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宇宙血液和生命源泉之称。
我国自古在饮水文化方面都得好很好的发展。中国向来推崇“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易经哲学不但认为“大一生水”,即“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而且,还辩证地认为“大一藏于水”,即天地宇宙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均可包幕、储藏在水中。
在中国人眼中,水和水绝对是不一样的。唐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将水界定为三个等级,“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传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评天下名泉名水,将宜煎茶的水按水质好坏分为二十等。而另一个爱评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闹出评出两个天下第一泉的逸闻来。在中国人眼中:水,不仅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正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哲学,正确地指导着水的生理功能研究。

明代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巨著中,一改历代本草修编惯例,推陈出新,立《水部》为百药之首,提出了“水疗”的革命性概念。
李时珍科学地总结了水在自然和人体运行的作用,他提到:“水者坎之象,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化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在这里,他强调饮食的重要性,而且把“饮”置于“食”之前,把“水”至于“谷”之先。“食疗”和“药膳”,已是中外普遍接受的预防和治疗“现代病”,诸如心血管、肿瘤、糖尿病的“治本”之道,可是却普遍没有重视“水疗”、“水补”和“水为药”的革命性概念。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他认为,人的饮食均资于水土,而饮食又是人生的命脉。所以对水的性味,即水的流止寒温、浓淡甘苦等,应当潜心了解,一旦运用得当,即可以发挥药的作用。
李时珍把水分成天水13种和地水30种。称天水为一,地水为二。他不但推崇能驱毒治病、浸种防虫效用的“腊雪”,他还注重各种季节的雨水。他认为“立春雨”能“资始发育万物”、“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之药”;小暑逢壬之间的“梅雨”,可用以“洗疮疥,灭瘢痕”;至于立冬后十天到小雪这期间的雨水,他命名为“液雨”,更明确称之为“药雨”,“百虫饮此将伏蛰”。
除此之外,李时珍更主张充分利用各种“节气水”,他认为“立春,清明二节储水,谓之神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他转引《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主张收集柏叶、菖蒲、韭叶和百花草尖上的另一种“天水”,用以消渴、明目、养容、延年。他的研究有其现代科学的内涵,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