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一日
(2009-09-08 20:18:39)
标签:
大勐龙深山老林连队坝子深山野岭 |
分类: 知青岁月 |
清晨,一轮昏黄的太阳透过迷漫的大雾,把淡淡的阳光撒向这深山老林间的两排简陋的草房。近处,小鸟在蜿转动人地歌唱,一缕淡淡的炊烟从那小小的坝子上冉冉飘起,沉睡的深山老林,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我们几十个知青,来到这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已经几十天了。我们要在这野兽出没的地方组建一个青年连队。当时由于大批新知青的涌到,老连队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我们奉命在这里建连,为的是迎接新的同伴。
今天是星期天,连里其他同伴,因为不堪平日的寂寞,不惜一周来的劳累仍然爬山涉水,走几十里地去小街,大勐龙赶集。我与指导员留在连里,从山外其他连队来了一些知青朋友,他们热爱静谧的大自然更甚于赶集,进山来陪伴我们消度这难得的休息天。
这时,我们正围着那袅袅炊烟的发源地──小坝子的土灶边。记得当时有人刚探亲回来,带来了这里罕见的美味。当时,利用探亲从家里带大量的食物,早已成了我们的惯律,要知道当时的兵团正处在急剧的膨胀之中,有些方面也无暇顾及,因此,我们经常处在断菜无油的生活之中。我们把大块的腊肉,整条的香肠和着卷面煮了一大锅,不知是谁拿出一瓶酒来,我们大伙乘着性子,你一口我一口地居然把它喝完了,酒足饭饱以后,我们大声地喧哗,高声地歌唱,歌声在山野中回荡。
这时,大雾逐渐散去,山坡上火红的木棉花,淡雪青的铁莉花开满了树梢,把葱茏的群山点缀的五彩缤纷,三月的西双版纳春意盎然。
我们陶醉于这迷人的山色之中,心里充满着无尽的遐思,不知是谁,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引人的建议:到这原始丛林里去看看。马上得到大家的附和。于是大家找出精致的傣家小刀,别在腰间;有人背起连队那杆唯一的老套筒步枪;大家都套上了长长的厚布袜子,这样可以防止森林中蛇和蚂蝗的侵袭。就这样,我们朝着这莽莽的原始森林进发了。
一走进森林,脚下便是一层厚厚的腐叶,软绵绵的富有弹性,空气中洋溢着一股由腐烂的枝叶发出的奇异而又浓烈的气息,几条小溪从山间石缝里蹦蹦跳跳地流过,发出叮咚的水声,使这古老的森林更显得神秘、幽静。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刀在大树上刻着痕迹,为的是回来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一路上,这些遮天的大树,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像披头散发的恶魔,互相牵扯在一起,扭得难解难分;有的巨大的榕树粗看像一座森林,从它那巨大的树杈上垂下的一根根枝条插入地面,又长得像一棵棵大树。越往森林深处走,地面就越潮湿泥泞,我们在厚厚的腐叶层上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身边常会出现这里才能见到的奇花异草。有的草本作物,叶子大的像个八仙桌面,开着大朵深色的花;有的树根尽像一垛蜿蜒的墙似地耸立着露出了地面,这是植物的板状根,这是在亚热带雨林中才有的巨大树种。
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出现了陡坡。原来是一座被丛林覆盖着的大山,大家乘着游兴正浓,凭着年青健壮的体魄,一致赞同攀上顶峰去。刚上山坡,,前面就出现一片原始竹林,粗大的竹子横七竖八地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走在前面的同伴用砍刀奋力砍掉拦路的竹枝。我们猫着腰,从那竹篷间的空隙中弯弯绕绕地直向山顶。
离山头不远了,我们个个气喘嘘嘘,汗流浃背。
突然,前面峰顶清晰地出现了一个傣家竹楼式的小草棚。原来在这沉睡的丛林中,我们并不是第一批主人,那神秘的草棚,又强烈地吸引我们奋力攀登。
我们终于登上了那高高的山峰之颠,这里是另一番天地,山顶上开出了一块不大的开阔地,小竹楼就是就地取材所建,竹楼落成,一片小小的山顶广场便自然形成。这里的傣族每逢收获以后,就将成群结队的牛放进深山,直至第二年春耕,才将牛群引出深山。在此期间就任牛群自行觅食,栖息,这个傣家小竹楼便是放牧人栖息的地方,他们要在深山野岭中住几个月。从这竹楼边一直通向沟底的脚印,是放牧人背着竹筒到山沟底下取水时留下的,留在这陡峭的山坡上的一个挨着一个的脚印,是人类与自然顽强博斗的象征。
这里暂时并无主人,四周安然静谧极了,只有几只美丽的小鸟在欢快的歌唱,似乎在欢迎我们这批远方来的年青人,竹楼周围开着许多不知名的美丽的花。登上竹楼,俯瞰莽莽苍苍,奔腾起伏的群山万壑,白云在半山腰缭绕,一条如带的勐龙河在远处的坝子上闪闪发亮。
刚从潮湿阴暗的丛林中出来,看到如此辽阔壮观的景象,顿时觉得心旷神怡,路途的艰难、登山的劳累都抛向了九霄云外。
那天,我们从原路摸索回到连队,已是夕阳泯灭乱山中的时候了。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我总是不能忘却那遥远而美丽的南疆,尤其是这林中探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