
文-革,无论它起初的目的和动机是如何好,但最终以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巨大损失,以对传统文化巨大地摧残,以几代人思想的巨大混乱和巨大地牺牲为代价,彻底地失败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今,有些人竟然在为文-革-招-魂,那是要把中国再次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上-山-下-乡”实际上是文-革的衍生品。经过连续三年的动-乱,工、农、商、学几乎瘫痪,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六六、六七、六八届的大学毕业生亟待安排;六六、六七、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无学可上,大量待业,城市面临重重压力又无力安置,上层的目光自然转向农村。农村,虽然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重创尚未得到喘息,但成为唯一可大量安置知青的“广阔天地”。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成为无奈之举,许多地方又处理得匆忙草率。
我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要真切地交谈,是需要共划一条船的。我和子蕴虽不同船,但我这条小船,和她的船相距不远,同向划行,面对的是同样的风浪,听到的是同样的涛声,她们划船时的声息始终震我耳鼓,每每与我的心率产生共鸣,因此,子蕴对兵团生活的细腻讲述,让我感同身受。
无论怎样评价“上-山下乡”运动,但大多数知识青年在非常艰苦的农村,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是永载史册的。
......
子蕴在回忆十年上山下乡生活后说:“十年上山下乡生活,我邂逅了数不清的好人,这些好心人为我的艰苦生活增加了亮丽的色彩,像道道彩虹照亮了我平凡的人生之路,也造就了我开朗乐观永不言败的性格”。
子蕴还以自己的坦荡和率直,深婉不迫地讲述了自己的恋爱、婚姻,返城待业、就业,考学进修,两地分居等蹉跎岁月。人间世情,喜怒愁怨,艰难窘迫,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融于字内,流于行间,真切地展现了一代知-青跌宕起伏的人生路程和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一些看似枯燥的生活琐事却被子蕴自然熨帖地插入一些抒情诙谐的语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谐趣可人,这非关技巧,得乎天性也。
读子蕴的书,“浅盏小勺细品赏,离席数时回味长”。掩卷沉思,我似乎听到了整整一代人的感慨叹息之声。
子蕴属于解放后出生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有着很好的基础教育,本该人才辈出,却在读书学习的最佳时期,因十-年-动-乱-而停止了学业,陷于混乱争斗之中。这十年,生活在舆论一律,对外隔绝的阴森、冷酷的红-色-海-洋之中,文化和思想的幽深封闭,使人们的身心两方面形同囚居。之后,长期的生活拮据,长期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奔波,使得这一代人精神上疲惫不堪,相当多的人苦撑一生,甚至疮痍斑斑,充满浓浓的悲剧色彩。
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在评价他们那一代人时曾说:“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人,
“未尝幸福和荣誉就匆匆奔向坟墓,
我们还带着嘲笑的神情频频回望。
我们这群忧郁而将被遗忘的人哪,
就将销声匿迹地从人世间走过,
没有给后世留下一点有用的思想,
没有留下一部由天才撰写的著作。”
曾经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被文-革耽误了的整整一代人(何止这一代),几经磨难,命运多舛,大多数才情未展,便匆匆进入老年,怎能不悲,不叹!
我一直在想,同样是社-会-动-荡-时期,为什么混乱动荡,野火兵燹的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政-权-腐-朽,灾害横行,民不聊生,被我们长期认定为极端腐朽的清末民-国时期,却学人辈出,大师不穷?为什么同为经济繁荣的时代,唐宋时期人才辈出,而改革开放经济上去了,却培养不出一代精英?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什么样的教育机制才能培养出文化大师?什么样的政-治-气候和环境才能百花盛开奇葩斗艳?如何营造“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政-治、学术氛围和文化生态?文化形态的繁荣和谐是什么?如何做到“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如何理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左丘明所说的,“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是否有道理?
尽管被文-革-耽误了的这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中,几乎没有产生文化大师和科技巨匠级的人物,“没有给后世留下一点有用的思想,没有留下一部由天才撰写的著作。”但,他们是几遭磨难仍积极向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留得清气满乾坤的一代。在坎坷的人生之旅中,他们行走的每一寸历程,都留有铿锵的足音和低哑的喉音,这种喉音不会黯哑,它的每一个音节,都足以让世人凝神屏息,成为生生不息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