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蕴
子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48
  • 关注人气:3,8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2018-08-25 07:44:21)
标签:

天津系列之一

万国建筑博览会

海河

金钢桥

童年

分类: 我的散文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那么于我来说,天津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在我的记忆里,天津也是一座梦一般美丽魔幻的滨海城市。

 

   我出生在北京,刚刚满月就随父母去了天津。所以当我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首先看见的是天津,首先听到的是天津,天津的繁华,天津的风土人情,天津话的热情幽默,混搭在一起,一股脑儿涌进我小小的脑壳儿里,镌刻在我小小的心灵上,从此如影随形影响了我一生。

 

   父亲先后在天津冶金局、河北省冶金局工作,后来才下放到天津钢厂财务科工作。而我家也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先后在天津和平区睦南道,赤峰道,宁夏路住过。我开始有完整清晰的记忆是在宁夏路天津钢厂宿舍,其他地方都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梦幻一般,所以我的天津记忆应该是断断续续的美丽碎片拼接起来的……

 

   直到今天,一想起天津,我就会想起大海,码头,轮船,就会想起流经市内的海河,墙子河,想起横跨海河两岸的解放桥和金刚桥,解放桥整个桥体都是钢结构,桥面是一块块大木板颤悠悠架在钢的桥架上,木板中间的缝隙很宽,宽到可以掉下小孩子。我还记得过桥时我会吓得紧紧抓住父亲的手,可又忍不住要看脚下黄黄的翻滚的河水,那种感觉真是令我心惊肉跳眩晕又刺激,永难忘怀。

 

   天津的建筑也独具特色,因为自鸦片战争伊始,西方列强就纷纷在天津建立自己的管辖区域“租界”,这些租界就像国中之国,他们按照自己国家的审美和习俗建造洋房,商厦,跑马场,歌舞厅,西餐厅,电影院,由于在天津建立租界的西方国家达九个之多(为全国之最),所以天津的建筑也集英、美、法、德、日、俄、比、意、奥九国之不同风格,这些充满异国风情,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为天津留下了一座永不闭幕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也由此成为展现西方文明和繁华的窗口。以至于我一想起天津,就会想起那些教堂、安静的街心公园、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想起夜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想起叮叮当当穿过闹市的有轨电车,黄包车,耳畔就会响起广东音乐《步步高》《喜洋洋》的欢快旋律,因为那些音乐和映像在我脑子里是和夜晚的绿牌电车道,和马路两旁“晚香玉”“瓣儿兰”的叫卖声,和阵阵晚风吹来的花儿的清香连在一起的。

 

   天津的市井生活也非常令我怀念,清晨的天津南市非常热闹,记忆中南市的地上总是湿漉漉的,风吹进鼻子里的味道也混杂着一股鱼腥味儿。卖鱼的、卖虾的、卖螃蟹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些海鲜非常便宜新鲜,才几毛钱一斤,每天清晨和姥姥或者母亲去逛南市,除了买青菜买鱼虾,母亲总会买些青蛤回来,中午煮汤让我们喝,母亲说,青蛤是清眼睛的,天天喝眼睛清亮,尤其女孩子,常喝青蛤汤,眼睛会黑白分明,清澈又漂亮!

 

   去南市买菜,早点必要在南市吃,我最喜欢吃天津的豆浆和炸果子。豆浆浓浓的香香的,里面半碗像豆腐脑儿似的嫩豆腐,果子(北京叫油条)也炸的脆脆的,一碗豆浆一个果子根本吃不完就被大人催着走路,剩下的炸果子只能抓在手里边走边吃,也怪了,那样吃反而更香似的。我还特别爱吃天津炸糕,那豆沙馅做的别提多细腻多香甜了,糯米面的皮儿被油炸的嘭的鼓鼓的,特别脆。直到现在,每次开车去天津玩儿,我们都要赶到南市路口去吃早点,吃炸糕,吃天津煎饼,吃豆腐脑儿……但是我不喜欢天津的嘎巴菜,小时候没吃过,现在也接受不了那味道。

 

   我一直认为 五十年代对于天津来说,应该是黄金时代,其先进繁华和现代化程度,仅次于上海,并且优于北京。我家住在日本租界,房间里有洗澡间抽水马桶,有上下水,榻榻米,自家还有个小小的院子,生活非常方便。以至于我们刚刚回到北京时,都很不适应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胡同生活,觉得空间太大,太安静,特别是天黑以后,秋风一吹,树叶哗哗啦啦一响,院子里黑洞洞的没有一点声音,哪里有天津的夜晚热闹啊!

 

     ……

 

   我随父母迁回北京的时候,已经八岁多了。记得好像是拜伦说的:“呵,幸福的年代,谁会拒绝再体验一次童年生活呢!”而我的童年就遗落在了天津,现在我要把童年找回来,在回忆中再细细的体验一次童年的无忧无虑,体验一次那简单快乐的童年生活。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天津,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天津系列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深谢原创。

 

  华章先生的评论具有指导性意义

 

在中国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大半是几个沿海城市。这些外来文化,最强烈地表现在建筑、城市管理和工业上,譬如,五十年代有“上青天”之说,意思是说,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上海、青岛、天津最发达。德国的城市管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青岛,在青岛,“检查井”仍被称为德语“古力”,至今不变。“洋房,商厦,跑马场,歌舞厅,西餐厅,电影院”这些浓浓的西方文明符号,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西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又使得当年的这些沿海城市中的中国人,比起内地人要显得“洋气”得多,形成了有别于内地的城市文化。但是,中国的文化仍然在顽强地表现,所有的变化就在这样的情景下悄悄地进行。这一点在子蕴的童年回忆中得到了印证。这些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真值得写一写,所以,我们期待子蕴的“天津系列”。

 

感动韦平先生在百忙中的光临指导

 

这应该是子蕴“天津系列”博文的引子,只能算她童年记忆的背景,或外包装吧。但仅这文字不多的背景,就已经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子蕴对天津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牵肠挂肚的留恋。文章中天津形态各异的洋房、弥漫着海腥气的早市和独具特色的小吃,是子蕴抹不去的印痕,这里虽然没有精雕细刻的描述,但粗线条的勾勒仍然给读者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希望能继续看到子蕴“天津系列”里的人和事,那才是子蕴所要表达的中心之所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