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香从心生心由香达不居三际可遍十方涂香、烧香、末香心香一瓣 |
文明礼拜.虔奉心香
另外,北京及全国各地寺庙、道场,年三十均出现大排长龙争上头炷香之现象;从岁晚至初一,逾万甚至数十万善信入庙烧香祈福,由于香炉温度过高,燃起火苗,消防员到场射水降温,以防意外发生。由此可见,「上香」祈福不单是个人行为,已连系到社会大众;既然牵涉到社会大众,其中就有许多令人深思、反省的地方。
「上香」原出于善信对诸佛菩萨之恭敬、虔诚,而在现实生活层面中,无论是求福、求寿、求富贵、求健康,乃至求婚姻、求事业、求儿女、求读书等等,都必须在祈求自身幸福的同时,顾及社会环境的维持与保护。因此,自2008年以来,国家宗教局提出了将「文明上香」作为创建和谐寺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活动开展后,寺观内昔日烟熏火燎的场面已日渐少见了,文明、安全、环保、有序的上香新风正在形成。从今年初的数宗事例可以反映,「文明上香」活动实有必要继续推广,以期取得社会各界广大信众、游客的向应与支持。以下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看一看:佛教「上香」即「香供养」的意义。
佛教的香供养
佛教「香供养」的意义为何?其最高境界并非外在有形之香,而是内在的「心香」;本来心香一瓣就够了,但我们觉得意犹未尽,需要一中间物即媒体以作表达,于是就假借了「香」,因香烟缈缈,空间无限,意境深远,正如《水陆仪文》中说:「香从心生,心由香达,不居三际,可遍十方。是故,诸佛闻之而加护,群生于此已蒙熏。」
之后,佛教即形成焚香的习俗,据《贤愚经》载:佛陀在袛园精舍的时侯,有一个名叫富奇那的长者,建了一所佛堂,准备礼请佛陀前往说法;他手持香炉,登楼遥望袛园,并焚香礼佛。这时,香烟袅袅,飘往袛园,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长者的心意,即赴其佛堂说法。后来,印度成为产香的大国,出产的香料品种极多。
(一)香的种类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到「香供养」,所谓「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1)涂香:是香料调水,佛在世时,信徒为了对佛的敬仰崇拜,把香涂在佛的身上和脚上;(2)烧香:就是我们供佛所烧的线香和盘香。(3)末香:就是檀香末,是燃点檀香的引子,在印度是洒在佛的身上。这种种香,都是表示对佛的崇敬。
藏香发源于西藏的寺院,由专修医学的僧人研制而成。一般可分为粉末状和柱状两种,是采用独特的工艺利用西藏的植物制成的。
(二)上香的正确认识
依照佛教的说法,佛前供香,一支或三支即可,代表礼敬佛、法、僧,或代表去除贪、瞋、痴。不过,我们要知道,敬三宝,戒三毒,均在心上,并在平时的修行之中,而法无定法,法无执着,心诚为要;佛教讲随缘、随顺,礼佛、敬佛方法众多,献花、供果、合掌、顶礼、诵经、坐禅、转经、绕塔均可,不必过于执着,以虔诚的心意、平和的心态焚香礼佛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若能以清净虔诚的心供养诸佛菩萨,自然如《药师经》中所说:「随所乐愿,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切愿望悉得成就。
「六供养」与「六波罗蜜」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及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即自心无所攀缘善恶,亦不可沉空守寂,且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五分法身」的观念来自原始佛教。当时舍利弗尊者涅盘后,他的弟子非常伤心,便前去请问佛陀:舍利弗灭度之后,大众将何所依恃?
佛陀慈悲地告诉他们:舍利弗虽然灭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存在着。这就是五分法身的由来。虽然舍利弗经己灭度,乃至一切诸佛、一切圣者均已灭度,但是他们的五分法身仍永远存续着,永远令人崇仰。而从五分法身所散发出来的香,非世间的香,而是心香。所以说,心香一瓣,遍满十方,一切诸佛悉能闻此。
香光庄严.戒香芬芳
除此之外,经典中也记载着有关香的修持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沉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入本心。
香除了作为供佛之外,供养种种经典也应当以种种妙香庄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五中,也记载行者以善根回向,供养诸佛,以无量香盖、无量香幢、无量香幡、无量香宫殿、无量香网、无量香像、无量香光、无量香焰、无量香云、无量香座、无量香轮、无量香住处、无量香佛世界、无量香须弥山王、无量香海、无量香河、无量香树、无量香衣、无量香莲花,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众香庄严,以为供养。
焚香礼佛的意义
值此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祝願各位網友讀者,新春大吉,身心康泰,家庭幸福,眷屬和諧,心想事成!