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展览结束巡展前能够一睹其风采,又想着避开十一假期,特意请假前往南京。
2019年9月26日,早9:00抵达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是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1933年蔡元培先生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这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座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宝殿。这里自古就是帝王必争之地,青铜器有着其特有的气魄,它们不仅有浑厚凝重之魂,也有着江南精致雅巧之秀,孕育了龙蟠虎踞的六朝古都。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富强的都城,四海归顺,万国来朝,它不仅是青瓷器的黄金时代,更是江山安定、繁荣富强的江南盛世。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八千年辉煌孕育了江苏独特的文化遗存与人文气质,它们灿若星辰闪耀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
曾成钢《梦莲》
在中国文化中,莲作为美好吉祥的象征,代表君子,代表着庄重质朴、正直不苟和豁达大度的品行。它所象征的普世文化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被佛儒道文化不约而同地加以赏识。莲在开花的同时酝酿果实,兼具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果俱在的象征。作品中饱满的莲籽和干瘪的莲蓬所构成的强烈对比,是对生生不息的轮回的关注与思考。其与江南文化中的温雅意蕴,相互暗合,在特定的博物馆户外空间中,寄托着美好的情思。
南京博物院大殿
南博老大殿虽然是民国建筑,但采用古建筑风格。中央博物院主楼建筑设计方案第一稿是仿清式,但被梁思成先生否决,后来定为辽式。南博老大殿蓝本的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庞大的佛殿。
休息区
通过安检,就进入了历史馆内部,是完全不同于大殿古老外壳的现代博物馆体验。一层的休息区,由错落的座椅组成了“蘇”字,因刚刚开门,还没有参观者在此休息。
排队领取讲解接收器
第一时间到咨询台办理了历史馆定时讲解的预约手续,领到了讲解接收器。定时讲解每场限定30人,名额瞬间便约满了。
远古印象展厅内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傍江临海,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昌盛。远古洪荒,在这片江海交汇的神奇土地上,森林、植被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衍中,人类出现了。远古印象展厅旨在向观众展示远古时期江苏大地原始人类的生存遗迹。
旧石器时代遗存
“江苏古代文明”展内容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天地造化、史前神韵,介绍江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古城(国)的诞生。35万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现,揭开了江苏大地人类活动的序幕。
陶釜、灶组合[新石器]
进入新石器时代,江苏土地上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8000多年的泗洪顺山集遗址为江苏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6000年前,稻作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基础。
严重分层社会
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社会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地位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集神权、王权于一身的上层统治者。社会演进中的阶层分化,常常在墓葬中得到集中的体现。江苏地区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猪形陶罐一组[新石器]
猪形陶罐1993年出土于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6000多年。这组憨态可掬的猪形陶罐分别从几个墓葬中被发现,出土时都是支离破碎的,经过修复后才得以展示。
江豚形陶壶[新石器]
江豚形陶壶1960年出土于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中,先民们抓住江豚在水中游动摆尾的瞬间姿态,制作这件陶壶,用的时候,从翘起来的尾巴把水注进去,由三足作为支撑。
雨花石[新石器]
北阴阳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距今已有6000~5000年的历史。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可以说是南京城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漫漫历史长河,欣赏雨花石这一文化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把美丽的雨花石当作宗教信物和观赏饰品或供奉、或佩带、或陪葬。
人鸟兽[1]、人形玉饰[新石器]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中,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其顶端系一浮雕小鸟,小头短颈,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极其生动。
神人兽面纹玉琮[2][新石器]
神人兽面纹玉琮出土于常州武进寺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玉琮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上面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则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不可思议的是,在硬度高于金属的玉上,良渚人能在1毫米的宽度内,精刻出四五条细线来,技法娴熟,精妙绝伦。
玉珠串[3][新石器]
