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宽运法师-
宽运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03
  • 关注人气:57,5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2016-03-14 18:04:00)
标签:

教育

学业压力

生活不如意

抑郁症

自闭、孤僻、悲观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哀哀父母 <wbr>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近期香港多名学生自杀身亡,引起社会关注。自去年9月新学年开始至今,已有20名学生自杀身亡,死者年龄介于12到21岁。根据香港媒体报道,超过半数死者疑似因「学业压力」自杀,「生活不如意」、「抑郁症」也是可能因素。

  香港教育局长吴克俭先生,对近日频频发生学童轻生事件,表示高度关注,直言「很痛心」。他表示,每宗自杀个案都有其背后故事,需全面分析每宗个案。当局已成立跨界别的专责委员会,分析学生自杀成因,料6个月内交报告,当局亦鼓励提交中期报告。局方短期内会举行地区性研讨会,提升学校应对学生轻生的能力、知识,及会派心理辅导员到学校展开交流,亦会加强学校的生命教育。他呼吁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加把劲」,对年轻人有更多关心。同时亦勉励年轻人逆境在所难免,但要在逆境中自强;必须以多角度看事物,开心见诚跟朋友、家长及老师倾诉。

 

一、学童及青少年自杀成因

 

  正如《诗经》所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人要经过母亲怀胎十月才哇哇落地,经过父母多少的辛劳血汗,才抚养培育成人。但长大以后,却因一时的挫折而想不开,选择踏上自杀路,一瞬间了结自己的生命,实在令人万分惋惜。我们除了多关心身边的人外,亦应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度过困境。我们可以学习做一个有同理心的聆听者,面对求助者时,应尝试耐心理解他们的感受。

  据教育研究者及社工的分析,今日社会造成学童及青少年自杀的成因,可谓错综复杂,不一而足,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
  由于现时教育制度过分着重学生成绩,无形中造成同学间互相竞争,对学童构成极大压力。而传统家庭结构的转变,加上单亲家庭、新移民家庭数目增加,间接引发虐儿等连串问题,令儿童及青少年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不断增加。
  此外,传媒对学童自杀新闻过分渲染,对死亡、自杀行为的歪曲或夸张报导,都会对儿童及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

 

 

哀哀父母 <wbr>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2.人际因素﹕
  父母对子女有过高的期望,跟子女缺乏沟通,亲子关系日渐疏离,甚至日形恶劣,加上不当的管教方法,如:过于严厉专制或过于宽松放任,甚至是不闻不问,都会令子女无所适从。当他们遇到严重的问题或闯祸时,会因为害怕被责骂而不敢向父母、长辈倾诉,或感到内疚而过分自责,因而走上不归路。
  另一方面,被同学或朋辈取笑、欺负、排挤,未能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同,或时常受到老师责罚,与老师关系恶劣,或兄弟姊妹间不和,在人际层面未能建立足够的支持网络等,亦容易令年轻人迷惘,一时失去理智,以毁灭自我──自杀去解决问题。

 

3.个人因素﹕
  由于成长环境不良,造成有些儿童及青少年的性格过分自闭、孤僻、悲观,对任何事情都作负面的演绎,未能从正面和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也有些年轻人对死亡有错误的理解,或藉自杀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及出于对亲人的报复心理等等。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未能积极面对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懂得控制和宣泄个人的情绪,往往因一时冲动而伤害自己。

 

二、引导学童以适当渠道宣泄情绪

 

  针对上述学童自杀的成因,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实在至为重要。有研究显示,当儿童及青少年有自杀念头时,如果有人能耐心聆听他们倾诉,陪伴他们并与他们分析问题,他们自杀的念头便会慢慢打消。因此,父母平日需要多关心子女,尽量抽时间跟他们沟通,让他们知道有困难时可向父母倾诉,父母是会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他们的,令他们重新生起对人生的信心和希望。

  另一方面,父母需鼓励子女以适当渠道宣泄情绪,若子女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就像一个被压迫的气球,终有一天会爆破;当过分抑压的情绪遇到诱发事件时,年轻人便很容易会以自杀行为去寻求解脱。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须引导子女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导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培养忍耐力、承受力,并勇于认错。而最重要的是,避免过分保护儿童及青少年,要让他们学习独立解决困难的机会与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和志愿团体也可提供支持服务,例如在学校举办朋辈辅导计划,建立学生之间的支持网络,老师亦可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便可以有倾诉的渠道。老师亦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尝试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感受和看法,多辅导而少责罚。学校也可邀请曾经企图自杀的年轻人,到学校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这样对学童及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必然起到减轻的作用。

 

哀哀父母 <wbr>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三、积极解决及面对、避免自杀「后遗症」

 

