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名人轶事》:大慈大悲的千古绝唱

(2014-08-24 11:11:04)
标签:

杂谈

孙多慈

徐悲鸿

蒋碧微

慈悲

分类: 我的收藏
 

近日,看到央视二套的节目,得知徐悲鸿与孙多慈唯一合作的作品《喜上眉梢》,以六十万元的价格被一藏家收购,甚感欣慰。这幅见证了二位师生恋的作品以前曾被拍卖过五次,最高成交价是五万零六百元。而其中的“大慈大悲”印章更是由徐悲鸿亲自操刀之作,其背后的故事尤其令人唏嘘不已、一唱三叹。

——题记

 

“大慈大悲”的千古绝唱

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师生恋情,早已成为近代艺术史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佳话。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在长沙偶遇逃难的孙多慈及其父母,将其全家带到桂林,并为孙多慈找到工作。离乱中遭遇知己,两人的情感较之在学校期间有了新的进展。但是这种“师生恋”始终不能得到孙多慈父母的认可,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徐悲鸿听从了孙多慈闺中挚友的建议,精心创作了这幅《观音大士像》,敬献给了虔诚敬佛的孙母,想以此博得老人家的青睐。

 综观此作,全幅以白描写成,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多姿,作为主体的观音菩萨,手持柳枝,立于莲台之上,面容端庄,衣纹迎风摇曳,于庄严肃穆之外更有亲近祥和之态。只有那些熟知其中原委者,才能在观音安详的神情之中,觉查到一丝难以言表的内涵……看似朴实简练的画作,却凸现出作者独到的创意和良苦的用心。正处于热恋中的徐悲鸿,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观音的面容掺入了几分孙多慈的情貌,借画传情以表爱意,更希望借此能感化孙母。

 

 最值得一提的是画中钤盖的“大慈大悲”印章。众所周知,徐悲鸿很少涉足篆刻,这次却例外地亲自操刀治印。大慈大悲本为佛门普渡众生之意,在此处则蕴涵无限深意,传递了别样的企盼。首先是希望孙母能以慈悲为怀,成全自己的姻缘。同时“大慈大悲”还包含孙多慈、徐悲鸿的名讳,“慈与悲”的联袂,不正表达了对爱情的执著态度吗?由此自可领悟作者在画外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徐悲鸿还为此作亲题签条以示虔诚。可惜孙多慈的父母始终未能参透这其中的玄妙,率全家悄然离开桂林迁居浙江丽水。徐悲鸿闻讯后大病一场,躲至乡间,数月不归。

 “大慈大悲”的千古绝唱

 古往今来,有多少经典的爱情故事留与后人传颂,也有多少爱的悲情让人不能忘怀。上世纪三十年代,徐悲鸿和他的女学生孙多慈曾经演绎了一段浪漫浓烈却又痴情的“慈悲”之恋,由于孙的父亲坚决反对,二人忍痛分手,劳燕分飞。孙多慈虽另嫁他人,而且还处于海峡两岸,但她对徐悲鸿的思念真挚与痴情万端,是一段古今中外均属罕见的爱恋绝唱!令人唏嘘长叹不已?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这样的悲伤在心上;也许,正如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的那样:唯有悲的才是美的,愈美愈悲,愈悲愈美。今天看来,孙多慈倾其一生痴恋徐悲鸿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爱就是一个瞬间的礼物,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以画马著称、驰誉世界画坛的徐悲鸿,再熟悉不过了,他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而孙多慈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就是个神秘的女子了。个中原因,可能是徐悲鸿于1953去世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蒋碧微、孙多慈、廖静文)有两个都写了回忆录。蒋碧微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蒋碧微回忆录》;廖静文写于八十年代的《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而唯有那位“女学生”孙多慈,从来缄默有加,任由他人涂抹,一直到1975年在美国郁郁辞世,也未曾为自己解释只言片语。她不说,知情的人也语焉不详,外间的揣测也好,附会也好,同情也好,鄙夷也好,都是身外之事。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世人觉得好奇,想探个究竟!

 

 如果说徐悲鸿情感历程是一棵大树,那他身边的女人就是这树上的花朵。廖静文是树上的那一朵,蒋碧微是树下的那一朵,1930—1940这漫漫10年,就是中间盛放的那朵瑰丽之花,却鲜为人知。她,就是小徐悲鸿17岁的女学生孙多慈。孙多慈原名孙韵君,此名是她在做徐悲鸿的学生时,老师悲鸿为她亲自改的。她在中国的画坛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在民国6位“新女性画家”中,她的年龄最小,但她的成就斐然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时,就在中华书局出版《孙多慈描集》。只是大家知道孙多慈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她的画作,而是她与画坛巨匠徐悲鸿的那段称之为“美丽的悬念”师生恋情。

 

 在说“慈悲”之恋时,不能不提一下徐悲鸿的原配夫人蒋碧微。当年徐悲鸿为爱也是力劝蒋碧微与他私奔,她跟徐悲鸿私奔到异国他乡,而蒋家迫不得已,抬一具装了石头的棺材,蒙混已定了婚约的亲家。此后,她跟随徐悲鸿赴欧洲留学,一起度过最艰难,这段时间也是徐悲鸿最有收获的岁月,她还为徐家生下了一儿一女。毕竟此时的蒋碧薇,已经是徐悲鸿十多年的结发妻子。这时“慈悲”之恋的出现,对于蒋碧微来说,她只有绝地反击,不会乖乖地把徐悲鸿拱手让出,尽管她可能也已经不再爱他。但是女人的嫉妒心理,让她觉得这是一种残酷,那火焰也曾为她而燃。但现在,却是在为着另一个年轻的女人在燃烧,蒋碧薇不阻扰和不反攻就不正常了。

