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四风”中的另类形式主义

(2013-11-07 12:57:03)
标签:

杂谈

  一说联系群众,就带上记者,弄一袋大米、拎两瓶油,到贫困户家里,寒暄一番便扬长而去;一说反奢靡浪费,就在公开场合只喝白开水、只吃白馒头,私下在各种隐秘的会所大吃大喝;一说转变作风,马上雷厉风行,高调表态,之后便没了下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转变党的工作作风,党中央提出了八项规定,全党上下开展反“四风”和群众路线教肓,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阳奉阴违,反“四风”成了形式主义,看起来工作力度很大,实际上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

表演式的反奢靡主义
  先说反奢靡主义吧。近些年来,“三公”消费讲排场,比阔气,老百姓多有怨言,自然应该从严治理。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高档白酒“退烧”、奢侈餐饮“遇冷”、政府采购逐步面向“国货”……种种迹象表明,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公款浪费有所收敛。
  但有些地方为了高调反“四风”,经常一做就走极端,甚至是成了一种表演。比如,有群众大会隆重举行,主席台上每位预上矿泉水一瓶。领导登台后大手一挥:全部撤下,改以服务员用暖瓶一一倒水,让人哭笑不得。会场不摆鲜花、不打横幅,这都正常。但让人费解的是,摆上几瓶普通的矿泉水与让服务员倒白开水之间,是否就有一条衡量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界线呢?
  还有地方干部在公开场合只喝白开水、只吃白馒头,私下却在各种隐秘的会所大吃大喝。反奢靡主义并不是要取消正常的公务经费开支。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只喝白水吃馒头,让人感觉很不真实。这种表演,引来群众背后议论纷纷,最终成为一种笑谈。

避风头的反享乐主义
  为祛除奢靡享乐痼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各地也都在大力整改。但有些地方的整改并非真整改而是避风头,比如将已经盖起来的豪华馆所闲置起来,所有人员在原来的办公地点办公,成了两头占用;有的地方,为了兼顾人均办公面积“达标”和领导办公室的私密性,将原有的办公室打了很多隔断。
  甚至还有的地方在豪华楼里“躲”起来办公。有记者在安徽某县采访发现,豪华的县委、县政府大楼前竟无一块醒目的标识牌,甚至一些当地群众都不知道这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据当地干部透露,这座大楼是前两年以“商务中心”名义新建的,由于担心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搬进去后至今没有挂牌。
  清理楼堂馆所也罢,整合办公用房也罢,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减少铺张浪费,节约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改善,但将已建好的办公场所闲置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实际上,不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也不让国有资产在办公楼闲置中无故流失,才是真正的反享乐主义。 
  民众建议,闲置下来的办公用房,应该首先用来调剂给亟待改善办公条件的单位,实现“房尽其用”,避免资源错置或浪费;如果每个单位都有很多闲置办公用房,则可建立跨部门的资产整合共享机制,将用房有序合并,将剩下的楼进行市场化处理;超标建设的楼堂馆所可以用于民生事业,比如可以改建成图书馆、群众娱乐中心,或者出租给社会组织等。
  办法不是没有,关键在于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没有从根本上反“四风”,觉得这只是一阵风过去了,豪华办公场所既然建起来了,就先留着,临时找个地方回避一下等风头过后再搬回来。
   
  
走形式的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四风”之首。“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此“四不”可谓是反对“形式主义”的至理名言。但一些地方反“四形式主义”,用的竟还是形式主义花招。比如,下基层调研带方便面、矿泉水,转一圈就走了;工作还没进入实质阶段,宣传经验做法的文章已经连篇累牍,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把小题目无限拔高,对小毛病猛药施治,而对一些太阳底下、马路边上的积弊则视而不见,一些举手之劳、吹灰之力的施政也议而不行。
  评判改作风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事实上,我们身边并不缺这样的整改对象:仅从近期曝光的新闻来看,耗资千万元建豪华办公楼,这是不是奢靡之风?城管笑看农妇跪求是不是官僚主义?每次媒体揭露出一起典型负面事件后,当地政府总是“高度重视”、“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狠抓、狠批”、“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实际小,更多“火箭回应”后面可能更多是没了下文,或只是些不痛不痒的行政处分。
  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是一种讽刺。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如果不从问题着手,其结果必然是做戏作秀不做事。

作秀式的反官僚主义
  党员干部要多深入田间地头,扑下身子,放下架子 ,到基层为百姓干实事,克服官僚主义之风。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就是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但一些地方领导在反“四风”时只说不做,流于形式。文件中决心很大,会议上要求很高,讲话中表态诚恳,落实时没了下文。文件整了一大堆,措施定了一大堆,会议开了无数场,最后却是措施挂在墙上,文件放在文件柜中,实际情况却是一切照旧,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没有任何改变。就连上级检查时也是只看表象——文件有没有?措施定没定?整改有没有定人定时间落实?再找几个基层“群众”问一问,使整个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种作秀。
  现在各地开展群众路线活动最常见的就是开座谈会,实际上,很多座谈会的效果并不佳,原因就在于大家有顾虑:当面提意见,今后会不会穿小鞋?领导摆个高姿态,千万别当真冒傻气……有了这样一些顾虑,不少座谈会便成了假话、空话、套话、看似批评实则表扬的马屁话的聚集地。而在一些单位,座谈会的参加对象多由领导“钦定”。这样的座谈会,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是要体现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何种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参与者消除顾虑、敞开心扉,听到更多的不同声音,吸纳更多“利于行”的苦口良言。但许多地方领导并不是真想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而只是追求表面热闹、花团锦簇。
  其实,政府做得怎么样,老百姓心如明镜,如此作秀,又如何能赢得民众的认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机关干部作风腐化、脱离群众的最直接表现。八项规定为扫除四风开了好头,但是真正要转变工作作风,还需健全长效机制,对权力进行约束,铲除“四风问题”的生存土壤,才能真正做到风清气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