玉珠串出土于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花厅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中,同时存在南北2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为认识中国史前时期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证,对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兽面纹铙[商]
第二部分:方国风云、吴越春秋,介绍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青铜器时代,江苏方国林立、吴越争霸的历史进程和文化遗存。兽面纹铙是商朝文物,出土于江宁横溪。两面饰兽面纹,突出双目,兽面由细密的钩连卷云纹组成,地纹为连珠纹。
青铜牺觥[西周]
青铜牺觥,西周时期用来盛酒的青铜器,出土于镇江市丹徒区烟墩山墓。牺觥的器形象四足兽,兽背上有盖,盖上有一兽状小纽。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犀牛,现已绝迹。此牺觥共出土两尊,另一尊藏于国家博物馆。
青铜尊[春秋早期]
春秋早期的青铜棘刺蟠虺纹尊,常州市淹城遗址出土。此尊为粗体筒形宽鼓腹式,其腹部满饰蟠虺纹,上有细密的棘刺。蟠虺纹,又简称虺纹,是春秋中期的主要纹样,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的图形,是东周时期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当西周晚期尊类器在中原大地上渐渐退出舞台时,吴越地区的尊则迥异于中原商周青铜器而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形制不断演变,具体表现在器形增大,腹部更加扁鼓、膨出,饰纹更为繁缛,如勾连纹、棘刺纹等,延用至春秋晚期。
几何印纹硬陶四兽耳罐[西周]
几何印纹硬陶四兽耳罐,昆山市荣庄遗址出土。印纹硬陶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印纹硬陶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烧成后的印纹硬陶在胎的结构上也比同期的陶要致密的多,所用纹饰大多以几何纹、水波纹、叶脉纹等为主。此罐造型圆浑、古朴典雅,罐腹以凹凸不平、阴阳反差的几何纹作装饰纹样。
独木舟[春秋早期]
常州市淹城遗址共出土四条独木舟,其中一条有2800年历史,属西周时期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完整的独木舟,号称“天下第一舟”,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南博陈列的这条敞尾形独木舟,系用楠木制成,舟尖头敞尾,尖头微上翘。舟舱两边上端各有一排孔眼,孔口十分光滑,是人加工所为。舟外壁光滑,内壁有比较均匀的斧凿痕迹。
青铜云纹虎钮錞于[春秋晚期]
青铜云纹虎钮錞于出土于镇江丹徒北山顶墓,此件錞于是现存较早的有盘虎钮錞于。錞于是春秋吴国特有器物,盘内的虎形钮,虎身曲折纹、长尾上卷,尽显敦朴厚重、威严神圣之感。按照文献记载錞于与鼓相配使用,用于指挥军队撤退。
青铜镞[春秋晚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军事大竞逐的时期,文武分职和独立的军事系统开始出现,兵器不断发展和创新。吴越所造兵器刃部锋利、工艺精良、装饰华丽,是吴越先后称霸中原的物质条件之一。吴、越制造的剑、矛、戈等精品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
青铜立鸟几何纹壶[战国晚期]
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涟水三里墩出土。盖钮上立一飞鸟,盖周与足下均立三飞鸟,耳上作兽面,通体错银并镶嵌绿松石。该器为战国晚期新出现的镂刻、错金银、嵌玉镶珠、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一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之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我国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
郢爰[4][战国晚期]
战国晚期保存完整的最大一块金郢爰,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进行交换。
《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中的鬼脸钱
蚁鼻钱[战国晚期]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
青铜错金银牺尊[战国晚期]
战国晚期的青铜错金银牺尊,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尊为酒器,以牺牛为造型的尊称为“牺尊”。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走向衰落,但错金银工艺水平已达顶峰。错金银工艺是指将水银和重金属一起涂在有凹槽的青铜器表面,水银挥发后,重金属就留在了上面,这种制作工艺使金属不容易脱落。
广陵王玺[5][东汉]
第三部分:郡国华章、汉家故里,以两汉时期、秦汉时代江苏发现的诸侯王陵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广陵王玺由高纯度黄金浇铸而成,精巧玲珑,广陵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的印玺。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四字,印台上趴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乌龟,身上錾着六角形的龟背纹和圈形的鱼子纹。
高邮天山西汉广陵王墓模型
“黄肠”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方形黄心柏木,“题凑”则指木头一端均向内排列,层层平铺、叠垒成框形的结构,所垒筑的柏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故名“黄肠题凑”。它是汉代帝王葬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皇亲国戚、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目前江苏发现的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高邮天山广陵王刘胥墓即采用此种埋葬形式。
葬玉[汉代]
汉代人与许多古代民族一样认为灵魂不死,他们相信玉凝聚天地精华,可使尸体不腐,且能彰显高贵身份。王侯因此不惜倾国之力,精心备置玉器,以期永生。他们死后身着玉衣、头枕玉枕,手握玉猪,以玉塞九窍,有的还以玉片贴饰木棺,使丧葬用玉得到高度发展。
金缕玉衣[西汉]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大云山二号墓出土金缕玉衣,传递出2000年前的中国人对向死而生的愿望。
铜圭表[东汉]
