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下午出发,乘地铁前往首都机场T3航站楼,重启我暂停了两年的春节游。14:55抵达首都机场T3,16:00乘CA1365飞往广州,19:25抵达广州白云机场。
广州白云机场
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风格,既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又秉承了简约之风,有种穿越的感觉。之前虽然几次来过广州,但都是出差,没时间好好玩玩,这次时间充裕,打算慢慢逛逛。
锦洲大酒店房间外的夜景
乘地铁抵达越秀公园站,入住锦洲大酒店(广州国际会议中心越秀公园地铁站店)。从房间的窗户向外望去,不远处便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镇海楼。
广州流花展贸中心新春主题展
在房间休整片刻后,外出找地儿吃晚餐,途径东方宾馆、广州流花展贸中心,最后在木棉·烧烤(流花店)解决了晚饭问题,之后返回酒店休息。
居民区内的花市
2023年1月21日早起后步行前往越秀公园,途中绕至居民区寻找早餐点儿,发现了早市中花摊。广州人爱花是有传统的,春节有逛花市的传统,停办三年的广州传统花市回归,这次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
馆长亲笔送福
进入越秀公园后直奔广州市博物馆镇海楼展区,入馆时被告知时值除夕,博物馆馆长亲题“福”字赠送有缘人,深感荣幸,愿福常伴。
镇海楼
广州市博物馆镇海楼展区馆址为广州名楼镇海楼及其周边建筑群。镇海楼曾名望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时守将朱亮祖为拓展城区,合宋代三城为一,修城墙横跨城北越秀山,并在最高处建此城楼。登楼眺望,羊城景色尽收眼底。数百年来,诗人墨客咏叹之篇不绝。清以来一直为“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历代城址变迁沙盘
镇海楼内长设有基本陈列《城标·城史》展览,展览分为六大部分,一楼为序厅,主要展现广州城市变迁及人文精神。进入镇海楼,拾级而上,悠久、深厚的古代广州城市历史在眼前逐层展开。
序厅内的五羊雕塑
现耸立在越秀公园五羊山上的大型五羊石雕就是据此蓝本雕制而成的。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身着五色彩衣,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只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先民,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祝罢,仙人飞天而去,仙羊化为石羊留在此地。这是广州被称为“羊城”、“穗城”的由来。
广州地区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遗址
二楼展示先秦至两汉的相关历史,两个主题分别为“广州选民”和“岭南都会”。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部,濒临南海,东、西、北三江在此汇流为珠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而多雨潮湿。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粤文化。
陶高领圈足罐[商]
陶高领圈足罐,2022年从化吕田狮象遗址出土。吕田狮象遗址,今从化区狮象村,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赵佗像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设立南海、象、桂林三郡,首次将岭南大地纳入秦朝统一版图。秦末,赵佗据有岭南。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岭南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提升。汉武帝平南越后,依托岭南近海之便,发展海上贸易,使番禺成为汉代对外贸易中心。
南越国墓“黄肠木刻”之“甫九”[西汉]
1916年,广州东郊龟岗发现一座南越国墓,墓中棺椁刻有十余处“甫”字铭文。研究认为是南越国时期贵族大墓,木刻是汉代丧葬礼制中用于皇帝、诸侯等贵族的“黄肠题凑”。该墓的发现,在广州乃至全国考古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城堡[东汉]
城堡整体呈方形结构,高墙围绕,四角都设一处角楼,可观察敌情。位于中轴线上的两座城楼也有瞭望功能,人们通过堡内一条固定的楼梯上下。前后门各有两名手持斧头和大刀的卫兵把守。这类随葬明器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豪强地主拥有部曲家兵的情况。
陶双联罐[西汉]
陶双联罐,有两个盖钮,其一为梅花鹿(鹿头原缺)。以动物形象人钮饰或器耳,是广州汉代器皿附饰的一大特点。陶多联罐是盛调味品或干果的器皿,有的陶罐出土时还存有梅核。
陶牛车[西晋]
三楼展示三国两晋至宋元的相关历史,两个主题“康平广州”和“东方港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60余年里,北方大都处于战乱分裂的状态。广州偏居岭南一隅,局势相对和平安定。中原及江淮地区人民第二次大举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广州地区得到新发展,出现社会安定、特产丰饶的“康平”局面。
三楼展厅
隋唐至宋元时期,随着海路贸易的持续繁荣和本地经济、人口的稳定增长,广州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财赋重地。繁荣的海外贸易推动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中外商贾和僧侣往来频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广州呈现出独特的港市文明。
