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拜月习俗与月光菩萨的由来

标签:
佛学明月千里寄相思共赏明月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大悲咒》 |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拜月习俗与月光菩萨的由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民间拜月光的习俗来源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说到各地拜月光的习俗来源,可谓十分之有趣,现简述如下:
1、广东人拜月光:广东人拜月光从北宋兴起。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州,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2、江浙人拜月兴起于清代。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江浙一带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3、北京人拜月光就要追随到远古时代。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迭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二、「月光菩萨」与民间的美丽传说
(一).民间传说中的月光娘娘
月光菩萨,又称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在《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有类似记载。
(二).佛教中的月光菩萨
1.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胁侍,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灌顶经》卷十二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觉禅钞》曾引《药师经疏》卷一而言,过去世电光如来时,有一梵士医王,养育日照、月照二子,发心愿利乐众生,二子亦发愿供养。梵士医王即今之药师如来,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萨。依《药师仪轨布坛法》所载,月光菩萨身呈白色,手持月轮,坐鹅座上;但此像与历代相传者颇为不同,历来所造皆为立像,而月光菩萨即立于药师如来之右侧。
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当会前来加以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2.月光菩萨的来历
月光菩萨,有关他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解释:
传说一:他是印度古帝王,即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之前身。据佛教《贤愚经》卷六《月光菩萨经》、《大宝积经》卷八十的记载:「此王具有大威德,后施头予劳度差婆罗门,满足檀波罗蜜行,又称月光菩萨。」
传说二:佛世时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异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波斯匿,梵名 Prasenajit,巴利名Pasenadi,又作逻犀那恃多王、啰洗曩喻那王。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他为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王初暴恶无信,归佛后,屡蒙佛陀教化,笃信佛法,曾与其夫人摩利迦问答,得「人皆深爱自己」之结论。其后请教释尊,其对话迄今仍知名于世。
传说三:月光菩萨又称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并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药师如来,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三尊菩萨合称「东方三圣」。亦有相传药师如来与日光、月光菩萨本为父子,曾于电光如来法运中勤修梵行,受电光如来咐嘱分别改名为医王与日照、月照,发无上菩提大愿,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轮回之苦。
三、月亮象征清净圆明的佛性
其实,佛教对在中秋节时特别圆亮的月光的观念,并不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是通常以月亮来象征本自清净圆明的佛性及三昧(定境),就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所载﹕「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如是静虑清凉之风,能除性空妄想云翳。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盘。」所以,在漆黑的天空之中,只有一轮皎月独明,就好像在烦恼之大海之中,只有清净的佛性是朗然不动的。
另外,从月亮的本身及其圆缺之表相,我们可以体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乘佛教教义的精髓﹕
1. 月亮的本身就是自觉。
2. 月光的普照,众生的受益,就是觉他。
3. 月亮本性的皎洁、真如、常在就是觉行圆满。
其实,在月亮的圆缺之中,我们可以悟出不少的人生道理。如《大般涅盘经》卷第九所载,佛言﹕「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即说出这样内含大智能的语言,指出﹕众生以为月升于东,而没于西。其实这是我们在地球东半球的主观想法。我们「以为」,这就是我们的错觉了。就是因为我们的错觉,所以我们就胡涂了。所以说,月性不变,只是众生起妄想而已。
结语、
由此可见,佛教虽有拜月的活动,无非是为了顺应民间中秋节对月亮喜好,从而把握一个极好的机会,让众生可以藉由观察月亮的圆满、皎洁,明白、体悟自心清净的佛性,以及佛陀之广大慈悲就如月光之普照等。
今夕欣逢中秋佳节,希望大家在赏月之同时,能以明月作观,祈求妄心息竭、妄念尽除,讲自心本来清净的佛性得以显现,这才是佛弟子过中秋节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