铜圭表于江苏仪征石碑村1号东汉墓出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圭表。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鎏金铜鹿灯[西汉]
江苏盱眙大云山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鹿灯,由灯盘、支架、鹿座三部分组成。鹿昂首,口中衔支架,上承盘。灯盘为环状凹槽,盘内置三只圆锥状烛钎。支架为灵芝造型,呈横“S”状,上饰柿蒂纹花瓣和花苞。鹿呈向后蹲踞状,昂首向上,鹿角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鹿尾贴地,增加了灯的整体稳定性。该灯造型优美,铸造精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为汉代灯具中罕见精品。
铜牛灯[东汉]
东汉云纹铜油灯是东汉时期青铜器物,出土于江苏睢宁。铜灯由牛身、灯座、灯盖三部分组成。牛造型浑圆,背负灯座,可任意转向,灯罩顶部有云纹穹隆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于牛身,导烟炱于牛腹。
错银铜牛灯[6][东汉]
东汉错银铜牛灯,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玉瑟枘[西汉]
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汉墓的透雕龙纹玉瑟枘,为固定弦之榫头,用来缠绕琴弦,通常为木质。大云山出土的玉瑟枘工艺精美复杂,极其罕见。
邳州山头汉画像石墓[东汉]
邳州山头汉画像石墓,以整体搬迁复原陈列的方式,展示了汉代墓葬文化之兴盛。石墓发现于邳州戴庄镇梁王城遗址,是一座东汉晚期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由墓道、前室、后室及迩室组成,庭室保存完整。
《汉画石像》邮票中的纺织
“纺织图”画像石
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汉画像石正是这种“生不极养,死乃崇丧”风气的产物。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反映了汉代贵族们的礼仪、风俗及日常生活,而生动的造型、精细的雕刻则反映了汉代精湛的工艺水平。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纺织图”画像石呈现的汉代纺织场景与《汉画石像》邮票中选取的江苏徐州市铜山县单集乡洪楼村出土的画像石中的如出一辙。
石辟邪[南朝]
第四部分:江东风流、六朝迭兴,介绍以南京为都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文明。南京是南朝首都,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南京周边都建有皇家陵墓区或王侯墓园,按照当时墓葬制度,帝王和高级贵族的墓前,都会设置石碑、石柱、石兽等神道石刻。辟邪是汉代传说中开始出现的神兽,东汉时被用作陵墓神道石兽。南朝时,王侯墓前的石兽统一为“辟邪”,且形象固定下来。如今辟邪是南京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代表,也成为南京的象征。
铜绕线器[西晋]
宜兴市周墓墩出土的西晋铜绕线器,功用如其名,外形和当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绕线器差不多。生活在近二千年之后我们,方方面面都能发现到古人的智慧。
青釉瓷神兽尊[7](1)([西晋]
宜兴市周墓墩出土的西晋青釉瓷神兽尊,造型奇特,以盘口作兽的头顶,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爪兽脊等都有序地布列在器物的各个部位,让“尊”与“兽”的浑然一体。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①(2)(拓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8][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陶乐俑[唐]
第五部分:东南都会、隋唐华彩,介绍隋唐时期江苏空前繁荣的经济社会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空间。唐朝仕女的发型和化妆以胡妆为时髦。来自异域经过改良的胭脂等化妆品的饰物,令隋唐女子的妆容锦上添花,千姿百态。
人首陶俑[南唐]
人首动物身俑主要为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人首鱼身俑。我国唐宋墓葬出土人首蛇身俑较多,可分为单人首蛇身俑和双人首蛇身俑。人首蛇身俑在隋炀帝萧后墓中已出现,为陶双人首蛇身俑,人首头戴风帽,双目垂闭,两首相背,两颈相交使蛇体呈圈状竖立。自古以来,蛇就与人有着紧密联系。很早以前蛇便是原始居民崇拜的图腾。夏商时彩陶和青铜器上就有蛇的装饰纹样。而且这种崇拜一直延续,福建五代随葬俑中就出土了多种蛇俑,有双首蛇身俑、人首蛇身俑、绳形蛇俑等,这与福建地区的崇蛇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南唐二陵墓中的人首蛇身俑,不论单人首还是双人首,造型都非常独特,形制承上启下,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南唐葬制和丧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白釉黑花瓷镜盒[宋]
第六部分:江淮多姿、宋元气象,讲述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苏的手工业经济和社会市井生活。白釉黑花瓷镜盒为盛放铜镜之用,此盒圆形,外满釉,身施酱釉。瓷器饰造型优美、在器物上标明用途的产品较为少见。
如意云纹金盘[元]
苏州市吴中区吕师孟墓中出土的如意云纹金盘,由四个四出如意头,以对角轴线相叠而成,轮廓由八组正、反S形组成,渐变的螺旋线充满曲线韵律的美感。盘心四个微凸的小如意头相对组成一花形,花心呈圆状凸起。此金盘造型前所未有,方中带圆,形体丰腴,层次明显,富有立体感,其风格与元代堆朱剔红的漆器造型相一致。盘内外各有四个如意头,除装饰作用外,还寓有“事事如意”的吉祥含义。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②[明]
第七部分:盛世江南、明清辉煌,讲述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的代表,江苏经济发达、文化鼎兴的“盛世江南”景象。这座拱门是用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建复原而成,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具),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
金凤冠[清]
徐州丰县清朝一品官员两江总督李卫家族墓出土的金凤冠,为其夫人死后佩带之物。凤冠上有“奉天诰命”四字,装饰有大量的红宝石,这里通凤冠霞帔之意。古代以“凤冠霞帔、三媒六聘、八台大轿”为女子最高礼仪,在这里也可看出当时李夫人身份的高贵。