  由于对人生与生命价值认知上的错误,有些人认为自杀之后「一了百了」,就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但事实上问题根本未有解决,反而扩大了,并对亲友造成很大的困扰。有些人更因家人自杀而引致精神受损甚至失常,需要向精神科医生求助;自杀不遂亦会给亲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时常忧虑曾自杀的人会再去寻死,好像面对一颗计时炸弹,不知何时引爆。
  此外,自杀死者的亲人寻死的比率较一般人高。通常自杀者会在临死前发出一些自杀警号,但亲人在当时都不以为然,到事情真的发生了,他们会倍感内疚,认为是自己的错,自责的情绪对他们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因此,上述种种的问题,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其实,很多年轻人都会因为「舍不得身边的人」、「尚有很多心愿」或「恐惧死亡」而打消自杀的念头。若平日家长和学校能多向年青人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加上大众传媒,也应协助宣传如「珍惜生命」、「积极人生」等正面思想,当他们情绪激动时,脑海里面便因浮现这些观念而不会做出万劫不复的傻事。

 

四、佛教对自杀的看法

 

  依佛教看来,自杀同于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并不允许。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个五蕴所成的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是社会大众与各种因缘所成就,当然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自己及任何其他的生命。

  人的自杀,通常出于自私的动机,可能因为经济窘困、事业不顺、久病不愈、情场失意,或因一时承受不了重大打击,而以自杀来逃避责任;没想到却把问题留给人间、留给亲人来承受,这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尤其更应谴责的是,现在有些人不但自己自杀,还要别人与他同归于尽,例如父母带着儿女一起死,或者情侣共同自尽殉情,或者与仇家玉石俱焚,可以说都是丧心病狂的行为。因此,人要有正当的宗教信仰,信仰不当,缺乏正知正见,对世间的真相、真理认识不清,就容易胡作非为,害己害人。像有些父母就是因为知见错误,认为带着孩子一起死,是不忍心留他独自在世间受苦,这是为了爱他,是一种解脱。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不合乎道德、伦理,是一种罪恶,是无法见容于人的自私之行。

 

  一般说来,自杀的人大都只有想到自己,他把所有的关注焦点,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在他的脑海里,只想到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解脱。但是,如果他的心中有爱,如果他能想到父母、想到儿女、想到亲人、想到朋友,或许就不会感到人生是绝望的或毫无意义,只要还有一缕希望的光明,他的生命就得以延展,而不会走上唯一的死路。

 

哀哀父母 <wbr>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在日本富士山西北侧山麓,有一处名叫「青木原」的地方,该地为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十分浓密深郁,从高处俯瞰宛如一大片由树木所构成的树海,微风拂过时波涛漫漫,相当壮观。因为经常有人到此自杀,富士吉田警察署,因此特别在入口处立了一块告示牌,劝告想要自杀的人:「我们的生命是从父母那儿得来很珍贵的东西,请您静下心来,再一次的为了您的父母亲、兄弟和孩子们想一想。不要独自一个人苦恼,请您来与我商量一下。」

  以佛法而言,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灭,苟且偷生或自暴自弃都是不正确的。所以一个人在自杀前,能再给自己几分钟时间的思考,想一想,人活着才能解决问题,死了如何能解决呢?只要内心能振作起来,世上哪有过不了的坎?何必用自杀来逃避呢?何必把自杀想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呢?

 

五、我们的社会「病」了,应如何医治?

 

  由此可见,上述学童与青少年自杀的问题,实源于社会的问题;由于我们的社会「病」了,所以生活在其中的人亦「病」了,而且越来越严重,那么,该怎么办呢?应如何医治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历史故事:

  扁鹊是战国时名医,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不知道扁鹊弟兄三个都是医生,而且医术都不错。
  魏文王知道了他家的情况,便问扁鹊,你兄弟三人,谁的医道最好?
  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听了一愣,忙问道:那怎么你的名声最大?
  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在病的发作前,一般人还未感到病的危害他就给治了,所以名气不大。我二哥治病是在病的初发期,轻微小病,一治就好,所以,别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我治病是治在病情严重的时候,病人十分痛苦,甚而有性命危险,所以,我治病影响最大。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真正高明的医术,是「治在病的发作前」;是故,面对今日社会上种种问题之「病」,治疗的道理及方法亦是一样的。有关部门应「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问题发生,甚至情况日益严重时,才设法去补救;所谓「亡羊补牢」,恐怕为时已晚矣。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种种的成人教育。唯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成就良好的人格与品德,从而贡献社会,服务人群。

 

 

哀哀父母 <wbr>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结语、

 

  我们要知道,世间的一切万物,从有情到无情,都有他的生命与生机,我们都应该保护尊重。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类呢?所以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结束,或是因此而牵连、伤害到其他人的生命,这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加以防范与阻止。

  事实上,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自杀只会增加问题和痛苦。一个人的自杀,往往会带给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乃至认识他的人无比的痛苦,有时还会把一些未了的责任,加诸给他们、增加他们的负担。再者,国家栽培我、大众成就我,正当能为社会服务之时,却因故而毁灭了自我的生命,这就是社会成本的浪费,不但造成社会的损失,而且辜负许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试问情何以堪?

  古语道:「天无绝人之路。」只要在挫折、问题发生时,念头能转往正面、光明的地方,生命仍有无穷的希望。

 

哀哀父母 <wbr>生我劬劳--学童及青少年自杀--谁之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