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剧与梨园的故事
(2010-01-23 17:32: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随想 |
贺岁剧与梨园的故事
这几年,国内的贺岁档早就和圣诞档合二为一,成了新年大片档期。但要说贺岁电影在中国真正的渊源,其实不是冯导的系列,甚至不是香港的贺岁片,而是出自梨园的传统。
中国人有听戏的爱好和传统,过去戏园子还昌盛的时候,每逢新年都会专门推出贺岁节目,那会儿的贺岁节目有那么几个特点,一是名角汇聚,二是专挑喜庆吉祥的剧目上演,还有就是摆明了是酬谢观众的厚爱,商业利益都可以放在其次。这前两项和贺岁片简直就是一个意思,后一项呢,就不太一样,因为即使贺岁电影有酬谢观众的意思,大部分贺岁片的票房也都还不错,尤其是冯导的贺岁系列更是开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先河,票房利润相当之好。
到了现代,梨园的天下渐渐被其他文娱形式取代,听戏的人少了,去影院看电影的人倒是一度非常多。香港电影很早就继承了梨园艺人每年出贺岁节目的筹划思路,每到了农历新年,就会推出一些热热闹闹合家欢的喜剧,主角基本上是当红明星,还有不少艺人不计报酬客串演出,这个倒是合了梨园当初的传统。贺岁片到了片尾一般还少不了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大家穿着唐装向观众拜年道贺。
最早香港的贺岁电影并没有特别追求喜剧效果,基本上求个热闹有趣也就行了。像1984年许冠文的《板烧》,1987年成龙和曾志伟合作的《龙兄虎弟》。但后来,电影人们也发现,在新春期间推出喜剧贺岁片就会有叫好又卖座,这才开始为贺新岁专门拍摄制作一些喜剧片。像1985年洪金宝的《福星高照》,连片名都变得特别喜气洋洋。从此,每年香港就都会出一些这样风格的电影陪伴观众迎春接福,放松心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也是香港贺岁片的黄金年代。80年代,大年三十贺岁片的票两天前就卖到精光,要买大年初一的票还得排队。90年代,贺岁电影会同时有几部上映,仍然以喜剧为主,像《家有喜事》、《东成西就》。但很多人觉得最夸张,也最有印象的有那么一部。叫做《花田喜事》。因为香港一直是在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期间重推贺岁电影,这些片子的年味儿就特别淳厚。连主题曲也特别有年味儿。
一家大小,春节时候去看贺岁片,为的也就是笑一笑,把去年的不快和辛劳都忘却。像《花田喜事》这样当年最风光一时的贺岁片,故事和人物也是编得天马行空。
北宋年间,富家子弟周通,绰号小霸王,经常惹事,妹妹周吉也爱无理取闹,这兄妹二人虽然脾性顽劣、欺人太甚,但对待母亲却是至亲至孝。母亲为了让这一儿一女安定下来,催促二人快点迎娶早点嫁人。周吉指腹为婚的未婚夫林嘉声被迫入赘周家,洞房夜即逃跑从此失踪。哥哥周通在花田灯会偶然一睹白家小姐芳蓉,惊为天人,于是硬要娶她过门。重重误会之下,只是弄出更多笑话。
当年这一部笑剧汇集了黄百鸣、吴君如、张国荣、毛舜筠,还有关之琳、吴孟达等等一批演员,可谓巨星如云。
一年之后的一部香港贺岁片估计大家更熟悉一些。每次看还都觉得挺好看。这就是1994年出品的《大富之家》。
任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富之家,任大宽和宽婶上有年过90的老父,下有三子一女。长子求富只顾在商场中求名求利,结果和妻子月容闹得分居,甚至不能和孩子再见面;次子求贵是个口吃的漫画家,他用漫画向自己的梦中情人守洁表白心迹,感动了守洁;留学法国的女儿求安这次回来,大宽夫妇很想撮合她和表兄孝忠的姻缘;但求安拉上和她一起从法国回来的罗贝托跟家里玩了个假恋爱的招数,让表哥孝忠知难而退;孝忠转而追求守洁的姐姐守贞,他的痴心终于打动了这个曾经憎恨男人、一本正经的老师;而求安和罗贝托在相处之中竟然日久生真情。除夕夜,任家终于全家团团圆圆完完整整地聚在了一起。
《大富之家》同样集中了当年最红的一批电影明星,张国荣、梁家辉、刘青云、毛舜筠、郑裕玲、袁咏仪等等。当时已经到了那么一个地步,能在这样的贺岁片里演个角色都已经成了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