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省博物馆

(2023-07-11 21:07:50)
标签:

共饮一江水

民族贵州

古生物王国

历史贵州

夜郎

分类: 按“邮”索骥
  2023年2月7日一早抵达贵州省博物馆,首先参观了《共饮一江水-夜郎与南越精品文物展》,从广州追到贵阳,终于弥补了我之前在南越王博物院留下的遗憾。
贵州省博物馆共饮一江水-夜郎与南越精品文物
  汉代,珠江的主流西江被称为牂柯江。南越,位于牂柯江之尾,南海之滨,其王城番禺(今广州)临牂柯江;夜郎,位于牂柯江之首而地接巴蜀。南越与夜郎,共饮牂柯江水。
  汉武帝时,出使南越的汉使唐蒙在番禺吃到了经夜郎、沿牂柯江运抵南越的巴蜀特产—枸酱。由此,揭开了汉朝开发夜郎等西南夷的序幕。
  在《共饮一江水—夜郎与南越精品文物展》饱览南越与夜郎的精品文物,领略其历史、文化渊源,欣赏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牂柯江上下游的璀璨文化,见证其融入华夏的全过程。
贵州省博物馆和辑百越-南越精品文物展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末至西汉武帝时,位于牂柯江下游,南岭以南,南海之滨的政权。自建立伊时,南越施行“和辑百越”的政策,积极鼓励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间的融合发展,在岭南地区维系了九十三年的和平发展,为其最终归入汉朝打下基础。
贵州省博物馆南越精品文物展展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南越王赵眜墓和南越宫苑、宫署遗址等的发现与发掘,以“文帝行玺”和“丝缕玉衣”为代表的精美文物震撼世人,南越的文化面貌愈发清晰。
贵州省博物馆“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西汉]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它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与先前发现的“皇后之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秦汉印玺制度。据史籍记载,汉初吕后时期,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曾经僭号为“南越武帝”,其孙继位为第二代南越王后,僭号为“南越文帝”。第三代南越王婴齐不再僭号称帝,故“藏其先武帝文帝玺”。这枚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腹部位,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意义重大。
贵州省博物馆“蕃禺”铭汉式铜鼎[西汉]
  烹煮或盛食器。盖上有刻铭:“蕃禺,少内”,腹部外壁刻铭:“蕃禺,少内,容二斗二升”。“蕃禺”即番禺,初为秦时南海郡治,后为南越都城,是考察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少内”是秦汉时期管理宫廷府库的官员。
贵州省博物馆博山状鎏金铜瑟枘[西汉]
  弦乐器的配件。中国弦乐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常见的弦乐器瑟、琴、筝、筑等均已出现。其中瑟是弹散音的乐器,在调弦后,双手并弹,清正相和以成乐曲,由于弹奏瑟的指法多为扣、弹等运作,故奏瑟在汉代习称鼓瑟。筑和瑟一样,也是奏散音的,极少按弦,故称奏筑为击筑。筑枘的安装位置与瑟枘正相反,位于筑首。
贵州省博物馆龙形玉佩饰[西汉]
  装饰用玉。此对玉佩出自南越王墓东侧室,为南越王夫人的随葬物。整体扁平,透雕成龙形。龙身弯曲成弓形。龙首龙尾均向上返曲附着躯体上。前后爪用细线纹雕出。龙身饰满涡纹。雕工朴实。其形制与河北王墓所出的青玉佩极为接近。
贵州省博物馆丝缕玉衣[西汉]
  玉衣又名玉柙、玉匣,由大量玉片穿缀而成,是汉代的皇帝和高级贵族专用的殓具。因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南越王赵眛的这件丝缕玉衣的部分玉片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很相似,应是南越宫廷所特制。玉衣的制作年代应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10年左右。这件对襟形式的丝缕玉衣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类型,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为研究中国古代玉衣制度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贵州省博物馆陶井(带盖)[西汉]
  屋、仓、井、灶等建筑模型明器组合在南越时期较少见,仅在一些大型的贵族墓葬中发现,造型简朴。西汉中期以后,此类模型明器广泛出现,造型趋于多样化。西汉前期岭南地区的陶井模型为筒形,无井亭。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井亭,表明保持饮水卫生得到重视。
贵州省博物馆陶篚(带盖,内置7杯、1勺)[东汉]
  模型明器。这种带盖的方形案又称为篚。汉代的案有两种:一种是有足的案,属于家具类;另一种是承食器之案,像大型浅盘,可以连同放在上面的食器(如杯、盘、卮、勺、箸等)一道端起来。著名的“举案齐眉”指的就是这类食案。
贵州省博物馆熊饰踏跺
[西汉]
  建筑构件。踏跺即台阶,整体用宽大的空心砖砌成。此踏跺的侧面以浮雕手法装饰熊的形象。熊在古代是勇猛、祥瑞的象征,有学者认为,“熊”纹图案应为南越统治者借助中原汉文化的图案体现自己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一种方式。
贵州省博物馆虎头金钩扣玉龙带钩[西汉]
