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府闻家》
作者:陆幸生
当然,先得有个《我们仨》。子蕴一月十六日微信刊发报道:当年团报道组的三位老友,相约吃饭。这四十多年的友情,推杯换盏的,喝个昏天黑地,也本是平常事,只是这图片上猛然出现了一捧红红火火,色彩浓烈得欲滴欲燃的玫瑰花,且一再凸现。
约定俗成的是,红玫瑰从来不是自己送给自己的“花”,必须是由一个人送给另一个人的,而且这两位是异性。
子蕴是来献花的。最终捧着这一丛火焰的,是在座的另外两位。红色的花反反复复地在说:我告诉你,我现在已经告诉你了;可子蕴却说:我不告诉你,我现在就是不告诉你。报道组出来的人儿,突出重点是经过几十年训练,已经融化在血液里,时刻落实在行动上的看家本事;对话语权更是当仁不让的。
我也是个干报道的,尽管是后来的。立刻微过去。不料,前辈如子蕴者,居然公开摆出行业规矩:“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在现场的人,别说话。
图片上,当天在座的另两位嘉宾,是闻黎明和叶玉枝。
照片不会说话。可这世界,最实诚的表达,是形体语言。看到了《我们仨》的朋友们,请回想一下“这一对儿”的“零距离”坐姿吧。
唐韩愈诗云: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那份安稳,那份静谧,那份“啥都不用说了”的透明的默契,看着,还用说什么吗?
子蕴又微复过来,我回复:

第二天中午,子蕴再次“大姐大”式地微过来:
十天后,《我们仨——续集》上了网页。老朋友们的祝贺蜂拥而来。
在《我们仨》的网页微信来往中,心中似也有“委屈”的地方。那日,国强微我,他本来也想问问送玫瑰花是否“有故事”,是否有“内部消息”,遭到笑曰:男生八卦。我不敢回话了。
读《我们仨》的那几天,在读点书。有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这样写道: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古诗的前半截写景,后半截叙情,于《我们仨》中的“他们俩”,可谓字字贴身,句句贴心耳。即将过去的鸡年,是个艰难时日。由是,对朋友们的任何一个新的开始,我都真心地感觉不易。祝贺,也是真正衷心的。现将一位作者读苏轼诗的感受,摘录在下面,以示共鸣之意:
在诗、酒、茶合一的文化滋润下,又逢新火始生,少阳萌发,不就是最好的年华吗?三教合一,百川归海。既有对祖先的敬畏与哀思,又能免于颓废与沉沦;既能顺应自然,合乎天地之道,又能将自然的智慧融入生命,然后借此融会贯通, 超然而上,从而达到人生的高妙境界。
后几句有些玄了,但整体意思八卦否?不。
对子蕴的“续集”,欣喜之余,有一点疑惑:这京城四美是在哪儿重逢啊?闻说:上一次的花,还盛开未谢,“你又送来了”,此地的主宾是很清楚的,来这,“闻家”也。再看,四女士合影,唯叶氏着拖鞋,这是主妇模样;其余三位穿的都是靴子。再看,闻也是拖鞋。报道组的文字要素要讲清楚哦,我觉得,这是在——叶府闻家。

陆大记者诙谐幽默的文章惊动了32团非现役军人副团长、上海知青方金平,昨天发来一信祝贺闻叶,我将此信贴在陆记文章后面,增加些喜庆气氛:
刘湘:您好!谢谢你给我带来喜气!近来,老金、华文志未酬,人已去,黎明、玉枝情谊升华,喜结良缘,悲喜交加!我在博客中看了您发的博文,以及幸生与您的对话,隐约中似有所悟,但远没有报人的聪敏,直到看到国强转发您的微博,才在315广播站
黑友群中衷心祝贺!这里要再次感谢您这个大媒人了!当年,把我介绍给北兴人,您不也正是一个大媒人。春节将临,喜气升腾,恭祝
身体健康!合家幸福安康!
方金平2018.2.6.于上海
相送柴门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1959827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