透雕仙鹤花卉纹桃式青玉洗[清]
江南自古多奇巧,能工巧匠名天下。明清时期,江苏作为全国工艺中心之一,巧匠云集,精品导出。工艺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最具特色并传承至今者,有南京云锦、苏州玉器和刺绣、宜兴紫砂、扬州漆器等,其中不少是进贡给皇室的贡品。
宜兴紫砂
在江南地区的宜兴,宋代就开始用本地特有的一种陶泥制作日用陶器。这种陶泥,颜色绛紫,叫“紫砂泥”,含铁、硅量较高,烧制成器通常呈紫红色,被称为“紫砂陶”。明清时,紫砂陶以型色高雅、制作精细、适宜使用等特色,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宜兴紫砂陶》邮票中的邵大亨八卦束竹壶
邵大亨八卦束竹壶[清]
八卦束竹壶,俗称“龙头一捆竹”。邵大亨,清嘉庆间制壶大家,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朴实庄重,气势不凡,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概。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
《云锦》邮票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且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2009年,云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云绵
江苏地区,由于地多湖泽,土地湿润,气候温和,适宜养蚕抽丝,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编织物,宋代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元明清时,江苏纺织业生产居全国之首,技艺高超,品种多样,开创了江南地区“衣被天下”的局面。“南京云锦”起源于元,盛于明清,以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又主要产于南京而得名。
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从江苏刘家满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宣扬明朝国威,扩大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古波斯“苏麻离青”料,其特点除发色浓重外,因含铁量较高,在青花的部分自然形成铁质黑斑,俗称“铁锈班”,与蓝色相印成趣。
岁寒三友纹梅瓶[9][明]
结束上午历史馆的参观,紧接上下午特展馆的定时讲解,首先参观的镇院之宝展厅。目前在展厅轮展的是“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金立佛像[10][清]
匆匆浏览了“陈设清宫”、“盛世华彩”展厅,之后来到“走进佛前”展厅,欣赏到另一件镇院之宝-金立佛像。这尊金立佛头戴花蔓宝冠,身披璎珞,左手施无畏印,手指轻拈莲花,花枝缠绕手臂肩头,石手下垂施与愿印,下身着裤,跣足立于莲花座上。立佛含金量较高,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应是清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
特展门票
听过特展馆的讲解之后,赶往此行的主要目的地“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展厅。自2006年起,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一批珍宝在世界范围内巡展,印证了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建筑外墙上的一句话:“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翻译成中文是“文化存则国家生”。作为展览的第26个巡展地,也是中国内地的最后一个巡展地,在错过了北京的两站展览后,如今终于能够亲眼见证阿富汗文明的辉煌。
金色阿富汗展览序厅
本次展览共有231组共计1406件展品,全部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览以“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为主线,体现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不同时代诸多文明的特征,突出了阿富汗在欧亚大陆古代文明传播和交融上的独特角色和地位。
五树形王冠[公元25—50年]
序厅陈列了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五树形王冠”以及法罗尔丘地(早期青铜文明)的三件(套)金器文物。蒂拉丘地出土的举世珍宝中,一顶历时近2000年依然光彩夺目的王冠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蒂拉丘地位于大夏国都巴尔赫地区,意思是“黄金之丘”。这顶金冠由1条金带和5个镂空花形金树组成,每个组件上规律地缀满圆形金片和六瓣花形金饰,花心嵌有绿松石(多已脱落)。整个王冠用纤细的金丝将各部分组合在一起,戴在头上曳生辉,类似中国唐朝流行的步摇。
几何纹高足杯残件
法罗尔丘地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巴格兰省,经地出土的文物,是这批文物中年代最早的,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前后。几何纹高足杯上的凸字纹是中亚早期文明的常见纹饰,曾在同时期的陶器、金属器、首饰等上都有出现,可能与某种祭祀观念相关。
头像[公元前2世纪]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古希腊式城址-阿伊哈努姆(Hellenistic city site: Ai
Khanou)。公元前4世纪,随着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的远征,古希腊文明在欧、亚、非大陆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位于欧亚文明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出现了一座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三角形的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
阿伊哈努姆城址神庙前厅出土的头像,仅剩面部,身份尚不明确。从可能黏贴过金箔和立于神庙前厅推测,身份地位较高。此外,泥塑人像方法对后来中亚乃至中国西部地区佛像产生了深远影响。
双翼形瓦檐饰[公元前2世纪]