  带钩是古人束缚衣带用的挂钩,功能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整器由玉龙和虎头金带钩套合而成。出土时,玉龙尾部后端套在虎口的銎孔中,构成了一幅龙虎争斗的绝妙情景。动物交缠搏斗是匈奴文化的常见母题。南越王墓主棺室中随葬的带钩,材质包括金、银、铜、玉等,纹饰均以龙、虎为主题,这些只有南越王本人才能佩带,是南越王崇高地位的象征。
贵州省博物馆漆杯金座足[西汉]
  漆杯的器座。南越国的漆器艺术主要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融入当地艺术文化和审美情趣等因素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这种漆杯金器座在其他地方未曾发现,大概可认定为南越所制。
贵州省博物馆漆木屏风
[西汉](复原件)
  南越王墓漆木屏风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大型实用屏风。屏风的漆木大多已经腐朽,但仍可见上面的漆绘云气纹。屏风上部装饰有插着羽毛的朱雀和双面兽首造型的顶饰,下部是鎏金的人操蛇等造型的托座。中间的门板上装饰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屏风装饰铸铜、鎏金、镶嵌和漆木工艺等集于一体,结构复杂奇巧,装饰华丽异常。
贵州省博物馆陶鸮形五联罐(带盖)[东汉]
  盛食器。联罐主要流行于西汉前期,有双联、三联、四联和五联数种形式,此鸮形五联罐造型独特而生动,广州地区仅发现这一件,十分特别。联罐延续至西汉后期,东汉时期消失不见。除联罐外,还有联体盒,不过数量较少。此外,两广地区还出土过器内分割成若干格道的格盒、格盘,用途与联罐、联盒相近。
贵州省博物馆陶船[东汉]
  模型明器。广州已出土汉代船模20余件,有陶、木质两种,有内河航运的货艇、客船、农耕运输的小艇、作战的楼船等,类型多样,反映当时岭南地区造船与航运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贵州省博物馆铜染炉[西汉]
  饮食器。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将酱、盐等调味品放在耳杯中,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再蘸调料加味。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需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染器的设计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饮食,宴饮时是一人一炉,随涮随吃,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贵州省博物馆珠饰
[西汉]
  装饰品。由形状、色泽各异的玛瑙、水晶、金、玉、玻璃、琥珀珠组成,鲜艳夺目,包含了多种文化因素。其中的十二面焊珠金珠在广州地区出土仅3件。有专家认为,金球体现了地中海沿岸流行的金工技法,是通过海上交通贸易输入到岭南的域外珍玩。
贵州省博物馆东汉陶胡人俑座灯
[东汉]
  灯具,又名托灯俑。广州西汉晚期墓中开始出现陶质托灯俑,东汉墓有更多发现,这些或头顶,或手托灯盘的盘的俑,体貌特征与汉人炯然有别,被称为“胡人”。俑的形象皆跣足,多数深目高鼻,捏出或划出络腮鬍须,也有的宽鼻厚唇,有的带耳环,有的缠头巾,外貌及装扮体现了不同族属、人种特征。广州汉墓出土的俑座灯位于主人棺具的前后处,很可能是汉代达官富人来自海外的家奴的形象,为其主人掌灯。
贵州省博物馆东汉陶熏炉(带盖)[东汉]
  古代燃香器具,又称香炉、香熏,犹如现在的空气清新器。熏炉的器形多种多样、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博山形的、材质主要有铜、陶等,其共同点就是熏炉的盖上有大小不一的镂空透气孔,可使香烟散发出来。
贵州省博物馆夜郎归义致太平-夜郎精品文物展
  夜郎(?—公元前27年)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位于牂柯江上游,地接巴蜀的土著政权。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贵州西部一带。汉武帝时,夜郎作为西南夷中最大的君长归顺汉朝,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上书汉武帝时,将夜郎等的归顺描述为太平之致,可见其重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以赫章可乐、威宁中水、普安铜鼓山等为代表,夜郎时期的土著青铜文化,这为进一步探寻夜郎文化打下了基础。
贵州省博物馆饰虎铜釜[1][西汉]
  器型与巴蜀地区铜釜器型接近,出土时侧立套于死者头部。铜釜器壁外布满烟痕,可见铜釜不仅作为墓中套头、足的葬具在使用,也作为炊器在使用。虎的造型和巴蜀地区所出虎钮錞于上虎造型风格相似,透露出威严的气度和矫健的力量之美。不但反映贵州地区西汉早期的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还为夜郎古国套头葬文化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贵州省博物馆饰铺首铜釜[西汉]
  此铜釜在器身上,对称装饰有一对辅首。在中原,辅首是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以兽面衔环为主,多为金属制,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作为装饰,铺首在商周时期已见于铜器之上。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汉文化器物已逐渐浸染赫章可乐土著者的生活。
贵州省博物馆人面型饰
[西汉]
  赫章可乐M373出土有较多海贝、铜铃、人面形扣饰和大量的挂饰等滇文化因素随葬品,人面型饰出土时盖于墓主面部。赫章县可乐遗址是贵州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文化底蕴最为丰厚的古代遗址,是贵州从战国时期至汉代保存完好的具有独特贵州文化特色的古代文明遗迹,被考古界认为是“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
贵州省博物馆夜郎侯传说
