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西江千户苗寨(下)【贵州重游之十三】

标签:
田园观光区苗族古歌嘎歌苗苑芦笙场苗族长桌宴 |
分类: 摄影、旅游 |

走到了“田园观光区”。苗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追根溯源可达九千年以前。田园观光区面积为400多亩,是西江广大稻田的一部分。这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西江人世世代代耕田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西江人。从水稻田的翠绿,延伸到山坡上层层梯田,一望无际绿意盎然的田野和山丘,绿油油的稻田遍布山间,呈现出一幅优美丽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让人如痴如醉。
在“田园观光区”,可以看到白水河和河上的风雨桥,以及两岸的吊脚楼。过风雨桥,游走西江苗寨的“古街”和“游方街”。老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密集于街道两旁。
见到了 “苗族古歌”展示厅,两排苗族男女对面端坐着哼唱。“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口传史诗,内容丰富,涉及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神秘色彩。演唱者多为老年人、巫婆、祭师等,几天几夜唱不完,古歌演唱多在重大节日。
在老街上,找到了“嘎歌苗苑”表演舞台,它是池塘边众多吊脚楼之一,二楼是敞开的临街表演区。表演者从底层开门走出,来到池塘边洗涮,二楼扶着“美人靠”女性表演者,与楼前男性表演者对歌,随着芦笙节奏,唱歌与舞蹈。老街上,有“苗族蜡染”和“苗族刺绣”展览。
苗寨民族歌舞表演广场,又名“芦笙场”,位于观景台的赏江楼正下方,每天下午2点开始有苗寨民族歌舞表演。圆形广场,四周由店铺、长廊与重檐门楼环绕;苗族女子身穿节日盛装,佩戴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伴随着芦笙节奏翩然起舞;苗族男子一边吹起芦笙、一边舞蹈。芦笙是苗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必备的传统乐器,芦笙表演融词、曲、舞为一体,苗族文化的象征。表演者们欢迎、邀请游人参加舞蹈。
“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馆内有11个展览厅,珍藏有苗族文物、图片、画像、书籍,从各个方面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又看到了“苗族古歌”的演唱。这是围坐在廊厅的男女老人们,他们身着民族盛装哼唱。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最为杰出代表,以口传心记的传承手段,以盘问对唱为传承媒介,寄托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苗族古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马由缰,走过苗寨热闹的大街与小巷,看到了巨大的牛角银冠雕塑、“上瑩”重檐牌楼,以及另一个“西江千户苗寨”大门。
在一片黑色吊脚楼建筑群中,参加“苗族长桌宴”。苗族长桌宴,是苗族宴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长长的桌上,摆滿苗族的传统佳肴,共饮苗族自己酿造的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穿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在芦笙吹响中,載歌載舞,向客人依次敬酒,大家都融入欢乐祥和与喜庆氛围之中。
游览西江千户苗寨,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苗族文化与民俗,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