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师
--《叔本华人生哲学》摘析与导读
人类的幸福有两个最大的敌人:痛苦与厌倦。生命一直在痛苦与厌倦的两端剧烈摆动。当你出身贫寒时,你将会陷入与贫穷博斗的痛苦之中;当你有幸摆脱贫穷,成为一个富翁,济身上层社会的时候,你马上又会陷入抗击“厌倦”的持久战。
痛苦与厌倦对于每一个人的感受程度不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同样的痛苦与厌倦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产生的不幸体验差异很大。但是对于深谙幸福原则的智慧者来说,总是可以加以积极改变,把自己引入幸福的人生道路。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试图告诉你,如何才能摆脱痛苦与厌倦,进入人生的幸福之境?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还没有悟到幸福的原理,那么很有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牧师表达不够清楚,没有精确传达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原意,敬请谅解。
痛苦是因为我们欲望加身,把幸福建立在外部世界的获得和评价上,当外界群魔乱舞,甚至风起云涌的时候,心灵也会狂乱不止,动乱的心灵是不会感受到幸福的。通常可以把父母、兄弟、姐妹、妻儿、朋友和上下级等等,甚或荣誉、名声、官职和金钱等等,都可以列入身外之人或身外之物。如果亲朋好友的幸福与痛苦指数会影响你的幸福与痛苦指数,如果拥有财富和权势的多寡会影响你的幸福程度,就此可以判断你的人生价值是建立在外部世界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自己心灵充盈的基础上,也可以就此判断你的人生价值观是错误的,因为随着身外的人或物的离散失去,你的幸福指数会随之下降,直至伤心气绝;反之,你的幸福指数就会上升,直至兴高彩烈.如果你的情绪随外起舞,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的摆荡,你的人生被外界的人与物牵着鼻子走,你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心灵.
心灵空虚也是“厌倦”的根源,很多人穷其一生为外界的金钱和官位打拼,当功成名就的时候,发现所追求并不能满足自己心灵的需要,于是马上就陷入人生的另一个极端--“厌倦”,因为厌倦,所以发明了很多聊以消遣的娱乐方式,如打牌、喝酒、泡吧、上网和卡拉OK等等,千篇一律的娱乐方式无非是在消磨和抛弃那些没有心灵价值的财产而已,浪费也就此产生,灾祸也悄悄接近人生。
当一个人接近了痛苦,便远离了厌倦。忙着生存和生活,哪有时间厌倦生活?
当一个人接近了厌倦,便远离了痛苦。功成名就的人通常不会有痛苦,只有厌倦,只有无聊加身。
一个人内在心灵越充盈丰富,求之于他人的的东西也就越少,因为他人能给自己的也越少,于是他向外所求也就很少,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就足够了。所以有智慧的人,通常选择退隐而居,心灵越是丰盈,越会离群索居。因为这样的智慧者完全依赖心灵的幸福而生活,外界的物人对于智慧者来说完全是多余的摆设。高洁的独居是一种无尚的幸福,馋媚的附俗多半是愚笨者的人生状态,但是很多人既不高洁也不附俗,即不智慧也不愚笨,一生仅在二者之间摆荡,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惑:人真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大部分人内心渴望成为天使,但现实环境会逼其成为魔鬼.换一句话说,就是不幸的人渴望摆脱不幸,希望成为一个幸福的天使.
幸福的人通常都是拥有自由和闲暇的人,因为自由和闲暇可以让人平静的返诚而已,发现自己内心的需要,进而寻找和建设自己内心的需要.所以,有智慧的幸福者都是闲出来的.
不幸的人通常都是没有自由或是特别忙碌的人,因为只有依赖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才能获得赖以幸福的外部资本.所以,有钱有权有势的不幸者通常都是忙出来的或忙死的.
如果能够理解内心和外界世界的关联,我们也就有了通向幸福人生的理论基础.金钱和官位可以去拥有,但如果把金钱和官位当作内心幸福的源泉,那你的不幸将很快就会到来.如果你认识了自己的内心需要,夯实了内心的基础,幸福已经从心灵洋溢而出的时候,此时的金钱和官位的到来,至于你来说,是得之有失之无的摆设而已,此时心情会达到不为物喜不为物悲的佳境,内外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你就开始迈向了人生真正的幸福阶段.
那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而且这种需要可以穷其一生争取而不感到痛苦和厌倦呢?
叔本华告诉你:高贵的天性、智慧的大脑、乐观的气质、开朗的精神、健康的体魄等人的品格是可以穷其一生追求而不会痛苦和厌倦的,是人生幸福的第一要素,这些内心的至宝从生到死都会伴随着你的人生,其他一切外在的财富都会因机遇变化而变化,只有这些宝贝是持久不变的财富,不要舍近求远了,幸福就在你自己的内心里,只要改变一下求索的方向,幸福马上到来,既然如此,那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善待自己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