宫殿、神庙、竞技场,科林斯柱、希腊碑文、神像雕塑,这座拥有希腊化城市所有标志的城址,为研究位于阿富汗境内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面貌提供了考古实证。瓦檐饰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瓦当,它的纹饰是棕榈叶。在希腊文化中,棕榈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阿富汗出土了棕榈叶纹饰的瓦檐饰,也说明其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
面具形喷水口[公元前2世纪]
这件源自古希腊喜剧角色的面具形喷水口出土于阿伊哈努姆城址竞技场附近的一个喷泉上,喷泉泉水可能引自灌溉渠,可饮用,也可供竞技者沐浴。
方柱[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
赫尔墨斯是古希腊体育竞技的保护神,在竞技场、体育场发现的人形石柱通常命名为赫尔墨斯柱。阿伊哈努姆城址竞技场出土的石灰岩方柱,根据方柱基座上的希腊语铭文可知,这件方柱上的老者形象可能是竞技场的管理者,名叫斯特拉托(Strato)。
希腊铭文碑座[公元前3世纪初]
希腊语铭文碑座和石碑残件均出土于宫殿区北侧的基尼斯祠中,基尼斯是阿伊哈努姆城的创建者之一。碑座上左侧四行铭文意为:“古老的神谕献给神圣的德尔斐神殿,克莱尔乔斯(Clearchus)认真抄写神谕,并带到远方的基尼斯神庙,镌刻于神庙,照耀着神庙。”
德尔斐神谕是古希腊人的生活向导和精神支柱,右侧五行即为德尔斐神谕,意为:“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
女子雕像[公元前145年以前]
出土于阿伊哈努姆城址神庙圣所的女子雕像,雕像头部和身体由一根长骨雕刻而成,双臂是外加的,身体上残留红色和黑色颜料。五官、体形、眉心一点及颈部吊坠都具有印度特征。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流行塑造女性形象,但此造型并不多见,可能是生殖女神。
图像饰板[公元前3世纪]
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出土于阿伊哈努姆城址神庙,银饰板描绘了古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和胜利女神妮可乘坐狮拉战车的画面。画面是巴克特里亚多元文明碰撞的典型物价。战车上的西布莉女神和妮可女神源自希腊文明祭司赤脚撑伞的祭祀源自两河文明;巨轮高扶手战车具有波斯阿契美尼德式战车的典型特征;而多级高阶梯祭台则体现了叙利亚和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中国西汉末期开始流行的西王母崇拜,也可能源自西布莉女神。
雕刻圆板残件[公元前145年]
阿伊哈努姆城址宫殿区珍宝库出土的雕刻圆板残件,圆板由贝壳、彩色玻璃、金线等材料制作而成,是早期印度风格艺术品这一。尽管大部分已缺失,但根据现有图像中的马车、人物、伞盖、孔雀、鹿、柱子、花木等元素,推测其描绘的场景来源于印度著名传说:国王豆扇陀与净修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
金色阿富汗展厅
第二单元:游牧民族王陵-蒂拉丘地(Nomadic mausoleum: Tillya Tepe)。欧亚内陆草原广布,孕育出独特的游牧文化。公元前145年,游牧族群赛克人灭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大夏”。约公元前139年至前130年,原居于中国天山一带的月氏人灭“大夏”建立“新大夏”—约公元前12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途经此地。公元1世纪中期,月氏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建立了后来盛极一时的贵霜王朝。
圆形和X形组合饰[公元25-50年]
20世纪70年代,苏联和阿富汗联合考古队在阿富汗北部发现了公元1世纪前期的黄金之丘—蒂拉丘地。6座(1男5女)墓葬中出土了21618件珍贵文物,安息银币、罗马金币、中国铜镜、印度牙雕,以及草原风格的黄金饰品,证明了阿富汗文明十字路口的特殊地位。关于墓主身份,多数学者倾向于是月氏某首领及其家眷。
神人驭龙吊坠[公元25-50年]
神人驭龙吊坠可能是挂在帽檐上的饰品,结构对称。一人立于中央,上身穿对襟窄袖束腰衣,下身裙摆摇曳,双臂张开,手中分别擒着似龙似马神兽的前爪。主体图案下有绿松石、石榴石、青金石等镶嵌的坠饰。吊坠华美而神秘,人物眉心的白毫有印度风格而神兽翻转的下半生又是典型的草原风格。相似造型在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国北方也有发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
雅典娜图文印戒[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2号墓出土护身符、雅典娜图文印戒和镶宝石戒指。雅典娜图文印戒,黄金戒指中部镶嵌白金,戒面刻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及其希腊文名字。戒面反刻名字表明此戒指是作为印章使用的。雅典娜集智慧、权力和才华于一身,在欧亚草原游牧民族中颇受欢迎。
包金短剑[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的动物噬咬纹包金短剑,此类短剑为游牧民族特有,在古波斯帝国时期即已出现。剑柄以黄金制成,镶嵌绿松石,浮雕各种动植物图案。其中,熊的造型很可能受到了汉文化影响。
金盘[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4号墓出土的金盘,出土时垫在男墓主头下。盘外侧边缘刻希腊文“CTAMA”,“CTA”即斯塔特(staters),是古希腊的金币单位,“M”代表40,“A”代表1,标明重量为41斯塔特约合638克。这种金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用于祭祀,象征虔诚的品质、责任或表达素敬。蒂拉丘地6号墓女墓主头下也枕了一件类似的银盘,表达了特定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
盘羊立像[公元25-50年]
蒂拉遗址4号墓出土的盘羊立像和树形歩遥。金盘羊昂首挺立,造型生动,体态硕壮,毫毛毕现,四蹄下的穿环与角间的插管表明它可缝系在冠帽的顶部。盘羊是游牧民族喜欢的动物,分布在包括中国西部、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亚洲中部的广阔地区,是重要的崇拜对象。
项链[公元25-50年]
蒂拉丘地墓葬6个墓室都出土了项链,而且每条项链都不一样。出于于5号墓的项链,墓主为女性。总体呈扇形,四层不同造型的坠饿嵌绿松石、石榴石、黄铁矿。多样的元素、丰富的层次和突出的色彩彰显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是6条项链中最为华丽的。
武士图扣饰[公元25-50年]
蒂拉遗址3号墓出土的武士图扣饰,这是墓主人外衣的衣扣,由钩和环固定。衣扣纹样左右对称,略有差别,原本镶嵌的宝石已全失。图案为一位手持盾牌和长矛、身穿铠甲的武士立于植物组成的方框中间,人物表现的是古罗马军人形象。
扣饰[公元25-50年]