  《华阳国志》与《后汉书》都记载了一个很美丽的传说,说古代有一女子浣于江边,“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大概是由于最早的夜郎部族在追溯自己的祖先时,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来的,因而披上了一层很神秘的色彩。
贵州省博物馆新月形羽人纹铜钺
[战国至汉代]
  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以剑、戈、钺为代表的近战铜铁兵器是贵州夜郎时代赫章可乐、威宁中水银子坛土著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安铜鼓山是战国秦汉时期夜郎青铜兵器的铸造地点,这些出土兵器及大量铸造铜兵器的石范陶模可见夜郎甲兵之盛。
贵州省博物馆乐舞纹画像砖[汉]
  画像砖上的乐舞图,塑歌舞伎五人,长裙阔袖,各具姿态,画面生动形象。图像上方显一座房屋的半边屋檐,檐下有五人进行舞乐表演,最右侧一女子膝上置古琴,低头注目进行弹奏,左侧四个女子则进行舞姿各异的舞蹈表演,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乐舞生活。
  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典籍的乐舞活动,在汉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土于赫章可乐猪市包墓群的乐舞纹画像砖,展现了夜郎俗同中原,逐步融入华夏的历程。
贵州省博物馆蛙形铜器[汉]
  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是西南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东向通过沅水联系荆楚,西向沟通滇国,北向直抵 出巴蜀,南向牂柯江而舟达南越,周边各文化特色器物汇聚于此。
  土于赫章马家包包墓群的蛙形铜器,一件尚不知具体用途的文物,来自2000年前的汉代。
贵州省博物馆蒜头壶[西汉]
  蒜头壶为贵州首例发现,青铜质地,头做蒜瓣状,细颈长,圆鼓腹,圈足。蒜头壶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其最大特点就是壶口部有形似“多重蒜瓣”的凸出部。作为秦文化代表器物之一的蒜头壶,随着战国末期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传播到全国各地。
贵州省博物馆人兽山炉座[汉]
  博山炉,以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而名,盛于两汉魏晋时期,在我国熏香器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发展中,博山炉逐渐演变成香炉的一个固定类型,后世历代都有仿制,并各有变化,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博山炉。
贵州省博物馆铜车马复制件
  西汉时期夜郎成为西南夷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就考古发现来看,地处乌蒙山核心地带的可乐、中水出土由印度洋等地贸易而来的物品,很可能沿西南丝绸之路传入;越南北部发现的铜柄铁剑,柬埔寨波赫发现的套头葬,也有可能是可乐人群所代表的夜郎族群,逐渐向南迁徙的实物遗存;贵州黔西南兴义万屯、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东汉铜车马,则形象的展示了汉代夜郎地区车马交通的盛景。
贵州省博物馆多彩贵州
  贵州省,简称“黔”、“贵”,是中国西南腹地的一个高原山地省份,是地球上远古生命的摇篮之一,亦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因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而闻名于世。早在24万年前,黔西观音洞人就在这里生活。自春秋始,华夏、百越、百濮、苗瑶、氐羌五大族群就生活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贵州古代文明,为贵州文化的多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多彩的贵州文化。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汉族
  汉族在贵州全省皆有分布,总人口2191.2万,是贵州省人口组成的主体部分。汉族,源于古代华夏、东夷、戎狄、百越等部落集团,以“汉”的国名作为民族名。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回族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蒙古人和回回人组成的军队征计大理诸部,随后驻守云南(含今天的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这可能是回族进入贵州之始。今天的贵州回族人口约16.9万,日常生活通用汉语,宗教活动则用阿拉伯语。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约429.9万人,占有全国苗族总人口的50%),此外还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海南、湖北等省(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贵州省西部也有分布。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白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布依族
  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在文化渊源上与壮族有密切关系。贵州省境内布依族人口为279.8万,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壮族
