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3岁怕生交际障碍克服育儿 |
昨晚(2012.2.2)爸妈带我们去家附近的宝龙商业广场 3F的儿童游乐场玩,途经一楼时,看到大润发商场用于抽奖的工作台面上放置好多随意派送给进门小朋友的气球。我和依凡哥哥也去凑了热闹,各自拿一个。
不幸的是,从游乐场出来的时候,却发现暂放在鞋柜里面的两个气球都不见了。我们俩都很沮丧。妈妈就安慰我们,到一楼后可以再去要一个。
兴致勃勃地跑到一楼工作台时,却发现台面上摆的那么多气球早已一个不剩。妈妈告诉我们,有需要的小朋友,工作台的服务员随时都会乐意帮忙打气的。
本以为妈妈像往常一样会去帮我们索要的,可是这次妈妈却对我们俩说(妈妈之前已多次做过示范),“如果你们还想要气球的话,就要自己走过去和工作人员说,请求那个大哥哥帮你们弄?”
这下,我俩就开始犯难了。我不敢去,依凡哥哥也是,同时不愿意离开。
一涵:妈妈去,妈妈去。
依凡:我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很为难的神情)
涵妈:“大哥哥,晚上好!可以帮我们拿个气球吗?”——“你就这么说,服务员就会帮你们打气的。”
依凡:让妹妹先说。
一涵:不要,哥哥先去说。
涵妈:这样,那你们两个就手牵手一起走过去,同时说,好不好?
我同意妈妈的说法,积极性非常高。正想拉着哥哥的手走过去,可是哥哥犹豫了。
依凡:伯母,我妈妈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
涵妈:那不是陌生人,这是在商场对外的工作人员,来这里的任何人,有需要都是可以和他们沟通的。没有关系的,勇敢一点!我为你们俩加油吧。
依凡:我还是不敢。伯母是大人,你去帮我们要吧。
涵妈:你们看着办吧,要么放弃要气球,我们直接回家;要么你们主动争取,自己去跟工作人员要。能做的事情,希望你们可以自己做哦。
哥哥仍犹豫中,还是没有勇气往前。
依凡:妹妹,我们回家吧。他们肯定是没有气球了,才没有摆在桌面上的。
一涵:不要回家,我要气球,我要气球。
依凡:他们真的没有气球了,要不我们明天再来吧?
在哥哥的劝说下,我已经答应要离开。一旁的妈妈也没再吱声,尊重我们的选择,准备带我们离开。
到门口的时候才发现户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下起雨来了。爸爸去开车,让我们三个在门口等候。天气的变化,气温下降了许多,冷风吹来,门口显得太冷,我们又转回服务台的边缘。
这时候妈妈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在索要气球,商场里的服务生正在为他打气。
“你们看,那边不是又开始发气球了吗?你们想的话,快点过去吧,还有气球的!” 妈妈又开始“诱惑”我们了。
这次我俩是手牵手飞奔过去的。有其他小朋友在场,我们好像也没那么害怕了。很快哥哥就要到1个蓝色的气球,我也跟着要了1个。我们是怎么开口向服务员表达的,妈妈是来不及现场耳闻的。妈妈还没走到服务台,我俩就笑容满面地返回了。
“你们说声“谢谢”了没有呀?”妈妈问。
“有。”我们俩都显得非常的兴奋,哥哥又补充了句,“只是我说得特别小声。”
“有点害怕,是吗?”妈妈问。哥哥拼命地点头。
“嗯,你们俩都是好样的——总算鼓起勇气且很有礼貌地去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妈妈很高兴,竖起大拇指夸我们了。
哇,别看我们俩在家里平时的声音分贝并不小,可是在外面的公众场合,要我俩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还是满需要勇气的。很高兴,今天我们走出这一步了!
涵妈心语:满2周岁后,发现女儿越来越怕生了。总让我感觉,女儿与人交往不是很大方。这曾让我都感到忧虑过。
了解一些相关的育儿常识,专家是这样说的:
孩子的人际智能,随着心理的发展表现不同:1岁以下的宝宝,正处在行为能力的萌发期,对人和物的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一时期,无需大人教,就愿意与人沟通,见到喜欢的人会伸出手要抱,也会冲着陌生人笑。然而,1岁过后,人际智能会出现“倒退”现象。孩子似乎变得沉默了,除了在家里活跃些外,不愿与陌生人多接触,在新环境里他会表现出木讷、不能适应的状态。这种变化并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倒退和羞怯恰恰表明他长大了,认知水平比以前更加成熟,自我意识的萌发让他能区分自己与别人。
明白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后,心理感觉放松了许多。只是专家还提出这样的看法:
心动力教育研究中心的李广斌老师介绍,很多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社会的不断接触,孩子的这种“沉默”会改变,其实不然,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引导和纠正,只会使这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导致交际能力较差。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想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女儿和外界多做交流。比如:买面包时,让女儿帮忙去付款;买水果时,让她帮忙去找阿姨称东西;家里来客人时,有意识地让她请客人吃糖果……
教育这种东西,有时真的是急之不得,只能是耐心地等待,静等花开了。衷心希望,女儿能早日克服“怕生”,开心大方和人交往!相信今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感谢新浪育儿博客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