蒂拉遗址3号墓出土的花叶形发饰和骑鱼的厄洛斯扣饰。希腊神话中的厄洛斯即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其形象常为长着翅膀的孩童骑着海豚。中亚地区不临海,亦无海豚,故海豚形象即被想象成鱼的样子。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丘比特被转化成有翼天使的形象。
金腰带[公元25-50年]
蒂拉遗址4号墓出土的金腰带,腰带由9个造型相似的高浮雕圆形金牌和8条金索带组成。金牌上的人物骑着狮子,手拿双耳口杯。关于人物形象多数学者认为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也有学者认为是中亚的娜娜女神。而金牌背面的希腊字母又显示了人物身份的希腊属性。
金色阿富汗展厅
第三单元:贵霜王朝城址-贝格拉姆(Kushan Empire city site:
Begram)。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到月氏游牧民族,从阿伊哈努姆城址到蒂拉丘地,阿富汗北部的广大区域400年间几易其主。公元1世纪中期,月氏人中的贵霜翕侯统一各部,建立了贵霜帝国。贝格拉姆即为第四任贵霜王迦腻色伽(公元127—140年在位)的夏都。此时的贵霜王朝处于东西方贸易中心,疆域辽阔,国力鼎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迦毕试即系此地,而“异方奇货多聚此国”的描写也是相当真实的。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北发现了贵霜王朝的城址贝格拉姆,在宫殿区两个密封的房间内发现了包括罗马塑像、印度牙雕、埃及银器、中国漆器、叙利亚玻璃等在内的2000多件珍宝。有学者认为这些宝藏为皇家所有,也有人认为这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货物。无论它们为谁所有,都再次证明了阿富汗在东西文明交汇中独特的历史价值。
女神立像[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0号房发现的三座造型典雅、身姿曼妙的象牙制女神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站在摩羯鱼上,或将手臂放松下垂,手持一把带藤的水果;或倾侧身子,似在神情自若地行走;或头顶神罐,身体曲线呈现出动态的生命感。通过与印度古代艺术中的图像比对,学者指出这可能是恒河女神,象牙雕件还是古代印度重要的出口品,甚至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中,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女神形象。此外,正是在阿富汗的贵霜王朝时期,发源自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深刻且久远。
女子图饰板[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3号房发现的女子起居图饰板,,象连环画一样表现陀兰那拱门下不同的女子起居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印度上层女子的日常生活。饰板上展现了女子休憩、交谈、玩乐、骑马、梳洗、弹琴等场景。由两根立柱和三道门楣组成的拱门在古印度建筑中被称为“陀兰那”。早期印度教、佛教建筑中象征神圣的区域,其上往往雕刻着各种神、兽、花、草图案。中式牌坊和日式鸟居的原型就可能源自陀兰那。
西勒诺斯面具[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3号房发现的西勒诺斯面具。西勒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导师,酒后有预言能力。西勒诺斯常以半人半马形象出现。这件面具中他胡须茂密,头上树叶缠绕。
阿芙洛狄忒立像[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3号房发现的阿芙洛狄忒立像,此为希腊神话故事中手拿金苹果的爱神阿芙洛狄忒立像。爱神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维纳斯。古罗马不仅全盘接受了古希腊的众神,还模仿奥林匹斯神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卡匹托利尼神系,将希腊神名改为罗马名。于是希腊爱神阿芙洛狄忒,变成了罗马爱神维纳斯。
圈足来通杯[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0号房发现的圈足来通杯。来通杯是一种号角状酒杯,广泛流行于古代欧亚大陆,角尖往往是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酒从动物口中流出。此杯角尖似蜗牛头部,杯足为喇叭形。希腊语中“来通”(“Rhyton”的音译词)意为流出、联通,当酒一饮而尽,即是对酒神的尊敬。
紧那罗式水壶[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3号房发现的紧那罗式水壶,水壶为鸟与女性结合的造型。女人上身赤裸,双手合十于胸前,口部是出水口,发辫是把手,背部有圆柱形进水口。有研究者认为,其描绘的是印度神话中天上音乐家和歌手紧那罗。
三足座[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3号房发现的葡萄叶形饰、铜把手、三足台。三足油灯座,顶部呈圆盘形,侧面有舌状垂饰。托盘边缘向上凸起,三条支足呈狮子腿形。这种器形1世纪开始流行,属于典型罗马器物。类似器物曾发现于意大利庞贝遗址。铜把手,把手拱形镶银,两端羊首似人面,可能是希腊神话中头上长着一对山羊角半人半羊的农牧之神萨堤尔。
彩绘大口杯[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0号房发现的彩绘大口杯。最初玻璃在中土非常稀少,被视为珍宝的一种,甚至用作供奉舍利的七宝之一,中国人最初对玻璃和水晶并没有严格区分,故以高价购买。直到北魏太武帝时,由贵霜商人将玻璃制造技术才传入中国。
头像花瓶、砝码[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0号房发现的女子头像花瓶和雅典娜式砝码。青铜雅典娜式砝码,外观为女子半身像,内部中空,头后侧有把手。女子戴盔穿甲,昂首目视前方,盔甲上有美杜莎头像。她应是罗马神话中的密涅瓦(Minerva)(希腊神话称雅典娜Athena)。青铜人物形砝码,器物外观为男子半身像,顶盔着甲,卷发,昂首目视前方,头盔上有数个用以悬挂的环状系,后侧有把手。形象应该是罗马神话中的玛尔斯(希腊神话称阿瑞斯Ares)。
厄洛斯立像[公元1世纪]
贝格拉姆13号房发现的厄洛斯立像,青铜像为幼童形象,体态丰满,卷发后垂,双翼张开,右手前伸执一物,左手握弓。丘比特(Cupid,希腊神话称厄洛斯Eros)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玛尔斯的儿子。他的形象常常是一个身披双翼,手持弓箭的胖乎乎的小男孩或英俊少年。据说他有两种箭,金箭能让人产生爱情,铅箭能扑灭爱情。
青铜立像[公元1世纪]