 

 因“慈悲”之恋,脾气不好的蒋碧薇经常和徐悲鸿大吵大闹,甚至还羞辱孙多慈。徐悲鸿很欣赏孙多慈的才华,曾经有打算送她去法国留学,也因为蒋碧薇从中作梗而没能够成行。但是,无奈聪明总被聪明误,蒋碧薇的阻扰和反攻,反而不断强化着“慈悲”之恋。一次,在天目山写生的时候,孙多慈发现了一树红豆,她摘下这相思豆,献给恩师加爱人。而徐悲鸿一回到南京,就到银楼打了一对戒指,把红豆镶入其中,一个刻着“慈”字,一个刻着“悲”字。这也让人想起,徐曾经送给蒋刻有“碧微”二字的戒指,后来他又以性格不合为由,移情孙多慈。浪漫的做法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表达的人有所不同罢了。

 

 在蒋与孙的争斗中,顺便提一幅徐悲鸿画的《台城月夜》。画的是徐悲鸿和孙多慈,双双地在一座高岗上,徐悠然席地而坐,孙伺立一旁,项间有一条纱巾,正在随风飘扬,天际,一轮明月照着人间。但是,这幅画并没有流传下来。因为蒋碧微故意把它摆在徐家的客厅里,让徐悲鸿觉得难堪,致使他最后忍痛割爱,黯然地将画面上的人物一点点刮去。从此,作为“慈悲”之恋的重要证物,《台城月夜》不复存在了。这期间,徐悲鸿曾治过一方印,曰:“大慈大悲”,这是徐悲鸿最钟爱的一方印鉴,在徐三十年代的作品中,很多的作品上会看到这方印,可以说,这也暗藏着他们爱情命运的玄机。

 

 这种争斗的结果,只有两败俱伤。孙多慈被迫离开徐悲鸿,而蒋碧微也因此加速自己爱情的灭亡。徐悲鸿先是离家出走,然后又在报上登了启事,宣布和蒋碧微脱离关系。当初这位大家闺秀,不顾一切跟他私奔,因为一直没办结婚手续,二十多年的夫妻情份,只是同居关系,最后还惨遭解除,不知她心里是何种感受?可能会有人说,蒋碧微此时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她和国民党官僚张道藩早就暗通款曲。此时的她,也许早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张道藩的怀抱中。这就另当别论了,毕竟改变不了她曾是徐悲鸿的妻子这个事实。

 

 回过头来看,孙多慈与徐悲鸿师生恋情10年,最终仍没能结秦晋之好,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没有在适当的年龄相遇、相爱。也许有人认为他们缺乏勇气,在爱的路上不够勇敢坚决;也许有人说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婚外恋,有心动,行动,但是没有最终走出家庭的樊篱。没有西方人的洒脱自由,考虑太多的因素,最终没有考虑自己最真的感受,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孙多慈善良,从不违背父母之命。之后到浙江丽水许绍棣牵手走进婚礼的殿堂,孙多慈才心生悔意,想与徐悲鸿重修于好。但此时徐悲鸿身在印度,无法飞抵她的身边。两个有情人,从此劳燕分飞。

 

 抗战结束后,徐悲鸿也与廖静文结为夫妻。“慈”与“悲”一段长达10年的师生之恋,到此画上了休止符。但在他们的内心,始终为对方留有一片空地。“弟尚幸留其作品不少,便用慰藉此后半生矣!”徐悲鸿如此感叹。而孙多慈于1953年在美国纽约闻知徐悲鸿逝世,当场晕倒在地。之后3年,她一直默默为徐悲鸿行孝。孙多慈一生,从来没有发表过她与徐悲鸿故事的文章。其实最深的感情怎能拿出示人,任凭俗世凡夫俗子评头论足?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对方珍藏在心中,作为自己灵魂的唯一伴侣。真是“大象无形大爱无言慈悲为怀。”

 

 也许,这便是女人的爱,一种无法理喻的爱,一个无解的爱!于是,让“慈悲”之恋,到头来,成了一段没有修成正果的冤孽情缘。后来,孙多慈尽管按父亲的旨意离开了徐悲鸿,但那份感情并没有消失,而是化做了含泪的诗句。很多年后,有人向徐悲鸿索要书法条幅,他铺开宣纸,常常不假思索,随手就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整幅书法,一气呵成,运笔老到,几乎烂熟于心:“一片残阳柳万丝,秋风江上挂帆时。伤心家国无限恨,红树青山总不知。”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就是——孙多慈。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慈悲”之恋早已谈出人们视线,一个女子倾其一生痴恋着一个男人,却未能修得正果,虽说个中有许多的原因,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让她如此痴心?这段“慈悲”大爱,也许正因为无解,所以才成为美丽的悬念,留下许多让人想象的余地,让后人去揣测,去感怀……

 

http://images.gg-art.com/auction/images1/22/22940066.jpg

二人合作的作品《喜上眉梢》

钤印:孙多慈、徐悲鸿
题识: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白自甘寂寞。丙戌春日写于孤山眉月楼,时方流亡归来。孙多慈。悲鸿补鹊。
孙多慈是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两人认识在1930年,并引发了一段未了的情缘。因为家庭的反对,两人终没能走到一起,而多是互寄诗画,以诉相思。此画作于1946年,当时孙多慈已迫于父命嫁给了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而徐悲鸿也刚与廖静文女士正式结婚,并且应聘为北平艺专校长,要长久离开南京。从画跋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在世事无常的现实面前,孙多慈女士流露出的怅然与无奈······

 

                                                                                                      小竹摘录自百度空间

 
                                      博客链接: 竹言珠语:http://blog.sina.com.cn/xiaozhu66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