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河无踪----我的天津系列之二

标签:
天津系列之二海河墙子河水的城市童年 |
分类: 我的散文 |
我曾经问过母亲,海河到底是海还是河?为什么又叫海又叫河,母亲的回答很诗意,母亲说:“你说呢?她在你心里是海就是海,是河就是河,看你自己的感觉了!”
提起天津,我首先想到的是海河,是墙子河。海河的历史比天津还要久远,它上吞九水,中连百沽,下达渤海。是个典型的河城,海河从城市中心环绕到滨海,贯穿九个城区,大小三十弯,串起了蜿蜒的七十二沽里。想起天津,眼前浮现的是宽阔的河面上的白帆,是打鱼的渔船,是架在河上的大大小小的桥,是耳畔响起的母亲的歌儿:“云儿飘在海上,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了大海风···”
记得姥姥家刚刚从北京搬来天津时,住在兴安路与哈密道交口处,往北走五分钟就是海河,往南走五分钟就是罗斯福路。每次母亲带我去姥姥家,五姨都会自告奋勇带我到海河边玩儿,那时候的海河没有石头砌的河堤,河面非常宽,河对面破败的平房错错落落,掩映在一片片树丛中,颇有些烟火人家篱笆隔,荒草萋萋人迹罕的意味。河岸上是沙滩,沙滩上有许多碎石和贝壳类的东西。五姨带我赤脚坐在沙滩上,沐浴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我望着远处的白帆,近处的渔船,心里暗暗惊叹天好高地好阔,这世界好大好大啊!
五姨那时候已经读初中了,她不是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但是她酷爱文学绘画,无师自通,什么聊斋志异,七侠五义,拍案惊奇,该不该中学生看的书她都看,一部《红楼梦》她翻来覆去的读,里面的诗词她倒背如流。因为看书太多,很有些神经兮兮的,且经常被姥姥骂作不长进,五姨并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只我是五姨的崇拜者,铁杆粉丝。坐在海河边,五姨经常随口吟诵古诗,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至于我懂不懂她完全不在意,只要我傻傻的听着,不打断她的自说自话,她就很有成就感,甚至给我买糖吃奖励我。
墙子河离我家就更近了 ,出宁夏路的家门,往右转,不到十分钟就到了。
据父亲说,墙子河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为增强天津的防御能力,在原天津老城西部和南部挖壕筑墙并筑起的护城壕墙。城墙在当时称为“墙子”,而壕沟称为“墙子河”。历史上,墙子河全长18公里,宽8米,水深1.2米,北起今红桥区小西关通南运河,向东南在今天长江道附近和红旗河交汇,再向东在海光寺附近和卫津河交汇,然后向东沿今天的南京路至今天解放南路海河中学附近流入海河。可惜几十年来几经折腾,部分河段更名为“津河”,部分河段已被填埋,童年的墙子河已经不复存在了。
记忆中,墙子河水清清的(绝不是传说中的臭河),不紧不慢的流淌着,两岸的柳树弯弯的,谦恭的向河水低着头,长长的柳条儿垂到水面上,好似在和流水窃窃私语。河岸两边长满了高高的,没过我头顶的青草。每到春天来了时,最先告诉我信息的是墙子河水解冻了,接着是小草钻出了地面,很快地上绒绒的铺上了一层脆绿脆绿的地毯,黄色的不知名的野花开了,紧接着姹紫嫣红各色野花争奇斗艳般都盛开了。
带我到墙子河边玩儿的最多的,除了五姨还有姐姐。姐姐比五姨小不了多少,也上中学了,她们俩到哪里玩儿都要带上我,只要放寒暑假或者放学回家,就会马上接上我,到家的附近玩儿,而墙子河就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她们把柳条和野花编成花环戴在自己和我的头发上,在墙子河边抓蜻蜓捕蝴蝶,姐姐还会把好看的花儿做成标本夹在她的课本里。有一次我们一起玩儿捉迷藏,结果我太小了,野草没过我的头顶,五姨和姐姐找不到我,急得哭了,我却完全没有感觉到危险,在草丛里安安稳稳的坐着,等着,直到她们把我找到……姐姐说,从此她和五姨说好,无论在哪里,两个人必须有一个人牵着我的手,不能放开。
夏天的晚上五姨和姐姐也会相约着带我到墙子河边玩儿,河边的路灯是昏黄的,人走在路灯下面,影子忽大忽小,摇摇晃晃的,很神秘。姐姐是班里的尖子生,学习极刻苦,她经常带着书到路灯下看书学习,把我交给五姨。五姨为了报复“好学生”,就拉我到河边,指着黑咕隆咚的水,吓唬我,说什么水鬼啦冤魂啦索命啦之类,直到把我吓得哇哇大哭,姐姐只好跑过来把我接走,并且大声“斥责”五姨,五姨也并不觉得愧疚,反而得意的哈哈大笑···
我想,人之所以怀念童年,是因为在自己似懂非懂的年龄,记忆了似是而非的事情,这些记忆和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故事混杂在一起,最终变成了一个个或黑白或彩色的电影镜头,跳跃在自己的脑海里,撞击着自己的灵魂,迫使自己写出来,一吐为快。现在的我,就是这种心情,而我眼前晃动的,就是那些或黑白或彩色的电影镜头。

华章
这篇文,似乎具有标志性,跨越性。语句简练,清晰明白,流畅,口语过重的习惯似乎没了踪迹。可以看出经过了一番精心地锤炼。给童年留下深刻印记的往往是山水、建筑和亲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的这“一方水土”,实际上更多的是亲人情感的物化,只有这些情感才使得童年印记中的“一方水土”特别有味,久久埋在心间。子蕴此文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朝圣过的云
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童年懵懂之际,就像记忆山涧的泉水,时常会溅起有趣的水花、晶莹的思绪。这篇文字颇有散文的诗意韵味。天津天津,仿佛老天就是把它浸在水里罢。虽然好像有个伟人一定要把海河治好,而海与河,岂能是“人定胜天”的。流到心里的水,必然是一种喜欢。因此,水边的许多故事,才水淋淋起来,才栩栩如生,历史与记忆都生动起来了。
韦平
童年的记忆,往往都是朦朦胧胧中的清晰。在岁月迷茫的河流里总是有星星点点的闪光,不断地浮升在记忆的深处,温暖着不再年轻的心。子蕴以蜻蜓点水似的记叙手法,捕捉的恰恰就是记忆长河里的最为清晰的瞬间。五姨不着边际的故事,与姐姐和五姨在荒草中的捉迷藏,还有五姨对姐姐的报复,这些岁月磨不去的细节,子蕴都不留痕迹地再现于文字间。看似平淡,但情韵悠长,特别是对海河与墙子河的记叙,诗意化的文字凸显了天津独特的美,抒写出子蕴对天津深邃的情感,更与往日细节回忆文字的质朴、写实形成对照,此篇文字不多,但表达不拘一格,文随人意,看似不经意,但下笔的精巧却在文字之间。总的感觉此篇比第一篇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