塞拉匹斯-赫拉克利斯塑像,这尊青铜塑像比较特殊,是一种融合希腊赫拉克利斯和埃及本土神塞拉匹斯的“Sepapis-Herakles”神,塞拉匹斯神是托勒密王朝埃及和希腊共同信奉的神,被视为农业及来世守护神,其头戴橄榄叶装饰高冠,象征尼罗河丰饶;手拿棍棒是赫拉克利斯的特征。贝格拉姆出土的塞拉匹斯-赫拉克利斯神,证明了贝格拉姆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当地文明交流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17:00闭馆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一天的博物馆之旅,仿佛徜徉于历史长河里,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所沉淀出来的独特、多元的古代文明。
海上画派绘画艺术特展
2019年9月29日下午13:00,再次来到南京博物院,利用离开南京前的最后半天的时间,把上次没能仔细参观的展厅再好好逛逛。
傅抱石创作毛主席诗意画特展
在服务中心寄存好行李后,首先前往上次没来得及去的艺术馆,这里也是南京博物院展陈的重要展馆,按照艺术品质地分类展示院藏文物,由历代雕塑、绘画、书法3个陈列馆和傅抱石、陈之佛、苏天赐、吴为山等名人馆组成。
特展馆
心心念念上次没能仔细参观的特展馆中的几个常设展览,缺少艺术鉴赏力的我在艺术馆匆匆转了一圈儿后,直奔重点打造国内外精品展览和以院藏宫廷文物为主的专题展。
《盛世华彩》展厅
《盛世华彩》展出的文物,包含了清代收藏于北京故宫、奉天行宫和热河行宫部分南迁文物精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国家祭祀到宫廷饮食和雅玩,官窑瓷的踪影随处可见。清三朝官窑瓷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康熙官窑大气,雍正官窑瓷玲珑,乾隆官窑瓷艳丽。本展览的展品都是流传有序的院藏官窑瓷,它们将清三代官窑瓷的风格充分表现出来。
青花万寿纹尊
清康熙青花万寿纹尊,是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六十大寿而做。周身绘寿字纹,总共约一万个“寿”字。表现如此繁缛多姿的异体“寿”字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此非凡的整体策划更显示出封建帝王的威势和臣子们的恭敬。
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一套十二只,分别绘有十二月花卉纹: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背面各题诗一首,并钤“赏”字方印。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雍正、乾隆青花梅瓶,腹部上下各出双线弦纹为界,其内绘有折枝花果,分别为石榴、荔枝、寿桃,寓意三多,分别寓意多福、多寿、多子,为传统吉祥纹饰。三组折枝,均呈倒三角形构图,分布均匀,错落有致。瓶身近底部,饰蕉叶纹。
粉彩万福宝相纹葵花式带托花盆
粉彩始烧于清康熙朝,雍正官窑粉彩最柔美,自乾隆朝以后,粉彩成为清代彩瓷的主流品种,在此之前称雄于瓷坛的青花瓷退居于次位。
《精准与华美》展厅
《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展览包括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的广造钟、南京钟、御制钟、西洋钟等不同种的钟表,代表了当时钟表制造的最高水准。
铜镀金亭子人物敲钟
中国计时器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器。明末清初,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由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械钟表被带到了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两座自鸣钟,在当时的宫廷内引起了轰动。
铜镀金嵌珐琅人敲时乐钟
至十七世纪,清康熙帝倾慕欧洲的科学技术,收集了许多西洋的科学仪器和各类时钟。当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都把西洋钟表当作礼物献给中国皇帝或王公大臣以求得支持,西洋钟表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受此影响,清政府设置了做钟处,广州、苏州等地亦纷纷模仿西洋钟或创新制造机械钟表。
铜镀金嵌彩料石人敲时乐钟
钟表是南京博物院丰富藏品中特殊与珍贵的种类,是极致的实用品,也是高贵的艺术品。《精准与华美》展出的中外机械钟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制作年代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其中既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尽管各自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以不同的造型出现,但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是其共性,代表了当时钟表制造的最高水准。
《陈设清宫》展厅
南京博物院作为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传承者,收藏了较多的宫廷旧藏。它们的种类琳琅满目,造型千姿百态。《陈设清宫》展览从清宫礼制、信仰、生活、赏玩、陈设等各个层面,为您呈现清代宫廷生活多姿多彩的生动画面。
铜香筒、彝炉和鼎式炉
礼仪是为制度服务的,祭祀、朝会、庆典、出行、册封及皇帝的冠服等,都鲜明地体现出“别贵贱、序尊卑”的等级观念。清代上承前朝,将典章礼仪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御赐和硕智亲王金册
“御赐和硕智亲王金册”,为清嘉庆年间金银器。金册呈长方形薄片,4页,汉、满文各半。金册是指清代称记载国史的史册或金箔制的册封诏书,源于我国清朝册封达赖喇嘛时的用语。皇帝授藩属、诸侯、宗族、妃嫔与功臣等以封爵,皆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授给封爵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宣读后,将册文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称册封。清立皇后之礼称册立,余称册封,立皇后与封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册、金宝(印玺),封郡王及郡王福晋册、印皆银制饰金,封嫔有金册而无印,封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及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则皆用纸册。
御赐“和硕智亲王宝”金印
嘉庆十八年(1813年),31岁的旻宁被父亲嘉庆皇帝封为和硕智亲王(后来的道光皇帝),并颁给他一枚精美华贵的和硕智亲王金印。金印整体近似正方形,形象为龙首、龟身(尾爪均为龙)的赑屃为钮。
瓷碗和瓷盘