黄釉胡人俑[唐代]
陶俑的面貌和服饰带有明显的西域胡人特征,深目高鼻,蓄有大束胡子,头戴毡帽,身穿圆领窄袖衣袍。唐代曾有大批胡人经海路或陆路进入中国境内,他们除从事商业、宗教和艺术活动外,亦有少数是宫廷或贵族雇用的奴仆。
铜壶滴漏(复制件)[元代]
该件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计时器(原件已调拨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玄武形铜盖为原件),铸造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自元至清末一直被置于广州城中心的拱北楼(今北京路中段),每日为百姓记辰报时,成为城中胜景。
青花船型水注[元代]
水注所使用的是元代时期国产青花料,图案也是元代较常见之纹样。六朝已烧制瓷质水注,以动物造型较为常见。此件水注是十罕见的无青花之作,器型设计巧妙,造型灵秀,为元代青花瓷的稀有珍品。
鎏金铜佛像[南朝]
佛教创始于天竺(今印度),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北方,直至南北朝时期,天竺与中国的交通往还带动了宗教交流,不少佛教僧侣乘商舶来到广州,或从广州出海西行。佛教的上座部(小乘)流派传至东南亚地区后,亦通过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传播至中国的南方,此佛像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兴旺的佐证。
四层展厅
四楼“世界名城”展示明清时期的广州。明朝建立后,广州恢复外贸第一港市的地位,在明代朝贡贸易体系中作用突出,并成为“地理大发现”后西方航海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港口。康熙年间,清廷解除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依托行商与海外诸国开展海外贸易。1757-1842年,广州成为中国对欧美国家“一口通商”的口岸。珠江北岸十三行商馆区夷馆林立,各色国旗飘扬。广州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口岸,经济、文化、城建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名城。
石湾窑三彩鳌鱼[明代]
鳌鱼又称螭吻、鸱吻,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好望,饰于屋脊以镇火灾,取“水克火”之义;又有“跃龙于瓦甍”之势。“鱼跃龙门”寓意成功,鳌鱼龙头鱼身,成为广府地区传统建筑的一种典型装饰,寓意“避火消灾,独占鳌头”。
广州十三行商(夷)馆玻璃画
绘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画出中排列整齐的西式建筑物就是十三行夷馆。所谓“夷(商)馆”,是由十三行行商划出行地的一部分租赁给外国商人,让其在贸易季节暂住并与行商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因此夷馆并不在洋行内,但与洋行相距甚近,地址在十三行街区内。
外销纹章瓷[18、19世纪]
这些瓷器是西方皇家、贵族或其他重要人物所订制的,有皇家贵族徽章或字母纹饰,一般称为“纹章瓷”。纹章瓷多仿欧洲金银器和瓷器的器型,造型独特,装饰纹样精美,既有中国传统的工艺特色,又体现了精细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
錾胎珐琅金鼎[清乾隆]
此金鼎由清代广州工匠制作,双耳作云花式,腹底钤“乾隆年制”四字方印,带盖,盖顶嵌一颗绿翡翠。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的工艺,经焙烧、磨光、镀金后可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该鼎以錾胎珐琅的技艺錾出红黄蓝绿多色纹样及福禄寿字体,精美华丽,代表了乾隆时期广州工匠设计的巧妙和工艺的精湛。
五层展厅
五楼“先行之地”展示近现代的相关历史。鸦片战争激起了广州人民的觉醒与奋起。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广州积极探索救亡强国这路,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国民革命中心。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振兴中华而艰苦奋斗,最终获得解放。作为西学东渐之窗口和桥梁的广州得风气之先,迈出了城市近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行政区,在近代市政建设上领先全国。
光复纪念茶壶
1912年纪念辛亥革命胜利一周年时加纪念图案烧制而成。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于1912年1月10日启用,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横条,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人物图双耳粉彩瓶[近代]
五色旗及十八星旗图案的人物图双耳粉彩瓶,十八星旗,又名铁血十八星旗,最初为革命团体共进会制作的军旗,也是武昌起义的军旗。后被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定为陆军军旗。此双耳粉彩瓶上附五色旗及十八星旗图案,为辛亥胜利的纪念物。
镇海楼上
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远眺珠江水波荡漾,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近抚云山层峦叠翠,羊城锦绣,尽收眼底,气象万千。如今登上镇海楼远眺所能目及的已是越秀山体育场、中山纪念碑和更远处的城市楼群,当年珠水流波只能倚栏想象了。
