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永远在变的「活」美术馆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朱铭美术馆不仅拥有独特宽广的户外展览空间,
亦是台湾颇具规模“以艺术家为名”的私人美术馆
朱铭为苗栗县通霄镇人,本名朱川泰,为台湾知名的雕塑家
朱铭早期以乡土主题,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
朱铭在父亲的带领下到通霄镇妈祖庙向雕刻师傅李金川拜师
民国60年代开始朱铭毛遂自荐带着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
拜雕塑家杨英风为师,以融合了中国哲学如『太极』等的现代雕塑渐渐地闻名国际;从80年代至今,朱铭转而以描绘人间百态的『人间系列』为其主要的创作主题
朱铭美术馆位于台北县金山乡,在1999年9月成立
朱铭先生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规划有服务中心、第一展览室、会议室、
艺术表演区、艺术交流区、朱隽区、戏水区、太极广场、美术馆本馆、
人间广场、慈母碑、天鹅池、艺术长廊、运动广场。
苦中作乐,甘之如饴
朱铭先生把毕生最大的力气放在打造一座美术馆
原本就平易近人如隔壁欧吉桑的雕刻家,终究放下从没拿起的身段
跟时间、天气、法规、资金、人事等等和创作本身不必相关的琐事周旋
他的创作丰富,为了各式大小的作品,朱铭先生陆陆续续在台湾北端的金山山坡上购地
随着购地面积的增加,朱铭先生逐渐萌生辟建艺术园区的念头。1987年开始
他在台湾北端的金山进行美术馆的创建筹备,逐步落实他的梦想
从无到有,从荒地变公园,美术馆园区的规划、整地、建筑设计与施工
朱铭无不亲自参与,1999年,倾注朱铭一生积蓄和12年漫长的辛劳
朱铭美术馆正式开幕,美术馆成为他最大的一件作品
亦是他对社会及艺教领域最大的付出与回馈。
在台湾,朱铭的艺术成就持续获得肯定。
来自学界的肯定之外,政府同样肯定朱铭对台湾的贡献。
同样朱铭的艺术成就也获得了国际肯定,现今,年过七旬的朱铭,
历经种种戏剧般的人生转折,仍以旺盛的精力,使徒般的热情,献身修行于艺术之途。
「艺术即修行」是朱铭的美学体悟,也是他的人生信仰。
立体创作外,朱铭也悠游于拼贴、水墨、书法等平面创作,
在这些作品中朱铭发挥水墨绘画的美学精神,以简驭繁,以写意的方式
透过简单的线条或大色块,传达出人物姿态与神情,简约而神采奕奕。
简单的线条,却生动展现了太极的
软中带硬、虚中有实、身心合一的精髓,
这就是朱铭的太极系列作品令人惊异之处
也让朱铭晋身国际知名雕刻家的行列。
朱铭美术馆完整收藏了朱铭各个时期、阶段的创作,
共约一千多件作品,作品当中以立体雕塑创作为主……
朱隽为朱铭的长子的作品和李金川、杨英风作品
(两位朱铭先生的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恩师)
还有法国的毕加索、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美国普普艺术家安迪沃华等
国外艺术家以及张万傅、洪瑞麟等国内艺术家的作品陈列在朱铭美术馆展览室。
宽阔的户外空间和零距离的展示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穿梭于艺术品和绿地之间,感受人文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简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观众往往举家前来,一家人在公园里可以游乐一天,
既可以欣赏艺术,也可以坐在长凳上休闲。
一些大学生和中学生,只要经申请,
便可以把自己的画作涂在长廊的墙壁上;
无论是展览馆中艳丽的彩雕,还是庭院中俏皮的铜雕
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与民众同乐,而不是孤芳自赏,这是朱铭的一个创作理念
表现人生百态,是他认为最贴近现代生活并且能毫无束缚地进行创作的主题。
1989年朱铭在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邀请下
为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新建物设置雕塑作品;为配合大楼的高耸气势
朱铭创作了一对太极系列作品〈又称:和谐共处〉,其粗犷质朴的青铜质感
与大楼钢铁玻璃的冷冽光滑质感形成对比。
现今的朱铭美术馆,正有如朱铭毕生最大的作品。
漫步美术馆中,亦如同欣赏着朱铭毕生创作的积累历程;
“太极拱门”、“人间系列—三军”作品,更以巨幅尺度,
突破一般美术馆室内展场的限制,更展现出朱铭作品气势的典范。
参观美术馆,有时并不是需要严肃地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或是作品
我们希望观众可以在朱铭美术馆的氛围当中,获得轻松的感受
观众来到美术馆,不见得一定要知道作品代表什么意涵,
而是在这个空间之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让观众对于雕塑能有新的认识,
也希望他们能够在美术馆的气氛当中,体会到生活美学。”
或跑或跳的孩子们、散步休憩的老人家,或是拿着相机拍照的年轻情侣们
在这独特的美术馆空间中,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和作品互动,
亦形成了一幅幅的人间景致
朱铭的作品,不断创新主题,也不断将使用材料变化。
他的见识、气魄及专注于创造的神情,终于使他登上了
雕塑艺术的高峰,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家
朱铭不同时期的作品,安放在园区各个角落,
春夏秋冬、晴雨变换、日夜更迭,不同时刻来到朱铭美术馆,
都能带给您不同感动,每一处都巧妙呈现出作品,与自然环境
融为一体的美感,人文艺术的精神与大自然的灵秀,在此相互交融。
徜徉·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