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轶事》:陈寅恪的风骨
(2014-08-17 08:52:05)
标签:
陈寅恪风骨日军日寇朱家骅 |
分类: 我的收藏 |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忧愤病发,拒不服药而死。父亲为民族存亡而忧郁惨死的情景,时时萦绕在陈寅恪的脑海,更坚定了他与日寇势不两立的决心。
办完父亲的丧事后,陈寅恪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虽如此,当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陈寅恪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时,被他严词拒绝。为躲避日寇暗害,他随即出走香港。不久,日军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九龙,致使陈寅恪一家不得不困居九龙。
在困居九龙的半年时间里,陈寅恪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陈君葆曾在日记中记录了陈寅恪当时的情况:“1942年4月21日,我让学校图书馆刘、孙两位职员,携米十六斤罐头肉类七罐予陈寅恪,他们回来报告陈近况,据谓他已捱饥两三天了,闻此为之黯然。”陈寅恪后来也回忆说,当时为了买到一点粮食,他典衣卖物,最后竟然到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境况。
即便如此,陈寅恪一家硬愿饿死,也不接受日寇所谓的“资助”。一位名叫松荣的日本学者,敬慕陈寅恪的学问,写信给日军军部,要他们不要找陈寅恪的麻烦并给予照顾,随后,日军驻香港司令部派宪兵给陈寅恪家里送去好多袋面粉,但宪兵往屋里搬,陈寅恪和夫人唐筼就往外拖,坚决不吃日军的面粉。日本人并不死心,又拿出40万日元要强付给陈寅恪,希望他能够领头办理“东方文化学院”,同样遭到回绝。
为帮助陈寅恪一家脱离虎口,时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代院长的朱家骅先生可谓绞尽脑汁。1942年5月5日,朱家骅才好不容易将陈寅恪一家从香港营救出来,于6月18日辗转到达桂林。对于这段备尝艰辛的经历,陈寅恪事后自述道:“寅恪六月十八日抵桂林时,已两月未脱鞋睡觉。”
陈寅恪一生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他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铮铮风骨的高贵品格,时至今日,依然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