专题展览厅
离开镇海楼,东侧的专题展览厅正在展出《“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展示广州丰富的历史人文沉淀,诠释广州四大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观众感悟历史,启迪未来。
“蕃禺”漆盒盖[秦代]
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烙印“蕃禺”二字。史载,“蕃禺”即番禺,是秦置南海郡的首县,又是郡治所在。这是岭南地区“蕃禺”这一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也是岭南目前所见的最早印章遗痕。
“十四年属邦”铜戈[秦代]
十四年为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这把铜戈是南下秦军的武器,是秦平南越的重要历史物证。从铭文上的年款“十四年属邦”来看,中国古代的纪年到西汉武帝即位时开始在纪年数字之前冠以年号,在这之前是没有年号的,同时,“属邦”为官署名,主管附属国事务的机构,始置于战国,秦汉沿置。
“永嘉”铭文砖[晋朝]
砖上刻有铭文“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这是“广州”首次出现在文物上。西晋永嘉年间(307-311),北方战乱,广州不受战争影响,社会相对平稳,汉人大规模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艺,经济繁荣发展。三国东吴黄武五年(226),交州被划为交、广二州分治,“广州”因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端溪箕形砚[唐代]
该砚由端溪朝天砚石所制,砚面呈箕形,砚池底部凸出着地,形似足根;砚底后部两个梯形方足与底部呈三足鼎立状。造型古朴,属唐代端砚精品。端砚自唐代闻名海内,为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珍品,但唐代端砚流传甚少,该箕形砚为现存出土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唐代端砚,为研究岭南地区用砚历史提供实物证据。
水军修城砖[宋代]
宋代是广州城建史上修城最频繁且规模最大的时期,据统计,两宋期间大小修城有20多次。宋初,广州子城的城墙还是版筑的土城,熙宁元宁(1068)始改为砖城。熙宁四年(1071),经略使程师孟调集水军、厢军等大批军士,耗时一年修筑西城。从此,广州有了“三城”之称。
“寒涛”琴[明代]
陈献章又称白沙先生,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平生清雅好琴,此琴传为其收藏和弹奏。这件寒涛琴的修复历时一年,此次是修复后首次与公众见面。
威尼斯银币[明代]
威尼斯银币,又称“格罗索”,通行于15世纪,现今世界上仅存两枚,另一枚藏于威尼斯博物馆。这枚银币铸后不久就传入广州,说明广州与威尼斯有着海上贸易的往来,国在从14世纪开始,威尼斯法律禁止从陆路输出格罗索银币,只允许威尼斯商人从海路带出。
陶俑座灯[西汉后期]
广州汉墓出土数量较多的胡人形象俑座灯,反映两千多年前已有不少城外人士经海路抵达广州。陶俑形象异于汉人,据学者研究,这类俑座灯的陶俑形象可能源自汉代沿海路抵达广州的域外人种,是当时广州达官富人家内奴仆。
黑红漆描金人物纹披肩盒、盒架[清代]
这件文物由黑红漆描金披肩盒、内套纸盒和黑漆描金盒架三部分组成。这是外商定制用于收纳展示马尼拉大披肩的包装套盒,其设计融合中外,展现了广州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这是近年广州博物馆新征集的文物精品,此次属首次出库展出。
广州解放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东亚大酒店职工业余同乐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东亚大酒店秘密组织成立的工会组织。广州解放当天,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带领下,工会工人连夜缝制五星红旗,并于19149年10月15日清晨将其从酒店三楼升起。
明清大炮
在镇海楼西侧,有1946年建的碑廊和炮座。炮座安放有明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造的城防大炮,还有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钢铁铸炮。
广州中山纪念堂内
纪念堂内的走廊开辟为展览空间,“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大型展览,从“伟人中山”、“吾堂中山”、“吾城中山”三大方面展现一代伟人、一座建筑与一个城市之间相互交织的历史。
越秀西湖花市
离开中山纪念堂,步行前往越秀西湖花市。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尤其是逛西湖花市,是“老广州”的风俗习惯。
大佛寺
置身于人群中,繁花似锦,尽情感受新年喜庆的气氛,虽不买花也让自己身上沾沾喜气。路过大佛寺,天色渐晚却仍香客众多。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清康熙三年,平南王尚可喜捐资在此建寺,并为寺内浇铸三尊大青铜佛,故称大佛寺。
元代铜壶滴漏
行至北京路,看到了仿造的元代铜壶滴漏。没想到上午才在博物馆里了解到文物,晚上就有缘再遇。在近代机械钟表进入广州百姓生活以前,广州人主要就是依靠它安排婚、葬、祭祀等重要活动。此外,由于铜壶滴漏长滴不绝,也被广州人作为长相思念的象征。
逛花市的人实在太多,外加上逛了一天有些儿疲惫,确定返回酒店,看看春晚,早点儿休息,为明天的行程养精蓄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