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那青苔深深地记忆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我的收藏 |
那青苔深深地记忆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心得
中国是散文大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散文作品浩如烟海。古代的散文不说,现代散文中,我特别喜欢三类人写的散文:一是诗人,譬如余光中、徐迟等;二是文化学者,譬如季羡林、钱钟书、宗白华、余秋雨等;三是科技精英,譬如梁思成、林徽因、陈从周、华罗庚等。
理工男,理工女写的散文,“穷天地之幽玄,述生命之奥妙”。“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华罗庚),信笔写来,文理兼通,才、识兼备,气息博雅,让人脑洞大开,养心生智;
文化学者写的散文,“深而不露其外,蕴而不露其表”,博古通今,立意高迈,思高格逸,让人耳目顿明,潤心开智;
诗人写的散文,“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诗意盎然,如同玉树临风,知性和感性交融互渗,神采飞扬,工巧入神,秀雅纤丽,读来如听金石琴瑟,沁心益智。
同诗词一样,散文同样有立意高低之别,视野宽窄之分,构思巧拙之差,味道咸淡之异。
《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立意高远,视野宽阔,构思巧妙,文字精美,堪称散文精品,可谓余光中才智兼备的优秀散文的代表作。
此文立意高远。写的是雨,却非小文人那种缠绵悱恻之“雨”,而是家国情怀之“雨”;写的是雨,又不尽是雨,那诗一般的文字,透过“雨”,抒发的是“对中国之爱”。尽管“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永存“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作者“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一个“冷”字,深蕴万千情怀,尽是浓浓的乡愁,要整理的“青苔深深的记忆”,是故乡的记忆,是“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立意何等高远!这是小文人不可能有的胸襟和高度。
此文视野宽阔。透过“雨”,不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那种关在屋子里的私情缠绵,而是大跨度的跳跃,从台北的“长街短巷”,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从杏花春雨的江南,想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的赤县神州;从神州这片土地上的“雨”,想到“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历史和这“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从美国的丹佛山,落基山“在石,在雪”的胜景,想到要真正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还须回到中国的情怀。倾诉的是“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纵横驰骋,而又收放自如。这是小文人不可能有的视野和情怀。
此文构思巧妙。采用散点铺排的结构方式,紧扣“雨”,立体建构起了那份朦朦的思乡愁情。整篇都在看雨,听雨,嗅雨,闻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景到情,“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透过“雨”那视觉之美,“细细嗅嗅”,自然引申到“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嗅”,“闻”,“舔”到的是“古中国层层迭迭的记忆”的那种高古气息。这是小文人不可能嗅、闻、舔到的。
此文文字精美。汉语那极富乐感的美质音韵,丰富的词汇是其他任何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余光中这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文人,将那“汉魂唐魄锻炼而成的中文”发挥到了极致。整篇散文词汇丰富,行文高雅,不僵不呆,不枯不燥,生气灵动,下笔如有神。古诗,成语、叠词随手拈来,自然顺畅,仅重叠式合成词就有28组之多,诗化了的文字更是比比皆是。字字句句都是那“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字字句句如珍珠落玉盘,声声悦耳。磁石般的语言,爽口,悦耳,“清清爽爽新新”,给人以感官的恰悦,一种醉醉的美,熨帖心胸,暖心润脾。这是小文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陶醉之后,我在想,悲愤出诗人,情愁出诗人,同样,没有内心情感的真挚倾诉,没有大的文化情怀,没有积学储智,养气待时的艰苦学习修炼的过程,没有先秦诸哲,隋唐诸师的熏陶,没有国学知识的积累和领悟,没有美学知识的深厚造诣,没有人生阅历的积淀,没点灵性,没点才智,没有一番神悟偶会,百情有触的修行,是万万写不出这等好散文的。
赞美余光中,怀念余光中,渴望更多的余光中。
2017年12月15日匆匆写来
注:安东尼奥尼曾拍摄过在中外都有争议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