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颐和园静美昆明湖长廊谐趣园 |
分类: 我的散文 |
听说颐和园对外开放了,我们都高兴坏了,阿胖开上车,忙不迭的接上我和敏儿,一路上听着音乐,说笑着来到了久违了的颐和园。
许是在家里“圈养”太久了,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许是若干年来,从没见过颐和园游人如此稀少,如此安静,让我们真有些“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松树上草地上的小松鼠窜来窜去,如入无人之境,肥肥的喜鹊大摇大摆的在地上觅食,叽叽喳喳快乐的聊着天儿。是啊,大自然本就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世界,这一场疫情总该让国人明白这个道理了吧!
北京的园林、博物馆、寺庙、古建、历史遗迹,比比皆是,我却独爱颐和园。爱它的博大精深,爱它的厚重大气,爱它的高贵典雅,爱它的精巧华丽。
颐和园的博大可以说全国独一无二,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座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以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之多更是在全国独占鳌头,据说1680多株古树中,超过百年树龄的就有1500株之多,真个是:古树被青藓,蟠溪作卧龙,穷冬不蔽日,入夏却生风。
我们是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园的,沿着后山后湖,慢慢闲逛,享受着一步一个景,一步一重天的快乐。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我们先到了难得如此清静的谐趣园,进得园来,就仿佛置身于江南那些著名的园林中。据说谐趣园”名称的由来和乾隆皇帝有关,当时建园时,乾隆皇帝曾写下《惠山园八景诗》。他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皇帝扩建后,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
现在的谐趣园沿着水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在池边凭栏眺望,一片樱红柳緑。池水中一群群金鱼摇头摆尾,游来游去,甚是得意。
走出谐趣园,只见昆明湖面宛如一面天然的镜子,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石舫也是每次游玩不忍错过的景观。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砖雕石舫船体乃用巨石雕成,舱楼为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既精巧,又不失典雅。更巧妙的是,落在船顶的雨水可以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据传说,乾隆皇帝建石舫的另一番用意是 借用古训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告诫后人“水不能覆”,并喻示清王朝坚如磐石。还有一层寓意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还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
因为yi情,不能在餐厅用餐,我们就自带食物,选中长廊做为露天餐厅。长廊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景点,也是颐和园最拥挤的地方,平时总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站都站不稳,若不是特殊时期,哪里敢奢望在这里用餐?
长廊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四年。它横卧在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总长度为七百二十八米,共二百七十三间。它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延伸,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自东向西分别建有“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逼”四座重檐八角亭子。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富于变化。
长廊以它著名的苏式彩画闻名遐迩。全部梁枋上,分别绘有大小彩画一万四千多幅,包括花卉翎毛、山水人物、西湖风景。人物画多采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画师们还在上层横梁上画出了五百多只象征长寿的仙鹤,它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一万多幅彩画, 各具内容,无一雷同。据说,酷爱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几次到江南游览,途中见到优美的风景,即命随从画师如实绘制,回京后重绘于长廊之上,久而久之,造就了这一处精彩绝伦的画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步移景易,变化万千,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午餐是我们自备的,敏儿做了奶油蘑菇汤和各色小菜,我在《好利来》面包坊买了三文治、肉松面包等等,还背着热咖啡和红茶,阿胖带着丑橘等水果。三个人长廊一坐,置身在花鸟世界,神话人物之中,迎面的昆明湖水面波光粼粼,微风习习吹来,这一顿饭吃的,真如神仙一般,好不惬意。
大约是太过梦幻吧,三个人不约而同想起学生时期春游颐和园的情景,没想到这一晃竟然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不由得发了一番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