  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属古百越族中西瓯骆越后裔,南宋典籍称为“僮”,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贵州壮族人口为5.2万人。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瑶族
  贵州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从口约4.4万,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分苗语支和瑶语支。因世居气候多变、瘴所弥漫,毒虫猛兽肆虐、瘟疫疾病横行的深山密林,贵州瑶族积累了丰富的医治伤筋断骨、防治各种疾病的经验与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瑶医瑶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羌族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远古时代大致活动在今甘肃、青海一带,汉文文献称为羌、戎。贵州羌族约0.16万人,于明末清初迁入,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水族
  水族源于古骆越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但应用仅限于宗教活动。水族乡民长于纺织和酿造,“水家布”和“九仟酒”曾一度行销省内外。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仫佬族
  仫佬族是贵州古老的世民民族之一,人口为2.8万人,仫佬族由古代“僚人”发展而来,汉文典籍多以“木佬”、“木娄”、“木老”、“木僚”称之,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仡佬族
  仡佬族源于古代百濮,被贵州其他民族共认为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在贵州,仡佬族的总人口为55.9万。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各地差别很大。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蒙古族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源于古代望建河流域。贵州的蒙古族散居于黔北和黔东北各县,根据贵州蒙古族家谱记载,贵州的蒙古族是明清之际由四川迁入落籍。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彝族
  彝族是古羌族人南下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贵州的彝族人口为84.4万,分布于云贵川桂的广大地区。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满族
  满族也称满珠,起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贵州省世居的满族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广大地区,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贵州的土家族人口为143.0万。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毛南族
  贵州的毛南族,明代史籍称之为“佯僙”,毛南族在贵州有4万多人,是由岭南古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侗族
  侗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是秦汉时西瓯中的一支。贵州省境内侗族人口为162.8万,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风雨桥”和“鼓楼”代表了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大团结》邮票中的畲族
  古代畲族为山地游耕民族,元末明初,部分畲族为躲避战乱而迁入贵州,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贵州畲族人口有4.5万人,汉族称之为“东家”。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展展厅内
  贵州是少数民族服饰大省,丰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婚恋丧葬、节日庆典的直观反映。“礼失求诸野”,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服饰款式,在贵州各民族服饰中保存了下来。  
贵州省博物馆饰银刺绣女盛装
  该服装色彩的热烈、图案的华丽,银饰的丰富和堆砌,在苗族服饰中具有典型性。该地区的女青年只有在节日的踩鼓场上和结婚是才穿戴这种盛装。姑娘们凭借银衣盛装的华丽和精美展示自己的灵巧和富有,使自己在踩鼓场上成为主角,吸引着青年小伙们的眼球。
贵州省博物馆几何纹织锦刺绣姑娘盛装
  该服饰少女绾小髻于头顶,妇女绾高髻,形如粽子,称“粽子髻”。盛装为短而肥大的无领对襟夹衣,衣摆及袖以刺绣装饰,饰银片。下着超短裙百褶,身后系绣有蕨爪纹的飘带裙,飘带下端垂各色流苏,形若尾羽。女子以裙多为荣,平时穿2-3条,多时达30余条。
贵州省博物馆鹭鸟纹彩色蜡染女套装[2][宋代]
  这件“鹭鸟纹彩色蜡褶裙”集挑花、刺绣、蜡染工艺手法为一体,纹样繁缛多变,呈色丰富多彩。图案模取的是早期铜鼓上的鹭鸟纹,画面大、线条流畅、着色不多,融欢乐、严谨、热烈、大方于一体,显示了古代少数民族的艺术观及工艺技术。对于研究贵州蜡染史、古代贵州民族服饰及其演变有着重要的实证作用。
贵州省博物馆银饰工艺展台
