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标签:
蔡登山先生著书立说新书发布会粉丝友谊 |
分类: 我的随笔 |
蔡登山先生又来大陆开新书发布会了,这次的新书叫《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
蔡登山先生何许人也:著名台湾学者,文史类作家,出品人。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年代及春晖电影公司企划经理等。1993年起任《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制片人及编剧,该系列获1999年“广播电视教育文化金钟奖”。2002年起制作《大师身影》系列纪录片。著有《鲁迅爱过的人》《传奇未完张爱玲》《梅兰芳与孟小冬》《名士风流》《声色晚清》《多少往事堪重数》《一生两世》《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等。荣幸的是,蔡先生每出版一本新书,我都有得到亲笔签名馈赠。
按照我们大陆的划届习惯,蔡先生当属小六九,属于小学毕业就上山下乡那拨儿人,因为虽为同一时空下的台~湾~本土人,他没有受到干扰,得以按部就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
蔡登山并非史学专业毕业。他毕业于淡江文理学院。最初的志向虽是历史,然而阴差阳错考上了中文专业。他说,这一步棋是走对了。因为中文专业的训练让他学到了诸多写作技巧。对比现在许多历史研究与写作者枯燥的文风,他的书则集趣味性,文学性,学术性于一体,可读性极强。
蔡登山勾选了12位作家,包括曹禺、冰心等人。他拉了一个拍摄团队,让他们通读这12个人的作品和传记,重新走了一趟这12位作家走过的城市,拍摄了他们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由于做足了功课,在采访时,许多研究专家对他们如此熟悉作家生平和思想感到非常吃惊。
1997年,这部名为《作家身影》的影像作品在即将播出之际,蔡登山应约在报纸上做了12期的整版导读,几乎是为这12位作家分别写了小传。这12篇文章很快结集出版。《往事已苍老》,这是蔡登山出版的第一本书,这一年他40岁。
纪录片《作家身影》在岛内引起轰动,之后蔡登山又拍了一部《大师身影》,讲述严复、梁启超等6位大师的人生故事。他还作为制作人,制作了一部剧情片《真情狂爱》,大获好评,这也是她的银幕处女作。
2006年,秀威出版公司邀请蔡登山主持文史书籍的出版工作。蔡登山的人生轨迹由此转移了方向。除了出版两岸学者的文史研究书籍之外,他也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研究中走了出来,开始研究被现代文学史忽视的那批人。
正是从这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开始,蔡登山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在历史的罅隙处,将点点萤火凝结成片片光亮。迄今为止,他结集出版了《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一生两世》等书,还原了民~国~时~期文坛政坛的一角,让我们在历史的大叙事中,看到蕴含诸多细节的朵朵浪花。
蔡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每写一本书都要查阅海内外大量相关人物的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在阅读梳理这些文史档案的基础上,掘发那些晚近以来大人物们鲜为人知的秘密,推理出被忽略、湮没的有意味的细节,在历史大叙事中打捞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重新审视这些历史细节,重构了诸多民—国—和晚清的人物和事件。
由于蔡登山的历史写作高度依赖新史料的发掘。他认为只有出土新的史料,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才能成为可能。对新史料的执着发掘和考订,让蔡登山的书不仅妙趣横生,且有了更多的学术价值。
我与蔡登山先生相识也是源于出书,2011年至2014年我的拙作《跨越文_革_的人生岁月》《我曾经的名字叫知_青_》经闻黎明先生推荐,蔡登山先生亲任主编,在台湾秀威资讯公司总经理宋政坤先生的支持下先后出版。与此同时,蔡登山又热心推荐给大陆的出版社,使我的书得以与大陆的千万读者见面,此份情义与友谊令我没齿难忘。八年间我们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蔡先生此次来大陆召开《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新书发布会,分别以:
《晚清“罗生门”——名人的交谊与大历史走向》《中国晚近历史与“蝴蝶效应”》
《个人恩怨与历史大局》为题,在上海、南京、北京做了四场讲座与新书发布会 。北京的发布会在高-晓-松杂书馆召开 ,我和闻黎明、叶玉枝、雷伟等都亲往会场聆听捧场,蔡先生在北京粉丝众多,发布会现场十分火爆,座无虚席,过道和地上也坐满了热心读者。讲座的最后互动答读者问阶段,读者提问热烈,作者回答精彩 ,发布会非常成功。
蔡先生此行时间短内容多,活动又安排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时间非常紧张,但与老朋友见面的安排必不可少:闻黎明叶玉枝夫妇专程看望了蔡登山,我则请蔡先生到盘古大观二十一层观赏灯光璀璨五彩缤纷的鸟巢、水立方夜景 。
临别大家互道珍重,相约来年再相会。
海峡两岸同祖同文,两岸学者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大有意义。蔡登山先生是饱学之士,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文化,尤其是近现代文化的研究工作,热衷于两岸的文化交流,被称为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推手”。子蕴的作品能在两地出版,蔡先生功不可没。此次在内地上海、南京、北京做讲座与新书发布会,真是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