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

(2017-12-16 10:11:22)
标签:

秦汉文明

古代中国

国博讲堂

十月革命

列宁

分类: 按“邮”索骥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从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算起已经超过百年历史,1959年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新馆,自此就在了今天的位置。国博原本是由两个博物馆构成的,一个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个是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合并成了一个,并于2011年对外开放。从1840年到建国后,几乎所有重要的近现代历史文物都集中在国博,还有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精品考古文物,也大量汇集于此。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赠票

    之前同事给我两张博物馆的参观赠票,从去年8月份来过一次国博后,就一直想再来的,这此正好预约上了国博的讲座,决定请假一天顺便去参观下一直想看的秦汉文明展。

    2017年11月8日8:45前往乘地铁10号线,9:18在国贸转乘1号线。9:30抵达天安门东,步行抵达中国国家博物馆,应该是淡季又非休息日的关系,比起一年前,这次进国博可算是容易多了,没排多长时间的队就进了大门,还顺利领到了秦汉文明展的入场券。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秦汉文明展入场券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朝创建文官体系,推行郡县制度,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推动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朝在继承和完善秦朝创立的各项制度的同时,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交流等领域都有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秦汉王朝经过四个多世纪的经营与沉淀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取法借鉴,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文明”展从全国各文物收藏机构精选出多件展品,既包括秦始皇兵马俑、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皇后之玺”玉印等家喻户晓的精品文物,也有海昏侯墓和大云山江都王陵等地出土的最新考古成果。通过这些珍贵文物,展览对秦汉文明进行全景式深入解读,以诠释其厚重内涵及深远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秦始皇陵兵马俑邮票中的牵马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伟,体态匀称。此次展出的兵马俑均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铜诏铁权
    权为衡(天平)上使用的砝码。此铁权一侧镶嵌一青铜诏版(系范铸而成),上阴刻篆书6行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者,皆明壹之”,是秦代统一全国度量衡法令得以实施的直接证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熹平石经”残石
    残石上刻早已失传的儒家经典《乐经》经文。“熹平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原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开创了我国历代的先河,其集汉隶之大成,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关内侯印”金印

    关内侯为爵名,属世袭爵位,战国时秦国始置。爵制源自周代,两周时期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商鞅变法时设定二十等爵制。汉承秦制,亦行二十等爵制,只是为避以武帝讳将彻侯改为列侯。关内侯列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通常是对立有军功者的奖励,封有食邑,可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但无封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皇后之玺”玉印
    此印出于汉高祖与吕后的长陵附近,推测该玉印为吕后所有。据文献记载,皇帝玺印和皇后玺印为螭虎形,与此印制一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滇王之印”金印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巴蜀兵临滇,滇王投降,西汉在滇国区域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滇王代代相传,不能用以随葬。此印制作不精,字体亦不够严谨,可能是用以随葬的仿制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单于天降”陶瓦当

    “单于”是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经过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大规模用兵,加之自然灾害,匈奴势力急剧衰落。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朝汉于甘泉宫,称臣侍汉,汉朝“宠以殊礼,位于诸侯王之上”,开启了汉匈关系的新篇章。“单于天降”瓦当应与呼韩邪附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青铜马及牵马俑

    铜马的头胸、腰、腿分9部分铸造,后用铆钉连接而成。为与匈奴争锋,汉王朝从中亚进口良马以期改善中国军马供应。西域大宛国(今哈萨克斯坦费尔干纳地区)出产的汗血宝马最受汉朝青睐。目前出土的两汉马俑,都具有“胡马”特征,身材高大健硕、长颈竖耳。这件铜马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最高大的青铜马,形态上当属胡马。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1973年发行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中“长信宫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2000年发行的《中山靖王墓文物》中的长信宫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长信宫灯
    出自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因灯上刻有“长信”两字而得名。长信宫灯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根据需要调节照度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烟炱(tái,气凝积而成的黑灰)可以通过宫女右臂进入体内,使烟炱附着于体腔以保持室内清洁,是一件集实用和装饰功能于一体的艺术杰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2000年发行的《中山靖王墓文物》中的蟠龙纹铜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鎏金银青铜蟠龙纹壶