  贵州少数民族的用银习俗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各民族的婚丧嫁娶等风俗生活中都离不开银饰的装点。随着锻银工艺的不断进步,这些饱含着银匠智慧的银饰也经历了由简到繁、从朴实到华美的过程。
贵州省博物馆安顺地戏面具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重要道具。安顺地戏面具的雕刻工艺复杂而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风格兼具写实和夸张。
贵州省博物馆乌蒙秘境 天上凉都展厅内
  《乌蒙秘境 天上凉都》展览精选馆藏文物,汇集了六盘水地区苗族、布依族、彝族的典型服饰,从服装的款式、饰物、纹饰等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些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彩贵州的独特魅力。
贵州省博物馆古生物王国展内的许氏禄丰龙(模型)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从距今6.35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到258万年前的第四纪均有化石记录,省内的化石发现地点非常多,所以贵州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
贵州省博物馆萨斯特鱼龙[3][晚三叠世卡尼期](模型)
  化石产自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境内上三叠统地层,距今约2.2亿年。萨斯特鱼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鱼龙类,体长可达7米以上。
  鱼龙是最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分布较广,这些保存完整的鱼龙化石为该类动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贵州省博物馆原晰脚类恐龙[早侏罗世/距今约1.8亿年]
  原蜥脚类恐龙在古生物分类中属爬行纲、蜥臀目、蜥脚型亚目、原蜥脚型次亚目。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繁盛于侏罗纪早期。
贵州省博物馆许氏创孔海百合[晚三叠世卡尼期]
  海百合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是一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分类中属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创孔海百合属有柄海百合类,身体分为根、茎(柄)、冠三部分,冠由萼、腕以及羽枝组成。化石显示,它们常附着于漂浮的植物茎干上,营假浮游生活方式,身体倒垂于浮木下,在水中漂浮捕食。
贵州省博物馆胡氏贵州龙
[中三叠世拉丁期]
  贵州龙是一类营两栖生活的水生古爬行动物,在古生物分类中属爬行动物纲、双孔亚纲、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贵州龙属。
贵州省博物馆杨氏幻龙[中三叠世拉丁期]
  杨氏幻龙属于鳍龙类,幻龙属,是幻龙中体型偏中等的种群,头部呈三角形,吻端钝圆,长有锋利的牙齿,以各种鱼类为主要食物。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古人类进化
  “历史贵州”以贵州历史发展脉络为依据,重点展陈“探访观音洞、夜郎寻踪、建省之路、文教兴延和黔山红迹”五个部分,以此反映贵州历史发展中的大节点、大进程,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凸显了贵州各族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贵州省博物馆穿孔螺壳[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
  石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加工较为简单的打制石器到装饰品的出现,体现了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安龙观音洞出土的穿孔螺壳,就是一件装饰品。
贵州省博物馆套头葬[4][战国至西汉时期](模型)
  “套头葬”是目前国内仅见的奇特丧葬习俗,主要特征是死者头顶套一件大型金属容器,包括铜釜和铜鼓。少数墓葬在足部亦套一件铜釜,或垫一件铜洗。这种埋葬方式的文化内涵,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
贵州省博物馆铜车马[5][东汉]
  整套车马,由马与车两大部分组合,所用构件多达200个以上,采用浇铸、锻打、延压、扣合、焊接、鎏金等复杂的制造工艺。铜马共分 11 段,有头、颈、身、尾、腿等部位。除耳部为实心卯眼插孔式外,其余9段皆沙模空心浇铸。装配方式为子母扣套合,可随意拆装。
贵州省博物馆历史贵州展厅内
  贵州被称为“夜郎故地”。目前在贵州中西部地区发现的古夜郎时期遗址以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最为重要。虽然现有的考古发现还不能确指古夜郎的核心区域,但是这些重要发现证实战国秦汉时期贵州高原确实存在一个有别于滇、巴蜀、楚和百越的古国文明。
贵州省博物馆历史贵州展厅内
  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在贵州等边疆民族地区所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主要施行于元、明、清时期,延续近七百年。在此过程中,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明代永乐年间建置贵州行省,清雍正时期最终形成今日之省域,土司制度基本为府州县制所替代。
贵州省博物馆螭首金杯[南宋·淳祐]