颜色釉瓷器被严格地使用于宫廷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宫廷用色黄色的等级最高,瓷器上黄色的多少,标志着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黄釉到以黄釉为地,再到以黄釉作彩,乃至没有黄色的绿地紫彩云龙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详细记录在宫廷典制之中,以区别于普通百姓,从而共同构成对皇权支持的有机整体。
翠玉配件
皇家的尊贵与华靡在宫廷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哪怕是在起居、日用、盥洗、游憩等活动所涉及的器具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些器具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和文化熏陶。
湖绿地墨彩加粉花鸟纹荷花缸
湖绿地墨彩加粉花鸟纹荷花缸,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瓷品,湖绿底色上,生动地描绘了一湖春水、鸟语花香的祥和景象。整件藏品颜色淡雅素丽,是清代瓷品中的精品。这件藏品上,最惹人瞩目的就是花缸上清楚的印有“大雅斋”三个字,旁边则是篆书“天地一家春”的题款。大雅斋是慈禧太后晚年画室的名字,而这件湖绿地墨彩加粉花鸟纹荷花缸也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天地一家春”其实是圆明园里一栋普通建筑的名字。但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这栋建筑可是一点都不普通。因为慈禧正是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临幸。因此,慈禧太后晚年时,要求“大雅斋”所有的专用瓷器上,都必须刻上“天地一家春”的题款。。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乾隆时期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炉仿作圆簋形,盖呈覆圈足圆碗形,圈顶四侧各拱一镂雕翔风,簋喇叭颈,溜肩双耳,镂雕作变体挂凤,挂于左右两侧的口沿和腹上,腹前后侧饰衔环铺首,喇叭形圈足。芙蓉石又称为粉晶,质地易脆,制作这么大件的器物实属不易。
青玉梅花式洗、葵花式洗
赏玩珍品,材质珍贵,造型独特,技法精湛,工艺精巧。或点缀书案,或欣赏自怡,逸态横生,使人爱不释手。清代帝王对艺术品的偏爱和审美取向,使得这些珍玩负载着深厚的精神内容,体现出不同流俗的审美追求。
乾隆御题龙凤形玉璧
清乾隆御题龙凤形玉璧,用整块青白玉雕镂,器表经人工处理成赭黄沁泽,古色古香。一面雕琢云龙纹,另一面雕琢云凤纹,工艺精细。
白玉佛手花插
白玉佛手花插,器作佛手形。佛手一大三小,同生于一盘枝上,大者居中,小者和枝叶居边,正好以中者的高大之状凿孔为插,造型十分巧妙自然。
铜镀金嵌玉盆景
铜镀金嵌玉盆景为清宫旧藏,珐琅盆中植各色繁花,工艺精湛、意态生动,设景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盆多用铜镀金或珐琅工艺制作,华美精致。上面的植物采用玉石、料石或玻璃等制作,栩栩如生。
佛教精品
清代皇室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和萨满教等,但主要是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它们是清政府团结蒙、藏民族有力的政治工具。清宫主要珍藏的宗教文物有造像、佛经、法器三大类,形制规整不,质地华贵,工艺考究,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孝贞显皇后鎏金铜发塔
慈安皇太后发塔是清代鎏金铜器,为藏式喇嘛塔,底座为正方形须弥座,四面皆有雕刻,并镶嵌红珊瑚、绿松石以装饰。其束腰部分雕刻二只狮子,相对而立,其间相隔一个火焰宝珠。狮子前爪上举,用以承托上枋部分,形象十分生动。
鎏金莲花手观音铜像
清代帝王崇信藏传佛教,《走近佛前》展出的清宫铸造青铜佛像、造型规范、结构匀称、用材讲究。佛像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和艺术价值。
鎏金药师佛铜像
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皇宫和皇家苑囿中都设置佛堂,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龛、佛塔、佛阁、佛像、七珍八宝等佛教供器,尤以佛象为多。
鎏金宗喀巴铜坐像
清宫旧藏金铜佛造像,除元、明皇室留存和西藏、蒙古等地进贡外,大多是宫廷造办处应敕令而制。清宫铸造金铜佛造像,造型规范、结构均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室气派。
鎏金文殊菩萨铜像
据文献记载,康熙、乾隆二帝十分重视藏传佛教及佛造像,有时还亲自参与佛像图样设计、制作过程的监督,从而确保了造像的质量与水准。
鎏金无量寿佛铜像
造像师除内地工匠外,还有来自西藏、尼泊尔的善巧者,他们结合汉藏两地的造像技艺,因此所造佛像汇聚了各地藏传佛像精华,显示出不同地区的造型特点与艺术风格。
数字馆
离开特展馆,在闭馆前走马观花地在数字馆逛了一圈儿。穿越时空是人类的梦想,数字馆通过虚拟“时光隧道”,为参观者营造时间飞逝、万物沧桑的情境感。
数字馆
数据馆内用抽象概念辅以历史事实的表现方式诠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采取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实时抠像、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引导观众沿着流线移步换景,深刻体验人类智慧精粹。
17:00闭馆后,取行李离开。南京博物院不愧为我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一天半的时间下来,艺术馆、数字馆仅仅匆匆而过,民国馆和非遗馆没时间涉足,只好下次有机会再吧。
另注:
1.标注[1]-[10]为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中的十件,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国宝会被定期轮流对外展览,因此此行有不少镇馆之宝未能得见;
2.标注(1)(2)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可谓是珍宝中的珍宝。南京博物院共有3件文物在此目录中,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未展出,此行未见真容;
3.标注①②为出现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的国宝,包括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另一件坤舆万国全图目前未对外展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