    此壶原属楚国,是盛装“糟酒”的容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败死,国除,其财产被没归朝廷朝廷又将其转赐给中山王。该壶巧妙地利用了金银的色差,将构图的复杂和色调的平衡结合得异常完美,展现了西汉登峰造极的青铜装饰工艺水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陶绕襟衣舞俑
    舞俑身体呈“S”形,两只长袖随舞步变化而一前一后抛甩。此俑表演的正是汉时流行的长袖楚舞。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艺术,尤其继承和发扬了“楚舞”折腰、舞袖的风格。汉代墓葬中的长袖舞人形象很常见,但这种姿势的舞俑在国内其它地区尚未发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错金银嵌宝石青铜鸟柄汲酒器
    整器上下贯通,利用虹吸原理,借助于器内水压和器外气压的共同作用调节酒量。这件汲酒器无论是做工的精美程度,还是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造诣,都超出同时代同类器物之上,体现了西汉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彩绘陶铠甲武士俑
    出土于陕西省汉景帝阳陵,泥质灰陶,陶俑呈裸体断臂站立状,原应安有木质手臂,身着木质铠甲和丝麻制衣服,已腐朽,属于军士俑中的步兵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金缕玉衣
    为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西汉时期,玉衣的使用尚未形成等级制度,东汉玉衣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玉衣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

     树身采用失蜡范铸,由树干、树叶和朱雀组成。树干分六节,叶片上有西王母座像、仙人骑驴、狩猎等图案。摇钱树流行于东汉初期至蜀汉晚期,分布地区以今天四川为中心。关于墓中随葬摇钱树的宗教文化内涵,有祈求长生富贵、升天成仙、丰产社祭和原始树崇拜等观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鎏金青铜座银盒

    裂瓣纹银盒多出土于诸侯王或高级贵族墓葬,是西汉王侯上层贵族的享用品。用银片捶揲出器形和凸起的裂瓣纹样的技术不见于中原文化,与波斯及地中海沿岸古代国家金银器工艺和纹样极为接近。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此类裂瓣纹银器当是舶来品,很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波斯或罗马地区输入的。考古出土资料表明,汉朝工匠对输入的裂瓣纹银盒进行了加工改造,或增加非银质的圈足,或在盒顶部增加捉钮,或仿造造型纹样类似的青铜盒,以适合汉朝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鎏金青铜当卢

    当卢属马具,系于马额中央作为装饰。此当卢呈叶形,透雕一后肢朝上翻转的有角蹄足神兽。这种有角蹄足神兽源自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文化,体现了中国工匠对欧亚草原动物纹样的吸收与借鉴。西汉时期,这类神兽纹样广泛传布,多被用于装饰马具、长方形腰饰牌、熏炉盖子、漆盒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

    为博矩纹铜镜,镜北鎏金,圆钮,杮蒂纹纽。镜铭反映了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同时也表达了对子孙的祝福以及希望国家统一、安定、繁荣的愿望。
    上次来国博时有几件展品没找到,参观过秦汉文明展后,12:15前往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再来一次按邮所骥。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殷代铜器》邮票中的斝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殷代青铜斝[jiǎ]
    “斝”是古代一种温酒器具,也是一种祭祀盛酒灌地降神的礼器。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小运河出土,
铜斝器身呈圆形,一侧有鋬,腹壁饰有兽面纹,口沿有两柱作为装饰。作为酒器,在中原商文化中发现很多。在淮夷聚居区的安徽省境内发现的这件铜斝与中原极其相似,表明了当地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亲密交流和融合,并已达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1961年发行的《唐三彩》邮票中的彩陶驴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蓝釉陶驴
    三彩陶驴出土于西郊土门一唐墓中,驴身施蓝色釉,鞍韂为黃色釉,顶部鞍鞒凸出部施蓝色釉
。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司马迁写《史记·匈奴列传》时,驴还被认为是匈奴之“奇畜”,到东汉时已成了普通家畜。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当时被称为“劣乘”。百官一般骑马不骑驴,但由于驴比较便宜,为民众所普遍使用。不过后来由于进士们追求车服的华奢,唐懿宗咸通年间特意规定进士不许乘马,只许骑驴。时有诗曰:“今年诏下尽骑驴,紫轴绯毡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但这一规定似乎没有贯彻下去。
    努力了半天,仍未寻找到的三个藏品如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唐·盘龙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唐·盘龙铜镜