  贵州遵义杨价夫妇墓出土。金杯系夹层, 两条盘绕相视的螭在杯口爬着,两螭首对称探出杯口成为杯柄,杯体上层为祥云纹,下层为海浪纹,两螭似腾飞于海浪祥云之间,充满动感,承盘纹饰与金杯呼应,盘心为翻涌的浪花,双螭盘旋,口尾互衔。
贵州省博物馆杨辉墓仪仗彩釉陶俑[明]
  彩釉陶俑群,一组70件,明代陶塑,贵州遵义团溪杨辉墓出土。此组彩釉陶俑群不但数量众多,阵容大,而且造型丰富,生动地模拟着仪仗队伍中各种人物的姿态,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的盛况。墓主人杨辉为播州第二十四世土司,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袭播州宣慰使之职,为播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卒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
贵州省博物馆嵌宝石五翟金冠[6][明]
  凤冠先后使用了打胎、累丝、錾刻、宝石镶嵌、锻造等细金工艺,冠饰中的龙凤、花朵、蝴蝶等尤其精美。“金冠”是杨氏土司为妻室所打造的。这不仅体现了播州杨氏的厚葬之风,也折射出地方土司政权的“王权”特征。
贵州省博物馆阳明洞复制场景
  贵州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支重要流派“阳明心学”的孕育地。王阳明于明正德初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今属修文县)任驿丞。留黔三载,虽身处逆境,仍兴教讲学,潜心思考儒学哲理,基于“心即是理”的思想基础,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对儒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对这一过程,王阳明自称“龙场大悟”,后世称“龙场悟道”。
贵州省博物馆士林墨韵展台
  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各地陆续设立府学、州学、县学。为贵州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嘉靖十四年(1535),贵州获准开设乡试,科举人才联袂而起,建树仕途,挥洒笔墨,为贵州留下大量翰墨丹青。
贵州省博物馆吴昌硕菊蕉枇杷图轴[清]
  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擅书画,精篆刻。书法尤长石鼓篆书,绘画以花卉果蔬见长,为海上画派重要代表画家之一,亦为杭州西冷印社首任社长。
贵州省博物馆黔中遗珍展厅
  随着贵州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不断加深,人员互往更加频繁。随之,一批珍贵的金石书画进入黔中。这些名家书画、陶瓷玉器、篆刻石雕等对贵州文化影响甚深,并成为贵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博物馆齐白石刻“我之自然”石印
  齐白石篆刻初学浙派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多字官印等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齐白石篆刻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贵州省博物馆碧瓦朱甍-荆楚古建筑图片展
  自有人类以来,建筑活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以木构架为主的独特建筑体系,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湖北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区域里由于地理条件、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的差异而呈现的多样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建筑类型是因建造者或使用者对其特定的使用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古代最早出现且最大量建造的是先民安身立命的处所,居住建筑,通称民居。国内学界对于古代建筑提出的类型,一般包括政权、礼制、宗教、商业、文教、景园、市政、防御、标志和民居等。各类建筑来自远古,各有特征,存留至今,蔚为大观,是湖北地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该展览对湖北地界众多传统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类并配以图文解说,让我们足不出省便可一睹荆楚古迹真容。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青少年数字互动馆
  青少年互动展示馆通过梳理贵州省博物馆展陈体系中涵盖的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信息并进行再提炼和加工,以古生物、人类的发展和演进、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素材进行演示和体验。
  下午听了一场“贵州博物馆基本陈列免费讲解”,之后查漏补缺又在馆里逛了逛,17:00闭馆后离开,心满意足地结束了此次的追展之行。

另注:

  1.标注[1]-[6]为贵州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六件,另外四件分别是北宋韩琦行楷信札卷清剔红群仙祝寿捧盒、明唐寅松泉石图轴和商夔纹玉璜,没在展厅中寻找到,应该是没对外展出;

  2.北宋韩琦《行楷信札卷》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珍贵文物,该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可谓是珍宝中的珍宝;该文物目前已回库保养,此行无缘得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