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厌学与厌世”的哲学思考(原创)

(2009-07-23 06:16:32)
标签:

厌学

厌世

教育

闲暇

无聊

叔本华

分类: 理想的教育

文/牧师

   厌学是学生中普通存在的现象,而且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讨厌学习,更有甚者,还讨厌老师的,如果学生“厌学”或“厌师”,那再好的科学知识和人生道理都不会为学生所接受和吸收,更遑论能考出多高的分数了?我们估且称这些“厌学”或“厌师”的学生为“厌生”吧,就算这些“厌生”在一补再补的强化补课中获得高分,未来让他们带着一种“厌倦”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那么厌生们如何才能走上幸福的人生路?如果用“刀枪般的语言”逼迫学生学习,要求他们考一个好分数,只怕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后是把学生逼上梁山,只怕社会上又多了一条流浪的“好汉”。

    大脑象一个住在人体内接受养老金的人,必须不断的给予自由与闲暇的时间,才能健康的活跃起来。然而大部分“厌生”在自由和闲暇的时间里,都做些什么呢?尽情寻找感官剌激,追求物质享乐,浪费父母的钱财,学校生活陷入厌倦和无聊的状态,终日无所事事,无事更生非。很多“厌生”放弃了学业,宁愿上课玩手指,闲聊,看漫画书,听音乐,也懒得动脑筋,因为他们的心智空空荡荡,原本就没有什么脑筋可动的,失去自然心智的“厌生”犹如拆了发动机的汽车一样,是一具“物件”或“活尸”,鼓励或强迫“厌生”动脑筋,等于是让家长和老师扛着一具活尸上山砍柴那么艰难,成效不会太大,成人的世界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如果没有心智的健康,成人也容易陷入“厌学”或“厌世”的活尸状态。所以自由与闲暇的时间对于没有智慧的人来说,简直是了无价值,他们度日如年,无聊透顶,平静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犹如把大脑放在热锅上煎熬,所以一旦无所事事的闲着,就会象热锅上的蚂蚁.

    亚里士多德说:“无知者的闲暇是多么的可悲啊!”如何享受多余的时光成了现代人或学生的难题。

    “厌生”只会思考如何去“消磨”闲暇时光,有智慧的学生却总是充分“利用”闲暇时光。大凡才智有限的学生容易“厌学”或“厌世”,因为他们的才智是不能独立的,“厌生”的才智仅仅是用来施行意志力的工具,以满足自己的动机;如果没有特殊的动机或称没有特殊的追求,那么他们的意志就无所求,有限的聪明才智也就休息了,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才智与意志都是依靠“分数”来发动的,分数是属于外物,用外物发动的思想与行为不可能持久。如此这般,闲暇的结果就变得非常可怕,“厌生”的各种天生的能力都产生了停滞现象,厌倦也就这样产生了,对于学生来说称为“厌学”,对于成人来说称为“厌世”。为了消除这种可怕可悲的“厌倦”感觉,“厌生”开始求助于仅能取悦一时的琐事,妄图从各种无聊的琐事中得到暂时的剌激,用来发动业已沉寂的意志。而意志没有聪明才智的帮助是无法达到剌激的目的的。因此在琐事的剌激下,停滞的聪明才智也开始慢慢被唤醒,从而,“厌生”获得了暂时的短暂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稍纵即逝,因为琐事毕竟是琐碎的,不可能持久为生,为了获得经常的剌激,必须时时加以琐碎的剌激,所以“厌生”往往在学校和家庭中会发动一些奇奇怪怪的思想或违规行为,以收获那种短暂的满足感。

    不论是学校和家庭追求的“分数”满足,还是“厌生”发动的“琐事”满足,这些人为的动机满足与真正的、自然的动机满足比起来,就象假钱和真钱的作用一样,假钱只能在欺骗游戏中玩玩,派不上任何真正用场的,所以,用分数发动的评价考试仅仅是一种玩假钱的欺骗游戏,广大师生和家长不能当真的。

http://image.songtaste.com/images/upload/multipic1/121551797411.jpg

    靠分数吃饭的广大师生家长可能会用生存的竞争法则激烈反对牧师的观点,如果你反对我的观点,也就是反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因为我在这里仅仅是解释和传达叔本华的意思而已。反对者通常的反对说词是:如何灵活的运用一些偶然形成(考试分数的高低具有一定的随机偶然性)又不可改变(如,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具有稳定性的)的机会,并且达到最好的效果。如何假装在考试失败的时候摆出一幅笑脸,称之调整考试心态,而这些素质是人将来在社会上必备的生存手段。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师生家长学会了如何投机取巧,学会了钻营(非钻研)考试,学会了如何以阴谋的手段来获取考试的分数。学校出现了什么“特招生”和“提前录取生”,出现了什么“竞赛班”和“重点班”,妄图以阴谋的手段骗取“高徒出名师”的广告效应,用学生的高分来获取更好的生源,而学生也开始学会了如何考试作弊以掩饰自己低能无价值的心智现实.为了谋求地方的升学率政绩,甚至还有个别地方师生共同合谋作弊的。为了满足作弊市场贪得无厌的需求,市场上高科技的作弊工具层出不穷.这种从恶质的教育环境中学到的坏习惯,一旦在心灵扎了根,便会推进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出现尔虞我诈的斗争.只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人人都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被“无所不用其极”的斗争手段破坏的体无完肤.这些例子在政商界、文教界、娱乐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当满足来自于心灵,人们就不会对他人和社会进行不择手段的索求;当满足来自于外物,外物变化多端的来来去去就会促使人们不择手段的追求,就象我家的拉布拉多犬一样,拿一块肉骨头吸引她,她总是能极尽各种手段获得我手中的肉,让她坐就坐,让她躺就躺,让她做什么都愿意,只要能吃到那块肉骨头,当我的手中没有标的物,我家的拉布拉多犬就屁都不理你啦,她的聪明才智也就因为没有意志的念想开始罢工了,你如果还想继续指挥她,请你再拿一块肉骨头挑逗她吧,呵呵。

    学生所能作为和成就的最高极限,绝对不会超过学生自己,师生越是能认识到这一规律,越能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就越能使自己幸福。幸福来源于学生内心的满足,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到“幸福的自我满足”,那他们极易产生“厌学”或“厌世”的学习态度和悲观的生活哲学,分数如果不是源于学生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就如同一付沉重的外部枷锁套在学生身上一样,学生将永无宁日。

    “幸福就是自我满足”,亚里士多德所揭示的伟大真理明示了教育必须源于快乐的人生哲学。

http://bbs.zxrs.net/UploadFile/2004-11/2004112615325471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