    铜镜是我国古代妇女梳妆用的生活用品,其使用年代可上溯至殷商时期。盘龙纹铜镜出土于陕西西安,呈葵花形,其背饰的龙纹奔腾飞跃,头部曲颈回顾,张口吐舌,四爪向各方伸展,龙身婉转自如,纵横往复,尾部向上往后卷曲,身体通饰鳞片,细密而工整。龙体周围衬有4朵流云,疏密得当,显得生机勃勃,雍容华贵。此镜造型完美,工艺精细,反映了唐代龙纹镜的制造成就。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1961年发行的《唐三彩》邮票中的彩陶驴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唐·三彩驴


    三彩陶驴出土于西安东郊十里铺一唐墓中,身着赭色釉,马鞍下面的鞍韂为绿釉,顶部鞍鞒则显露出黃白色,绿白相映,色彩相得益彰。唐代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拥有完整的驿道网,这些驿道除了供官府公务使用外,也是商贾贩运货物和民间来往的通道。驿道上相继出现了许多为过往旅客服务的民营店肆供应酒馔,而且许多店肆还都配置有驴赁客乘的“驿驴”。这些驿驴往来便捷,倏忽数十里,如同驿骑,成为陆路交通上的得力交通工具。这件备有鞍鞯的三彩驴,正是当时驿驴的形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椭圆形绿玻璃瓶

    盛水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器表明,当时已采用了西方玻璃工艺,既能制造高铅玻璃,也能制造出质量较高的钠钙玻璃,器物形态则依然多采用传统样式,表明中国玻璃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古代中国,尤其是隋唐以前,精美的玻璃器物主要来自西方。隋代中国生产的玻璃器中,一种是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征是玻璃成分中含铅较高,通常称为铅玻璃。另一种是受西方影响、用新技术生产的,含钠钙成分较高的钠钙玻璃。这件绿玻璃瓶器壁极薄,晶莹玉润,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其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质地为高铅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国博讲堂

    13:00离开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在自助取票机上取到国博讲堂的门票后,13:40至报告厅等候听《领袖与革命主题的表现》的专题讲座。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讲座现场

   《国博讲堂》特邀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奥莉加·安德烈耶芙娜·阿伯拉莫娃女士做题为“领袖与革命主题的表现:‘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的专题演讲。奥莉加·安德烈耶芙娜·阿伯拉莫娃,1973年至1993年在列宁中央博物馆工作,1993年至今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作。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主馆坐落于莫斯科红场,1993年列宁中央博物馆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本讲座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展出的文物、艺术品为主体,从展览的三个部分“伟大的革命”“人民的纪念”“中苏的友谊”,来阐释苏联艺术家如何表现革命的重大事件、加强革命的宣传,苏联宣传画的主题和历史特点,并以文物叙述中苏之间交往和友好的历史。此次展出的展品就算是亲临红场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也很难得一见,只有特定时间段才会对外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巡洋舰132号舷窗
    听过讲座后,前往“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参观。1917年10月(俄历),在布尔什维克的争取下,“阿芙乐尔”号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25日晚10时,由于盘踞在冬宫的临时政府仍不肯投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打出了第一炮。炮声响过4个小时后,临时政府部长们被逮捕,下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列宁私人物品
    列宁私人物品中的棕色长型旅行手担包是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流亡国外时使用的,从1900年7月侨居国外起,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国外流亡长达15年,他们去过意大利、法国、波兰等12个国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向冬宫突击

    画作为记录十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重要历史题材创作。作者帕维尔·彼得罗维奇·索科洛夫-斯卡利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是1917年10-11月莫斯科事件的目击者,这些素材被他运用在此油画创作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斯大林别墅内的物品
    斯大林别墅内的物品中的刺绣“鹰”是毛泽东1949年12月出访苏联时,作为祝贺斯大林七下寿辰的礼物赠送给斯大林的,1949-1956年间,它一直被悬挂在斯大林别墅的大厅内。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1954年发行的《乌·伊·列宁逝世纪念》邮票
    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病与世长辞,终年54岁。1954年中国邮政部发行《乌·伊·列宁逝世纪念》邮票以资纪念,这枚邮票是以苏联摄影家奥促普拍摄的列宁头像为创作模板。
 

中国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有孙中山签名和印章的哀悼绸布

    1925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一周年时,孙中山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而书写的哀悼词。绸面题词为:“革命之真意义为求最大多数人类之解放与自由,列宁于此得大成功”。

    用一天的时间徜徉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徜徉于历史与艺术的长河中,获得身心的愉悦。15:50离开赶在下班高峰前乘地铁返回家中,结束一天的文化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